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6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等大众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及最终目的加以思考,克服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行大众化教育,并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 个性张扬; 思考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各方面压力汇合下,最先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物质基础比较发达的欧洲大陆率先回应,形成了第二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三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则主要发生在一些社会和处于双重转型的国家,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也在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努力。此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去掉了先前的激情,开始变得更有理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用了5~6年时间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基础,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体系作保证,更要形成尊重个人,敢于张扬个性,个体平等发展的价值观念。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对传统精英教育的扬弃

传统精英教育主张高等教育是精英的特权,而精英是由先天决定的,或是由于天资突出,或是家庭的状况比较优越,或是家庭地位较高。传统的精英教育不仅主张进入高等教育是精英子弟的特权,而且主张高等教育就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的,是培养教会的牧师、文化巨匠、家和国家官员的教育。

(一) 传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意义的高等教育,如果从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创立算起,发展到今天已有九百多年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以1895年北洋学堂(即今天津大学)的创办为肇始,至今也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几百年来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每次变化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有关。但是,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方面的挑战。
1. 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又是十分迟缓的,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50年前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很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 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次,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正处在大转型、大发展、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激烈,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构。可见,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突现期。
3. 高等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能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西方文化有些具有先进性,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主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但是也有一些腐朽的,或者有些在西方是可行的,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则要加以分析和摒弃。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发展的自行选择
高等教育不是供人们仰望的圣物,而是供人们生活使用的有效策略,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目标到工具的过程,与人类进化的过程正好相逆。正是面临着上述三个方面的不断挑战,高等教育开始从祭坛上走了下来,开始了它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旅程。可见,高等教育从祭坛上走下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价值升腾的过程,是从精英的培养向大众化前进的过程。在这个选择实践中,人类认识到高等教育离不开大众,只有在大众的参与下,高等教育才能变成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工具,才能成为人类普遍享受的福利,成为人类精神普遍上升的阶梯。正是在人类这种不断上升动力驱使下,高等教育才从泛泛的一般化形式变成生动的具体的形式,从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装饰品意义的外在的东西变成人类心灵自我改造和实践的东西,从一个只适合极少数精英的东西变成一个普遍的东西,一个为大众所共享的东西,变成生动具体的适合每一个人的东西,人的个性进而得到了展现,潜能得到了发挥,人类开始真正接近自己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生存状态也开始由躁动不安归于和谐安馨。

二、 高等教育的进入口与物质生活状态密切相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将人类改造的内容引进高等教育殿堂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发展,体现了一个对自身力量从否认到逐步确认的进化,是把大批的俗人带进高等教育的殿堂,共享一种价值观,用现代化武装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共建美好的人类社会。

(一) 科学观念走进大众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驱
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以它自身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其巨大的威力,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扩展,促进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信仰和依赖。在这种信仰和依赖的指引下,人们接受了机器大生产,接受了专业分工,接受了科学管理法则,接受了工厂的制度,接受了新的消费模式,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就在这种价值观的激发下行动起来,开始走出自给自足的相互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走进彼此分工协作的相互关联的新的生活状态。人们的身份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开始由原来单一性的角色向多样化的角色转变,对社会生活的新法则开始有了新的期盼和设想。人们不再仅单纯要求物质方面的利益,也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追求是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对民主的追求,是与科学理念相容的,充分地体现出了人们在物质福利享受的同时,也有体现自身精神价值的追求,而能够调和这二者关系的最佳途径是用个体能力的发挥来呈现自我价值。
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是体现人的力量和价值的根本手段的时候,能力至上就成为社会转型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人们要获得科学知识进入科学的境界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成为科学与个体能力发展之间的桥梁。人们在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上的不断提升,在这座科学理想的圣殿中不断的吸取营养,科学观念开始不断走进大众,大众对进入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大众就开始逐渐走近高等教育。

(二) 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拓宽了人们进入高等的口径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人们对观念的认识和接受也开始不断由浅入深,由偏颇到全面。一方面,人们开始主要看到的是科学力量的物质作用,对科学对个体的作用也主要是从物质层面来考察,还不能从科学对人类生活状态的作用及对个性价值观的作用等角度来考察。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真正成为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时,才能真实地体验到科学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以及它在人的个性中的作用。从科学观念与个体改造世界能力的联系贯通上看,个体要求获得科学知识与技术,都只是把科学当成工具,同时也把自己当成工具来接受,属于个体潜能的开发,无法达到个性发展和完善,这个时候的社会生活状态仍是不发达的物质状态,还没能让人们超越物质层次,更没有达到向精神生活转型的阶段。这既局限了大众对科学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局限了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能力。



大众进入高等教育,是以物质目标追求开始,但必须要以精神追求终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适应社会生产转型而出现的,是人类发展的自我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物质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已相当的富足,社会已经为高等教育吸收大众的进入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可见,进入高等教育的口径始终是与物质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只有社会的物质状态达到了高度发达状态,这时进入高等教育的口径就会大大拓宽,高等教育才真正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

三、 个性张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高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高等教育的体系高度完善,社会形成以尊重个性为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多样化的必然性在于:一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上的行业千千万万,对各类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也是千千万万的,同一模式下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三是国家的财力有限,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集资,才能实现大众化。
从国际上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过程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学者马丁·罗特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提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必然发生质的变化。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定义是:对应于规模的扩大,新阶段的要素成为制度和结构,并且整个高等教育多层化、多元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多数人来说,是扩大了入学机会,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提供适合人们需要的高等教育。

(二) 高等教育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舞台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空前地扩张高等教育的规模,设置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各式各样的消费者要求。于是,高等教育学生多了,学校多样了,学制多样了,课程多样了,教师多样了,学生毕业的资格也多样了。高等教育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了机会,一旦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充分地选择课程,就可以避免很大的盲目性和强制性,就能够比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所在。个体就必然开始有意识地设计自我,按照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充实自己和展现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设计,推动自己的人格达向完善。同时,个体在适应多种知识的要求过程中了解多种知识的价值,各种知识的价值的存在又为个性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观照的参据,也为个性潜能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对各种知识存在着包容性和开放性,为种种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各种知识的平行发展,体现了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对各种有用知识的需求,也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多种知识的存在,个性的张扬,与知识创新共舞,形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升华的大舞台。

(三) 个性张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高形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主旨是给个性平等发展的机会。与精英教育维护特殊利益的旨趣相对,大众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普遍性尊重个性,并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在精英教育的时代,个性的价值一直处于被掩蔽的状态,它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受到纯知识的、国家利益至上的以及物质实效的价值的掩蔽。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其活动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即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推动高等教育发达的条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其根本的目的。探索和获取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这只是人类活动的手段,而非根本目的。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一种有效的社会制度保障,这种制度是在一种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的,而这种价值观又是文化能够存在的关键,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精神自由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生的最大受益为目标,是以适合学生最大的发展为目标,是以学生最后成为社会上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它打破了高等教育原有的统一格局,理顺学术、行政权力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只有物质基础高度发达,大众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多种知识存在,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个体性才有可能,也只有大众建立起了以尊重个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最高目标的文化价值观。显而易见,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就发生在价值观的层面上,崇尚知识的实体价值,认为国家的力量不是无限的,大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组织作用应充分利用的时候,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个人、走向个性,变成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育的个性化、个性的张扬,是个性平等主义的理想和个体潜能充分实现的最高理想。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来看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体制还处在构建之中,以尊重个性、给个性以平等发展的机会的价值观还远没有形成。按2000年11月27日~29日,CECD组织和我国教育部在北京共同召开的“高等教育入学、质量与公平”大会上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目前处在起步阶段,离真正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有很远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不能盲目的认为我国已完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只有尊重客观现实,尊重教育发展,才能走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每一步。

: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宣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