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式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理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9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利用好图式理论,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阅读时指导学生激活图式,建立图式并运用图式,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图式理论 英语阅读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年高考英语试题 NMET 直接考查阅读能力的“阅读理解”题权重为百分之二十七。另外与考查阅读能力密切相关的“完形填空”题权重也变为百分之二十。那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实践证明: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好图式理论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家康德(Kant,1781)著作中。德国心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应用并了图式概念。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 Rumelhart 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该理论强调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按照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组成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
二、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信息,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都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及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该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头脑贮存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读者就产生了理解,否则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如:当读到“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等词语时,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对每个字都认识,但却读不懂是何意;而五、六十岁的人马上能明白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意思。其原因是前者头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而后者有相关图式(大多数人还有亲身经历)。又如初二学生一般都能认读下面句子:A woman without a man is like a fish without a bicycle.字面意思很简单:女人没有男人就象鱼没有自行车。然而他们却很难明白这句话究竟表达的是何意?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英美国家女权运动及其相关知识的图式。懂英文并具有女权运动知识的人都明白上句英文是英语国家女权运动者常用的一句谚语,意为:Women don't need men at all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阅读时,需要 Reader 和 Writer 拥有共享的一部分 schemata。如图:
显然,如果 Reader 和 Writer 各自的原有图式没有共享的交集,那么 Reader 的阅读理解就会失败。另外根据图式理论,读者接受文字信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过程,即文字符号输入人的大脑之后,人就不断地在头脑中寻找有关的图式,直至找到能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即完成阅读理解,如下图:
三、图式理论给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丰富图式
即在阅读教学中应拓宽学生视野,加大背景知识输入,进而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
图式理论的核心是人在理解新事物时,总是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显然人原有的知识越多,对理解新事物越有益处。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巩固、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增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的了解。广东省教科所万晋卿先生在《高考英语试题诊断评析》一文中(载《试题与研究》92 年第 9 期)谈到他在研究文化素质对语言理解的作用时,对于 NMET91 四篇阅读短文,先不看原文,而是直接答题,结果 20 道小题,答对 15 题,正确率是 75%。他指出:第 66 题至 80 题全部猜对,是因为他平时看书、看报、看电视对所对应的三个语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因而不是凭空睛猜,而是在已有相关基础知识上的合理推测。不看文章而做对题只是表面现象,工夫早已在之外。按照图式理论的观点,万晋卿先生不阅读原语篇,只需阅读15个阅读理解问题,他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就能被激活,并且找到了对应的图式,故而能成功答题。因此,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每单元的话题,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在学习 SEFC B1A Unit 13 Abraham Lincoln 时,教师可适时补充介绍美国的开国元勋 Washington 的相关情况;还可将两者进行对比,如出身、经历、以及在美国上的地位等。
(二)激活图式
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时,要采取有效手段激活学生的图式
Anderson 和 Pearson (1984) 指出,图式激活的三个假设之一是:图式一旦被激活就可使读者想到组成该图式的某些成份。例如:classroom 一词让读者想到教室的图式,进而还会想到学生、教室、课桌、书等概念。例如,在讲授SEFC B1A L26 Earthquakes 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让学生看插图并提问:What's happening in the picture?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使用多媒体显示地震情形。这样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地震的情形。当学生头脑中的地震图式被激活后,教师可提问:How about the earthquakes in the text? Which was the USA's worst earthquake? 再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三)建立图式
即在阅读教学时,在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
图式是头脑中的知识单元,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结合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及语篇结构,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和深化理解语篇。例如,在教学 SEFC B1A L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 时,当学生弄清了有关信息,且扫清了语言障碍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如下语篇图式:
(四)运用图式
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图式进行各种活动,如复述、改写、讨论、评价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在进行读后活动时往往要求学生不看原文进行复述,黑板上也无任何提示。显然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没有问题,但中等偏下的学生则会感到困难。事实上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允许并帮助他们利用已建立的语篇图式进行复述、改写等活动。因为一个好的语篇图式是语篇内容和语篇结构的有机结合,所以即便是有困难的学生看着它也会有话可说,根据它有话可写。
四、建立语篇图式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语篇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经验亦告诉我们:只有整体上把握,才可能保持认识的长久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语篇图式,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建立图式后,因有了视觉上的结构,故又可以加深对语篇的理解,亦便于记忆。如上文图,当学生没有看时,回忆的语篇内容就很不完整。但当他们看过该图式后,回顾的内容就趋于完整。又如 NMET2000 阅读理解D篇是介绍一种新型高层楼房的垃圾回收装置,有的学生读后不知所云。这其中有因语言图式贫乏而阅读失败,亦有因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没有被激活而阅读受阻。事实上该语篇的图式可表述如下:
假如学生能建立如上图式,尽管有些单词不认识,有些细节未读懂,那么他们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该语篇,而不会不知所云。
再如 NMET2001 完形填空讲的是 Snowman 的简况。高三复习时,教师们如果选该语篇作为训练之用,那么当学生练完之后,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下,对对答案就算完事,而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的高度去解析语篇,进而建立全面清晰的 Snowman 的语篇图式。如下图:
(二)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推论
如:学完 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后,教师可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如下不完整的语篇图式:
由于已完成第一、二部分图式,教师可提问: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in part 3? 那么一般而言,学生即便没有阅读第三部分文字,亦能从一、二部分的图式推出:第三部分的内容应是通过举例来说明水被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事实上第三部分的图式可表述为:
又如 NMET98 阅读理解 E 篇讲的是 the do-it-yourself trend。假定学生读后能建立如下语篇图式,则说明他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语篇。
查主旨大意的第 20 题为: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A.The Joy of DIY.
B.You Can Do It Too.
C.Welcome to Our DIY Course
D.Ross and Hatfield:Believers in DIY.
分析图式可知:由于 Prices and costs are rising,导致出现 DIY trend,并举出 The Rosses 和 Jim Hatfield 两家说明 DIY trend,接着说多数家庭亦如此,最后再涉及到 you,其共性都是成为 a DIYer,由此作者意图跃然纸上,故上题选项B是最佳答案。
(三)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中。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完语篇后,在建立语篇图式的过程中,他们要分析语篇结构,综合语篇内容。这就锻炼了他们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最后形成何种具体的语篇图式时,显然存在一个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人的思维有相似性,亦有个性差异。同一个语篇,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所建立的语篇图式,肯定有相似的部分,亦有不同的部分。那么教师可将有代表性的语篇图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析对比。这样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进而激发创新意识,最终提升创新能力。例如,同是 SEFC 3A Unit 12 L46 Winter Sleep 一课,有两个学生的语篇图式分别是:
图式一
第二位学生从 where,why,how 方面分析,表明其思维更全面、更严密。相信学生们在看完两个图式后,一定会受到新的启发。在比较的过程中,他们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在日后建立新语篇图式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1.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2 期
2.赵进:“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3 期
3.杨永钢:“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5 期
4.罗蓉:“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理解”,《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年第 6 期
5.赵代玲:“高中英语及层次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5 期
6.部中心:《高考试题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7.杨国璋:《当代新学科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马开广:“图式理论与完形填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
9.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0.黄丽燕:“从阅读的心理过程谈中学英语阅读‘三阶段’教学模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