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战略性贸易摩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建军 时间:2010-06-25

    进入WTO后过渡期以来,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并已逐渐从一般贸易摩擦向战略性贸易摩擦。本文从对战略性贸易摩擦含义的解释入手,简要回顾了我国遭遇战略性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摩擦在我国兴起的原因,进而从政府和两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战略性贸易摩擦的一些对策。

  一

  入世后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与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特别是主要发达成员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在性质上发生重大变化,逐渐从一般贸易摩擦向战略性贸易摩擦发展。何谓“战略性贸易摩擦”,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战略性贸易政策”说起。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条件下,可以凭借种种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该政策理论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一政策蕴含着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和政策导向:某国某一产业即使处于比较劣势或没有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干预仍可实现国际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这不失成为一种聪明的见识。不过,许多学者也清醒地提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悖于自由贸易学说的经典结论。从政策实施国来看,虽然政策的实施是以本国获取尽量大的利润为宗旨,但是,干预国际贸易的做法也有可能把进口产品增加的价格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从而部分抵消转移利润的效果;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也会有净损失;最重要的是,从贸易对象国来看,一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以抽取对象国的利润为前提,故而不分场合地盲目滥用该政策,必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和贸易摩擦的频发。

  可见,战略性贸易摩擦的发生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贸易伙伴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也正因为如此,相比一般性贸易摩擦,战略性贸易摩擦往往更具有结构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其一,所谓结构性特点是指,战略性贸易摩擦往往起因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的贸易不平衡,这种贸易不平衡是结构性的,很难通过以单个产品为对象的贸易救济措施来缓和,而需要通过双方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体制的调整来解决。其二,由于贸易不平衡是结构性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战略性贸易摩擦往往是长期的。在长期的贸易摩擦过程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战略性贸易摩擦又呈现出随机博弈的特征。其三,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条件下,新兴贸易大国与传统贸易大国之间的战略性贸易摩擦会对其它贸易国家产生一系列波及和影响,因此又呈现出影响全球贸易利益格局的全局性特征。

  战略性贸易摩擦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来讲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由于贸易伙伴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战略性贸易摩擦对我国来讲,已经成为一种频发的常态,的战略性贸易摩擦时代已经到来。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十年居反倾销被调查国之首,2004年加拿大首度提起对华反补贴调查,以发达国家为首的WTO成员,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也层出不穷。自1979年以来,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国企业共遭遇来自国外的733起“两反两保”诉讼案件。其中最大量的是反倾销诉讼,为650起,占88.7%。其他还有反补贴案件3起,保障措施调查63起,特保调查17起。更令人担忧的是,发生摩擦的领域,除单个产品、行业之外,也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土地制度、出口退税制度等体制、制度问题蔓延。

  二

  客观地讲,贸易摩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兴出口国的发生,是非常正常的,如同踢足球一样,大家接触得多,互相碰撞在所难免。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已跃居世界第四贸易大国;2006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606.9亿美元,又同比增长了23.8%。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占别国的就业资源与发展机会,到处动别人的奶酪,也就必然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经济都将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长,其主要特点可能为:

  1、对外贸易摩擦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比重的不断加大,世界更多的商品进口国陆续向我国开放,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全球市场不断拓展,除欧盟、美国、日本乃至东盟等传统贸易伙伴外,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家,特别是印度、巴西和欧盟东扩新成员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陆续与我国进行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由于这些新兴市场的国家与我国比较优势相似,出于国内和民族产业保护等原因,各种类型的贸易摩擦必将迅速增长。

  2、对外贸易摩擦的产业特征日趋明显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产品已经由传统的轻工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信息、通讯、精密机械、汽车以及生物科技等高科技领域转移;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在国内日兴月异,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使得其它同类产品的生产国家感觉受到的威胁日趋严重,处于自我保护所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对象已经由进口的单一或几类产品发展成对中国整个产业入侵的抵制。

  3、对外贸易摩擦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影响日益加剧

  基于国内利益集团压力及政党竞选等政治主张的影响,欧盟、美国等与我国存在贸易摩擦的国家所采取的制裁手段日益严酷,技术性贸易保护政策的使用日益隐蔽。可以预见,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阻力将日益增强,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不断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举步维艰。

  无疑,对外贸易摩擦的增长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

  一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试图以贸易保护减轻本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压力。二是由于我国贸易规模快速扩大、贸易增速持续提高,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被打破,建立新的利益格局需要时间。三是我国贸易方式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仅有少数企业以自主品牌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多数企业还是以数量求发展,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加工和贴牌生产获得部分新技术和市场,多数企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市场主导权相对薄弱,这种比较落后的贸易方式也是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之一。

 

  三

  贸易摩擦在我国如此频发,我们的应对经验也日渐丰富,近年来,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外有不利条款的限制,内有经营秩序的问题,我们在应对上还存在困难。如在全球各国法规建设强调公开透明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同时,我国的立法程序与内容同国际接轨的意识仍较薄弱;出口应对摩擦的积极性不强、信心不足,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意识就更为缺乏;中介组织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政府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和协调机制也有待完善。如何更好地应对战略性贸易摩擦,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来考虑。

  从政府层面来看: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不但考验着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保护意识,也审视着政府对于外经贸事业的战略眼光。对外贸易在如此庞大的规模基础上以如此高的速度增长,要想谋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贸易伙伴达成“战略上的双赢”,一方面,一味追求中方的独赢不可能带来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另一方面,一味的让步会使得中国只承受全球化的代价,而不能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收益。要达到“战略上的双赢”,可以依赖以下几种途径:
 
  1.建立妥善的进出口协调预警机制。

  要通过建立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协商和对话机制,尽可能更好地利用政府间谈判资源,通过润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以使“中国制造”能够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更为顺畅地出口,减少企业的成本;加强国内各进出口商会与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合作,提倡行业自律与产业利益协调,提高企业应对国外贸易争端的群体力量。

  2、培育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量的产业向中国转移,给中国利用全球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出口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产业结构“微笑曲线”的底端,国内企业群体大多依靠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而初步形成的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也一步一步地将中国引入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改善贸易环境,应对战略性贸易摩擦的必经之路。

  3.积极有效地拉动国内需求。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过于依赖出口。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竞相压价争取出口。事实证明,通过此种大进大出的‘打工经济’,国人自己获到的实惠并不多。因此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是缓解贸易争端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从企业层面讲:企业要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贸易摩擦也不是洪水猛兽。五年入世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贸易摩擦中发现,原来国际市场并不永远是碧海微波,也有惊涛骇浪,不小心就会落入水中。殊不知,贸易摩擦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只有敢于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才会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并采取应对措施。

  1.出口企业要团结一致,面对贸易摩擦。现在是内斗猛于虎,非洲某个国家在进行电话程控交换机采购招标时,竞争十分激烈,结果中国一家企业顺利夺标,而且报价比英国企业低30%。该国领导人十分高兴,向中国大使表示感谢。不料,刚感谢没多久,另一家中国企业获悉后公开表示:“我还可以再便宜20%!”这让本来很满意招标结果的非洲国家领导人非常惊讶而且不悦。这种相互拆台的做法,既使得中国企业在经济上没得到好处,在上也丢了分。可以预见,以后我国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要尽量避免防止内斗。

  2.出口企业要当心被自己打倒。中国企业惯于一窝蜂出口、一窝蜂降价,结果搞得大家都没有饭吃。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袜子在美国是4美元一打,在日本是3美元一打,而且占据了国际袜子贸易的90%,本来完全可以控制整个市场的。可国内有些企业为了“竞争”,把价格降到了99美分一打,然后拼命出口。这样做毫无疑问会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当然,也会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知名品牌,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出口企业间就不能搞恶性竞争,否则就会自己打垮自己。

  3.出口企业要为贸易伙伴国带来更多的福祉。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的埃尔切小镇的烧鞋风波应该在中国人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里我们权且不去声讨西班牙暴徒的恶劣行径,冷静分析一下,这一事件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商人在当地只注意赚钱,没有搞好当地的公共关系,没有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今后,中国企业在扩大出口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在当地建立分销体系、雇佣当地工人等途径提供就业机会,消除某些国家日益高涨的仇视中国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不安情绪,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