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众高等教育途径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大众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途径 探讨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2001年,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已达1 300万人;2002年高考入取率达到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4%,距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只有一步之遥,几年前看似遥远的大众高等教育即将在我国得以实现。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Trow)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马丁·特罗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实出发,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概括了高等教育在阶段转变中所出现的量和质的十一个方面的变化,综合分析了西方不同学派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持的不同发展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两难问题。
“三阶段论”的主要观点有:①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这样三个由低向高的发展阶段是社会的普遍趋势和共同;②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个逐渐发展的渐变过程;③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互相联系的,最重要的不是财政的或学术的问题,而是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学术的自由与社会的贡献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三阶段论”依据高校在校生人数占同龄(18岁~22岁)人口中的比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毛入学率来划分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时为“精英阶段”,15%~50%时为“大众阶段”,大于50%时为“普及阶段”。
高校在校生是指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成人高校本专科生、军事院校本专科生、学历文凭在校生、电大注册视听生(人数时乘系数0.3)和自学考试学生(计算人数时以毕业生人数乘系数5)。
二、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部分发展家由于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先期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国家中,美、英、日三国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高,高等教育机构也比较多样和均衡;英国高等教育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的路线,私立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微乎其微;日本则走典型的私有化模式。研究三国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进程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途径和方法不同,但是,三国在大众化进程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大众化的重点均放在非正规普通大学教育上,而没放在全日制的普通大学系统。
譬如美国,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点既不是放在研究生教育上也不是放在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上,而是放在公立的初级学院。有资料统计[1],1900年美国高等院校为977所,1940年上升为1 800所,在校大学生数也相应由23.8万上升至150万,增长了6倍多,其中两年制学院学生数增长的特别快,从100人上升到15万人;至1994年,二年制学院学生又增到565万人,增长了几万倍,同时,四年制院校学生人数增长近30倍,研究生人数增长281倍,但是后两者都没有前者增长的速度快。1994年,两年制学院学生、四年制学院学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为1:1.25:0.29。由此可见,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向大众化进军的过程中,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初级学院都在扩张,但是公立初级学院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扩张速度。
纵观英国的发展可以看到,英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展的重点是放在非传统型大学系统上,如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继续教育院校等,这些学院、院校皆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有资料显示[2],1970年至1990英国非全日制大学的学生数年均增长率为4.7%,而同期的全日制传统型大学学生数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1%,非全日制大学的学生数的增长速度是全日制大学学生数增长速度的2倍。
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是放在发展私立短期大学和高等专校上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发展急需高科技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日本高等教育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私立的偏实用的专科层次的理工教育上。一方面发展“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另一方面发展二年制短期大学,并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为产业部门培养了大批的高级科技人才与中低级技术员。1960~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增长了141%,其中短期大学学生数增长了215%,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数在1962年~1970年增长了1 213%[3], 这些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几乎全部是私立的。
由此可见,发展非正规普通大学教育,是先期步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国家的成功经验。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在实现大众化进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我国的国情既不同于美国,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同于日本,民间没有很多拥有雄厚资金的大财团,因此,我国实现大众高等教育即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资,也不能过多地指望个人出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途径。参照先期步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国家的办学经验,这条途径就应该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原因如下。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发展高等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重新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高等职业教育归类为“5B”,即专科层次以上的技术类教育。由此可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发展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定位于专科层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类似于美国的公立初级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
2.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九五”期间,发展势头更是迅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到2000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招生人数等几方面都有显著增长。其中,招生人数达到了195.16万人,比1991年增加了123.28万人;在校生数达到了419.78万人,比1991年增加了216.83万人。
从2000年开始,国家把职业技术学院审批权下放到省(市)、自治区政府。2001年,新备案职业技术学院235所 相当于每三天批两所学校。2001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488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成人高校646所,加上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学院230所,全国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1 314所,在校生人数达到656.25万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58%。无论从在校生人数看,还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看,高等职业教育都能够担当得起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
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目前,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有六类,号称“六路大军”。它们分别是普通专科学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和重点中专。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相比,办学途径更为宽广。这些学校从隶属关系看,除少部分学校隶属国家部委(如公安类)和私营企业(如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外,大部分归地方政府管理。这种办学机制,增加了办学主体的多元性,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使国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投放到精英教育方面。4.高等职业,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
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可以满足求学者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减轻求学者的经济负担。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不断追升文化教育。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而就读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们追升高层次文化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然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很多经费用于高等教育,但学生个人还要负担一大笔费用。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每个大学生的各种费用(学费、学杂费、生活费等)加起来大约在10 000元人民币左右。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全国人均GDP只有几千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就读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家庭来说,既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又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失为一种最佳途径。
四、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途径分析
1.巩固发展普通专校,使之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普通专科学校有着悠久的,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它们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以建设 “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师等)师资队伍为目标;坚持走产学合作、校企合作道路,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因此,在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进程中,应该巩固发展普通专科学校,使之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2.稳定发展成人高校,使之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成人高校是具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01年,我国拥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86所,在校生455.98万人,毕业生850万人,名副其实地成为与普通高校平分秋色的一支力量。由于许多成人高校就附设在大学里面,所以在社会信誉,师资质量,教学水平上吸引了许多社会青年。成人高校也采取统一的招生制度,报考的多是18~22的受过系统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据统计,许多省、市参加成人高考的人数中,有近一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从1994年开始,成人高校的招生人数开始超过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随着一系列政策(如劳动模范、军队干部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的出台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的在职人员和适龄青年进入成人高校学习,成人高校将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一支主要力量。
3.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院,使之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职业技术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自兴办之日起,就呈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由地方主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二是各行各业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三是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目标上,主要面向中小、基层单位,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强调针对性、适应性,尤其注重发展缺门短线专业;在办学形式上,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采取与地方政府、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合作办学的办法,开展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全日制与业余制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迅速。1999年,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已有161所。2000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权下放后,各地又审批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重点中专学校,这些学校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力量,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进程中,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4. 4.积极发展民办高校,使之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型”机构
根据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要顺利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其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必须并存着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就目前我国的状况看,最具备这一条件,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挥重大作用的将是民办高等学校。
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可以有效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2001年底,经过整顿、调整后,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为1 200所,注册学生113万人,其中经教育部批准或教育部授权省(市、区)批准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89所,在校学生15万人。
2001年,全国参加普通高考人数为800万人,录取464万人,录取率为58%。这意味着按高考报名的人数,还有近1/2的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如果能通过民办高校吸收一部分落榜生(如1/3,100万人),不但可以减轻高考升学压力,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以在国家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每年为国家多培养出1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为了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应该积极发展民办高校,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型”机构。
5. 5.重点发展市属大学,使之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
市属高校是高等教育三级办学体制中最为活跃的一级,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普通本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递进,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的多重组合格局。它与基层和社区大众最为接近,因而可作为沟通城乡,向基层、延伸的最佳起点,适合于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任务,为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基层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并为社区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种教育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有市属大学。它们有的是独立设置的大学,有的是调整合并后改制的职业技术学院。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地方主办的市属大学,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大众高等教育进程中,应该重点发展这些大学,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基地。
6.努力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增加办学活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惊人进步。许多国外的大企业、基金会在大力向中国经济投资的同时,也产生了向中国进行教育投资创办大学的设想。尤其是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外国教育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开办高等教育,这无疑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推进。WTO成员国的教育机构和企业进入中国后,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拓展业务关系。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进资金,联合办学,增加办学活力。与境外教育机构或企业联合,实行合作办学,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教案和教育体系资源,进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拓宽办学渠道,增加办学凝聚力。
7. 7.继续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使企业成为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有力保障
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多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一是学校接受企业委托,设立培训、科研项目,为企业培训人员,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二是企业为学校提供理论水平较高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三是企业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与实习的场所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继续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使企业成为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发展普通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市属高校、合作教育来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1]滕大春.美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3]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史 朝.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
[5]张洪亚. 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重点之比较和借鉴[J].大学教育,2002,(3).
上一篇: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