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失衡成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另一方面,我国处于东亚加工制造基地的位置,我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顺差转移。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最末端——加工组装阶段,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据专家估计,在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贸易额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绕路出口)而产生的。因此,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加,涵盖了我国从日本、韩国、 东盟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增加值,我国的贸易顺差中包含了这些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转移。
(三)国内产能过剩
一方面,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我国的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促使其通过出口找出路。 这是近年来我国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FDI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我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近几年世界经济处于增长态势,外需增长加快,企业便通过大量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
(四)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部门在贸易上重出口、轻进口,采取了一系列“奖出限入”的优惠政策和“进口替代”措施,鼓励以出口为导向,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压低了原来高估的人民币汇率,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出口乏力、内需不足的情形,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促使我国纺织品出口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1439.92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51.43%,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64.79%。这些都使得我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五)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差异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总值为1775亿美元,而其中对美贸易顺差为1442亿美元,占到81.2%。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美国又处在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国的首位(见图表二),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直接促使我国贸易失衡的加剧。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一般工业品,尤其是消费工业品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相对过剩,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国内资金供给也由紧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储蓄率近年持续偏高,超过了投资率。差不多同一时期,我国最大出口市场美国的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储蓄率却一直偏低,储蓄-投资缺口越来越大,形成对外部资金流入越来越大的依赖,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流入是以它的贸易赤字(逆差)形式实现的。根据“两缺口模型”,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三、加快我国贸易平衡的几点思考
1.协调内部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率,增加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公共设施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私人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以改善当前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逐步降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比重,提高高科技行业的比重;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目前主要依靠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而在技术和营销管理方面较为落后,附加值相对较低。单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的商品较易引起贸易摩擦,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大量出口也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的紧张局面,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政策上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待遇,并逐渐减少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重,以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贸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