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 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 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语学生能理解其含义吗?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中、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
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事实上,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和涵义上有以下的关系:
1)、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涵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歉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买瓜,自卖自夸(反讽)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
王院长Principal Wang,刘军长Army Commander Liu,马经理 Manager Ma
这一点教材中都有时不注意,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表:
总称 雄性名称 雌性名称 小动物名称
chicken鸡 cock/rooster hen chick/chicken
duck鸭 drake duck duckling
goose鹅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马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牛 bull cow calf
pig猪 boar sow shat/piglet
dog狗 dog bitch puppy
sheep羊 ram ewe lamb
deer鹿 stag doe fawn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有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 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感情色彩差异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字面意义 涵 义
green 绿 green-eyed 嫉妒(“红眼病”而不用 red-eyed)
blue 蓝 blue-mood 沮丧的、忧郁的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red 红 red-faced 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 the red 亏损、负债、赤字
white 白 a white lie 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黑 in a black 经营一项盈利
yellow 黄 yellow journalism不择手段地夸张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
五、浅析文化差异现象的根源
1、概念意义的差异
概念意义即词汇的基本意义。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客观事物本身存在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便会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常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现为:
1)、两种语言中反映各自社会特色的词语,存在着对应空间。如西方饮食中的sandwich,hamburger,salad,中国人既未看过,更未吃过,只好音译为“三明治”、“汉堡包”、“色拉”,美国人生活中特有的drugstore,汉语中还没有一个词语能贴切地表达其内涵,也只能以注释性的文字说明它是“出售药物、糖果、饮料及其他日用杂品的店铺”。同样,汉语里的一些词,如“天干”、“地支”、“楷书”、“普通话”、“太极拳”等,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
2)、一些字面意思对应的词语,其实际意义和感情色彩并不对应。表面看来,汉语的“朋友”、“友谊”和英语的friend,friendship很对应,但实际上,中国人交朋友重在感情上的交流,真诚的友谊应达到相互信任、荣辱与共。而西方的 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爱、能在一起愉快地生活的人,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的friend,friendship与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在词汇内涵上是貌合神离的。再如,英语of course的语面意义相当于汉语的“当然”、“自然”,但of course常用来表示对方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果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和看法,你用of course回答,则含有“那还用问”、“连这些也不知道”的意味,给人以不礼貌的感觉。因此,of course在英语中是需要慎重使用的词,而中国人说“当然”、“自然”则无所顾忌。
3)、有时,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中,英汉词语之间只有一部分对应,它们在意义概括的范围上有广狭之分。如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这一动作,英美人只用一个carry,而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大概由于体力劳动特别繁重,需要经常变换劳作方式,则使用“带、扛、挑、提、荷、挎”这一串形态表述各异的动词,且每个词都有其习惯搭配,如“挑水”、“挎包”、“荷锄头”……真是细密之极。又如,说到“结婚”,英美人用marry,而中国人则往往用“嫁”、“娶”两个词,以强调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最典型的莫过于称谓词,众所周知,英语中的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uncle,aunt,cousin三个词涵盖了汉语中叔、伯、姑、舅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等十多种关系;grandfather既是亲属称谓(“祖父”,“外祖父”,“祖先”),又是社会称谓(“老太爷”);在日常的人称表达中,英美人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中国人那样,除了“你(们)”、“我”之外,还用什么“本人”、“卑人”、“您”、“足下”之类的敬语谦词。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习俗和价值观。
2、联想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之后,通过联系、类比等手段,赋予词汇一定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是词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
正如上文所述,英汉颜色词,从物角度讲是没有区别的,但在语言交流中,它们却各具不同的联想意义,此时的颜色不再是自然色彩,而是象征色彩。比如,黄色(yellow)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色情淫秽,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等,但在美国, 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人们常用蓝色(blue)来指代色情(如a blue movie)。再如,绿色(green)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一提到它,英美人却会由此想到嫉妒(green eyed)与缺乏经验(green hand)。
动物与人朝夕相处,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牛马分别是中西方人民生产劳动的好帮手,中国人用“气壮如牛”、“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来比喻强健和辛勤,英国人表达同样的意思时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work like a horse”;狗(dog)在西方是大众的宠物和忠实的朋友,于是便有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身居要职的人)一类的褒义词组,但在中国,人们总觉得狗肮脏龌龊,常常用“走狗”、“狗胆包天”、“狼心狗肺”这些话骂人。龙(dragon)在汉语中是吉祥高贵的化身,“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颜大怒”等成语家喻户晓,但它在英语中却代表着凶猛邪恶,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水产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位置,以致英国人常用 fish(鱼)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穷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等,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老鼠”在汉语中是“人人喊打”的东西,在西方,自从Mickey Mouse(米老鼠)问世之后, mouse(老鼠)便成了大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宠物。
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词汇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英国人常说“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黄河”和Rome在这里都指代目的地,不同的地理名词表达相同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地处西伯利亚东南太平洋以西,东风和煦,西风凛冽,中国人分别用“东风”、“西风”来象征生机温情和衰败凄凉,留下了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和“古道西风瘦马”的佳句。英国则恰恰相反,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风寒气袭人,从大西洋刮来的西风带来了春天,于是便有了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这样的千古篇:“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璨的光彩。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中西方人会联想不同的典故。说某人“惨遭失败”,中国人会借用《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英美人则联想到拿破仑的“meet a Waterloo”(滑铁卢之战);说到一个“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夏日夜空亮晶晶的繁星群,汉语中叫作“天河”,英语称之为Milky Way,这是因为面对神奇的天空,中国人可能重温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它恰似希腊神话中天后Hera的奶汁所凝成的道路。同样的人和事,给双方带来的联想竟有天壤之别!
3、组合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组合意义指的是若干单词构成词组或句子后的意义。“一般说来,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和句子方面,意义相等的少,比较多的是意义相当,绝大部分则是既不相等、又不相当。”(范存忠《翻译漫谈》)英语国家不仅在物质生活、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华夏民族有诸多差异,而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委婉语、习语和成语。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些英语单词,在组合成词组或句子之后,其实际意义与原来的字面意思相差甚远,学习者如果只凭单词表义去“望文生义”,必然会错误百出。以下从四个方面略举数例并作必要的分析。
1)、反映英语国家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词组:
tea shop 【误】茶叶店 【正】茶馆;小吃店
【分析】英国人有下午三时至六时饮茶的习惯,除喝茶外,还用牛奶、咖啡、鱼肉、冷盘等。
roadside business 【误】路边店 【正】汽车饭店;汽车旅馆;汽车影院
【分析】roadside business是专为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提供服务的行业,其位置未必在路边。
American Dream 【误】美国梦 【正】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
【分析】由来己久的American Dream不仅表现了当年美国人民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更多地用来指代美国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受表达方式的影响,组合意义与单词表示迥然不同的词组或句子:
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 【误】今天的空气很好,而且清新。 【正】今天的空气很清新。
【分析】英语中,good /nice /fine and接形容词或副词,在口语中常表示“非常……”之意。
Aren't you beautiful! 【误】你太不漂亮了! 【正】你太漂亮了!
【分析】否定形式的感叹句通常表示语气十分强烈的肯定意思。
John has worked here since he was in the school. 【误】约翰到学校以后,一直在这里工作。
【正】约翰离开学校以来,一直在这里工作。
【分析】since接的时间状语从句,如果其谓语是延续性动词,该谓语动词表示否定意义。
We can't be too careful. 【误】我们不可能太仔细。 【正】我们越仔细越好。
【分析】can't be too意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越……越好”,类似的句型还有not too...to(do),never too...to(do)(决不……能……)。
Mrs Brown couldn't feel better,though she was not a little fat.
【误】虽然布朗太太一点也不胖,但不可能感觉得更好。 【正】虽然布朗太太很胖,但她的感觉好极了。
【分析】否定词加比较级,有时表示肯定,这里couldn't feel better意为“感觉好极了”。little前有a,the,not a,no等时,也是表肯定意义。类似的词组如no less than(一样,不亚于),none the less(仍然),nothing less than(完全是)。
3)、某些表示粗俗或有所忌讳事物的委婉语:
African American 【误】非洲美国人 【正】美国黑人
【分析】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African American已逐渐用来取代 Negro,Black,Colour American等词。
senior citizen 【误】高级公民 【正】老年人
wash one's hands 【误】洗手 【正】上厕所
4)、一些习惯用语和成语:
a busy body 【误】忙人 【正】爱管闲事的人
a black sheep 【误】一头黑羊 【正】害群之马
pull sb's leg 【误】拖后腿 【正】开玩笑
eat one's words 【误】自食其言 【正】收回前言,改正错话
六、文化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七、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胥懋云,2000《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