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经营方式的研究
一、东盟市场状况和特点
(一)与东盟的出口相似性与互补性共存
中国与东盟无论在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在出口市场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这意味着中国与来自东盟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严峻。究其原因,中国与东盟在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而近期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双方都选择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出口方式的相似性。中国与东盟存在贸易互补性,贸易互补会带来市场容量的扩大。根据中国-东盟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互补性最强的应当是技术,东盟一些国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产业升级提升和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因素至关重要,而中国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平具有很强的优势。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看,这种贸易的互补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中越两国的外贸总额相关系数为0.981,表明中国外贸发展与越南成正相关关系,说明两国外贸是互补关系。
(二)东盟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非股权安排
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不仅加强了双方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而且还为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提供了制度保证。在透明度、股权限制、本地含量、出口业绩等方面放松限制。还将为区域内技术流动、资本流动和专业人才流动提供便利。在非股权安排方面,东盟市场呈现较快的增长需求,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2003—2010年东盟市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6%左右,这必将刺激和拉动东盟各国对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方面投资的增长,其中工程承包市场是东盟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假设到2010年时.东盟市场工程承包的发包额占其建设支出的比重上升35%,那么,届时东盟市场工程承包的实际规模将达到497亿美元。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去重点经营的大市场。
(三)东盟市场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和对外贸易关系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比如,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新加坡GDP856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0060美元,文莱GDP7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581万美元,马来西亚GDP875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676美元,泰国GDPl22l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2740美元;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中,有老挝、柬埔寨、越南等,这几个国家人均GDP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从发展层次方面,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它们属于高收入国家;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它们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第三层次是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它们属于低收入国家。
(四)东盟市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表现在东盟市场抗击能源危机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据亚行近期发布的《2004.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显示,东盟各国目前承受油价上涨的能力比过去发生石油危机的时候要强,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水平较高,足以提供缓冲短期收支恶性失衡;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都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这为增长趋缓时宏观政策调控提供了空间;虽然东盟对石油的依赖度仍较高,但近年来在逐渐降低;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从而增强了东盟对于全球经济趋缓的抵抗能力。但是近期世界油价的不断上涨仍然给东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这也将使东盟各国有必要进行中期到长期的结构调整,应当考虑逐渐取消燃料补贴。采取措施鼓励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型消费,并对替代的可更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提供税收优惠。
二、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事经营的具体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概括来说,企业是为了自身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或者是针对于市场,或者是针对于资源,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其目的是获得盈利。这种经营的结果可以是增加企业产品的盈利水平,也可以是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有时则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具体经营方式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企业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企业而言,进入东盟市场选择何种经营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有好坏之别。这主要基于中国各企业在经营战略、发展方向、自身优势、市场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会具体表现在技术、管理、营销、生产规模、各项专门知识、对东盟市场环境的适应、生产的区位配置和其它某些方面拥有比较利益。每种经营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企业要想在东盟市场中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就必须认真研究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从而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尤其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以利于企业的经营。
(一)出口贸易
按商品和劳务移动的方向来看,出口贸易方式可以分为出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不管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贸易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程中最初的经营方式。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展开国际化经营才刚刚起步,有必要了解国际企业发展的一般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首先,由于国际市场较狭小,出口业务较简单,可以由现有国内销售部门兼办;其次,随着业务的发展、贸易量的增长,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国际贸易活动;再次,可能有必要在国内设一家独立出口销售子公司:最后,随着国际市场的扩展,需要到境外设立若干分公司或子公司。这种贸易方式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现金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互换贸易和转手贸易等。
劳务的国际贸易发展很快,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二战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0%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贸易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需求的扩大,机、电视媒体和电话通信空前繁荣,经济信息的及时传输加强了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企业营销的国际化。在贸易手段上。出现了商务,它成为“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不仅大大增加了劳务出口的种类,也极大地带动了劳务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目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无形贸易大有后来居上、取代有形的商品贸易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趋势。劳务的国际贸易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通讯、运输、银行、保险、咨询、技术授权、等。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顺利。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统计,2004年1—8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了6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按照这种发展势头,2004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二)投资
1.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劳务等投资方式在国外开办企业的投资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Well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在去国外制造产品之前都致力于出口,只是当已有的出口市场受到威胁时,它们才到国外去制造产品。不过,除此之外,它们的对外投资还有其他一些动因,比如:保护出口市场、谋求低成本、寻求廉价原材料等。这种投资的主要形式将仍是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流向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可使用的优势很少适合于发达国家。小规模制造、以当地原料作为替代和其他类似技术,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很有用,因为那里的市场条件同这些母公司本国当前普遍存在的条件接近。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其著作《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仅能够简单地模仿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够对外国技术的局部环节进行大幅度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拉奥认为,即使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拉奥还强调。企业的技术吸收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有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地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
不管是威尔斯,还是拉奥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或是出于争夺国外市场的需要,或是为了获得国外的资源,或是为了避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是出于获得更高投资收益的考虑。近几年来,直接投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并在形势、结构和流向上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纷纷展开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国际企业,并从事资本输出,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般来说,直接投资方式的投资者不仅拥有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拥有对国外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权,能够直接参加国外企业的管理。目前,对外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开采资源、购买当地企业,或与当地私人、团体、政府合资兴办企业等方式。比如:当前中国企业在越南是以投资工业领域为主,投资方式以独资项目居多:在泰国主要是生产加工类企业、贸易类公司、承包工程与劳务公司和服务类公司;在柬埔寨投资主要集中在森林开采及木材加工、电力、纺织、制衣、建筑材料、工程承包、农业开发和家电组装等领域;在老挝主要是加工制造、服务业、农业等。
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投资,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呈现出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营层次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2003年,我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8.34亿美元,占当年中方协议投资的40%。我国企业到境外购销、特许经营权、建立研发中心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三)非股权安排
非股权安排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起来的,目前已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营活动中,技术授权协议和其他协议安排正在被更多的企业接受,这类协议安排本身一般都不涉及经营资本的投入,而是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从事工程承包、管理及技术咨询等经营活动。东盟各国也利用这种方式来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防止国外投资者通过股权控制来控制本国的企业和资源。中国企业作为进入东盟市场的投资者采用这种非股权安排的经营方式可能是出于对经营风险的考虑,或是对东盟各国政策的反应。非股权安排的主要方式包括生产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工程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等。非股权安排既不同于出口方式,也不同于直接和间接投资方式。它可以使企业在不拥有股权的情况下从事国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起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直接投资方式的一种补充或替代方式。与进出口贸易相比,非股权安排具有无形的特点。因此往往又被称为无形的商务活动。企业在这类活动中或多或少地使用自己的资产(如商标、专利)、技术(如专利、诀窍)和人员(如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卷入了商务活动,企业获得回报的时间明显变长,风险也增加。例如,假如资产转移的所在国不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生产技术、诀窍,甚至商标不正当地扩散,就可能造成竞争对手的增加,市场的混乱,终究可能失去市场。
中国企业采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往往基于该市场中某国的主客观环境因素。这种因素可以理解为,或者是由于东盟某国要求的国有化程度太高的原因;或者是东盟某国市场规模较小,不足以进行直接投资,企业无法取得它所要达到的规模;或者是东盟某国缺乏有效的投入(如数量不足或价格不合理);或者是东盟某国的劳工环境或是当地竞争条件减少了对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吸引力。在某些情况下非股权安排成了唯一可以进入东盟市场某国的方式,比如,东盟某国可能禁止外来直接投资而且还严格控制某些外国产品的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出口和投资的方式显得非常困难,而非股权安排方式往往是受到当地欢迎的一种替代方式。它既可以使东盟某国得到外来资产、技术和人员,又可免于受外来经济的控制和冲击。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时一定要在研究该市场发展状况、企业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经营方式开展商务活动。下表简要三种经营方式的特点。以帮助中国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时有所裨益。
三、影响经营方式选择的因素
中国企业了解和把握了东盟市场发展的状况和进入东盟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后,在选择经营方式时还应当考虑对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
影响中国企业进人东盟市场经营方式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东盟各国所制定的法律。正如中国企业在国内开展经营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一样,在东盟各国开展经营活动也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比如,近期越南决定提高关税,以限制化肥进口数量;近年来越南陶瓷和电风扇生产发展过快,越南已开始控制进口和生产;老挝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在合资企业的全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30%,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能否独资或控股经营。
(二)成本
中国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式时应当注意到固定成本因素的影响。扩大经营带来的效果很明显的表现是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来保持产品的合理成本。比如,对于小笔订货,或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时,那么选择非股权安排就显得更为合算:对于大批量订货,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余时,则选择投资方式就更为经济。
(三)风险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东盟市场经济活动的性质与活动风险的种类来选择经营方式。从宏观来看,风险来自、经济、文化、法律、地理等,从可操作的角度来说,可以把风险量化成由没收、外汇管制、内战及汇率波动等因素构成,通过量化工作可以测算出东盟某国的风险数,再依据风险数的高低来选择经营方式。在三种经营方式中投资方式的风险程度最高,同时收益也是最高,如果某一个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丰富,又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那么投资方式将是首选。
(四)竞争
在企业拥有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的资源时,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也就可以充分地选择各种合适的经营方式。如果东盟某国具有优于中国的政策、地理或其他因素时。中国企业应当采用投资的经营方式在该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越南水产品资源丰富,年产量近200万吨,但加工能力有限,对水产次品利用率低。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水产次品进行加工,产品返销国内。如果东盟某国不具有优于中国的政策、地理或其他因素时,中国企业应当采用在本国生产,通过出口经营方式进入东盟市场。
(五)控制
经营方式不同。企业对国外资产的控制力也不同,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也不同。例如,选择直接投资方式,虽然风险较大,但是企业对资产的控制力强,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收益。当然,随着企业对资产控制力的减弱,企业的控制权与收益都会相应地减少。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中国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式上。还应当注意国际经营的经验、产品的复杂性、市场的相似性与经营过程的连续性等等。中国企业在选择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时必须综合地考虑以上因素.从而做出最满意的选择。
四、结论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灵活多变的。最终选择某一种进人东盟市场的经营方式之前,都应该认真仔细地去研究将要进入的东盟市场发展状况、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条件、经营产品的特点等等,并运用的方法对经营方式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一般来说,企业往往根据本身的竞争优势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进行衡量和选择,以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进入东盟市场。比如,一种方法是比较企业采用不同经营方式时所涉及成本的高低,以成本较低的经营方式作为选择对象;另外一种方法是借助于净现值的比较来完成的。简单来说。企业要通过比较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出各种经营方式的净现值,然后选择在经营期内净现值最大的一种经营方式。同时中国企业还要对东盟市场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产业进行经营方式的研究与分析。比如,中国受过中等以上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8.72%,而新加坡是49.4%,显然新加坡比中国高,但中国仍然具有对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和非股权安排经营方式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引起工资水平急剧上涨,导致新加坡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丧失;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东盟第三层次的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中国企业有实力对其进行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从而使中国企业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在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应当以出口方式作为进入东盟市场的主要方式。并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非股权安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