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各种排热驱动的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现行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开发的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构造、运转原理、性能特性,实证实验结果及讨论作了详细阐述。为该新型节能环保型空调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设计指南。
关键词: 吸附式 热电并给 蜂窝式 除湿转轮 废热利用
1.前言
由于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可以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分别加以处理,使其近年来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从数年前开始了对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性能改进及实用化的开发研究。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各种分布型热电并给系统不断普及的现状,成功地开发了一种可以直接利用各种排热的新型高性能吸附式除湿空调机。
本文阐述了这一新型高性能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运转原理、性能特性,以及实证实验及结果讨论。
2.現行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
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概念是1960年代提出的,1980年代各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实验及模拟两方面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6)。其典型的流程如图1所示,由蜂窝式吸附除湿转轮、显热交换转轮、再生空气加热器、直接蒸发式冷却器、风机等构成。该空调系统运转时空气状态变化过程在空气焓湿图上表示的结果如图2所示。新风风机将室外空气OA送到吸附除湿转轮的除湿区,空气中的水分被除湿转轮所吸附,由于有吸附热发生空气温度会升高 (1→2)。经过显热交换转轮与从空调对象室内的排气RA进行热交换,其被冷却到室温状态(2→3)。然后,通过直接蒸发式冷却器,向此干燥空气中喷水,借助水的蒸发潜热使空气进一步等焓冷却到较低温度(3→4),冷风被送到空调对象室内。
另一方面,从空调对象室内返回的换气RA首先经过直接蒸发冷却器,借助喷雾水的蒸发,将空气等焓冷却到较低温度(5→6),然后通过显热交换转轮与除湿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冷却被干燥空气的同时,自身被加热(6→7),再经过再生空气加热器被加热到再生温度 (7→8) 后送到吸附除湿转轮的再生部,将除湿转轮吸附的水分脱附,使除湿转轮得到再生。再生后的空气被排放到大气中(8→9)。
图2现行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空气状态变化
对这一空调系统运转过程分析可以看出该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随着显热交换转轮的旋转,会有一部分高湿度的换气RA被转轮携带到冷风SA侧(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内部泄漏);(2)由于显热交换转轮的内部泄漏,会将室内被香烟、人体的汗味,或者是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空气带到冷风中,造成所谓交叉污染;(3)系统设备多,制造成本高。为了冷却冷风空气SA,需要直接蒸发冷却器和显热交换转轮两台设备;(4)热交换器效率较低,直接蒸发冷却器+显热交换转轮的综合热交换效率低于80%;(5)排热回收利用率较低。现行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是将排热转换成热水后再利用,通常从废热锅炉仍然要排出100℃左右的气体,加上废热锅炉及热水配管的热损失,排热回收利用率大大降低;(6)由于使用热水作为再生空气加热的热源,再生空气温度只能达到约80℃,其再生效率较低7)。
3.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
3.1 高性能吸附式除湿转轮及其最佳再生方法探讨
在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中,虽然除湿过程(1→2)中空气的焓值没有降低,但是由于除湿转轮将空气的潜热转换成了显热,这为后续的热交换及冷却过程降低空气的焓值奠定了基础。因此,高性能的除湿转轮是实现高性能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先决条件。
在设想排热热源温度为150℃以上的前提下,对除湿转轮的最佳再生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7)。实验方法如下,选用了直径300mm,厚度200mm的除湿转轮SSCR-U,在其处理风量(224m3/h)、及再生空气加热用能量(3.64kw)一定的前提下,改变再生空气的温度,对除湿转轮的除湿性能进行测试。而且,为了消除再生空气面风速的影响,制作了三种不同再生区面积比的除湿转轮实验用风洞,使再生空气面风速维持在2m/s。详细的实验条件在表1中给出。
表1 除湿转轮性能实验条件一览表流程类型 | 低温再生 | 标准再生 | 高温再生 |
再生区/处理区 | 1/1 | 1/3 | 1/4 |
再生用能量(kW) | 3.64 | ||
再生空气温度(℃) | 80 | 130 | 155 |
再生风量OR(m3/h) | 224 | 112 | 89.6 |
再生风速VR(m/s) | 2.0 | 2.0 | 2.0 |
处理风量QP(m3/h) | 224 | ||
处理风速VP(m/s) | 2 | 1.33 | 1.25 |
风量比QR/QP | 1/1 | 1/2 | 1/2.5 |
处理入口空气温度(℃) | 30 | ||
再生空气湿度(g/kg) | 再生空气湿度与处理空气湿度相同 | ||
转轮转速N(rph) | 14 | 12 | 11.5 |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当空气湿度低于XP1=13g/kg时,高温再生流程的除湿性能显现出若干优势。但是,在入口湿度高于XP1=13g/kg的条件下,标准再生流程的除湿性能变得最好。原因是:再生空气温度越高,其相对湿度就越低,除湿转轮的再生程度也就越好,因此在低湿度范围内,提高再生温度可以得到湿度更低的干燥空气。另一方面,根据物质(水分)衡算、热量衡算关系可知,再生出口空气含湿量将以再生风量比的倒数的倍率关系随处理空气除湿量的增加而变化,再生空气温度下降与处理空气温升之比例系数则是再生风量比的倒数。在高湿度范围内,随着处理空气除湿量的增加,对于再生空气量较少的高温再生流程而言,再生区出口空气的湿度变得很高,其温度却降到较低。致使再生空气在出口附近的相对湿度高于处理空气,发生再生空气中的水分被除湿转轮所吸附的逆向过程,其除湿性能必然降低。相对于标准再生流程、高温再生流程而言,低温再生流程的除湿性能在全湿度范围内均较低。这是由于再生温度越低,除湿转轮被再生的程度就越差,离开除湿转轮的处理出口空气的湿度也就很难降到较低程度。因此,当排热热源温度在150℃以上时,采用标准再生流程,比现行的采用低温再生型除湿转轮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无论是在潜热处理能力、还是在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有效能损失)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图3再生温度及风量对除湿转轮性能的影响
3.2 高效率显热除去装置的开发
与潜热处理设备--除湿转轮一样,显热处理设备—显热交换器对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
图4 叉流型间接气化冷却器流程概略图
作者研发了一种用于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高效率,无内部泄漏、无交叉污染发生的特殊构造叉流型间接气化冷却器10)。其构造及运转原理如图4所示。其性能测试结果在图5中给出。为了与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性能进行比较,在图5中同时给出了显热交换转轮、普通的叉流型显热交换器的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间接气化冷却器比普通的叉流型显热交换器、以及显热交换转轮的热交换效率都好。以面风速2m/s的操作条件为例,开发的间接气化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却达到了85%,比显热交换转轮的热交换效率高5%左右。同时,压力损失在三种热交换器中最小。
图5各种热交换器性能比较
综上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与各种分布型发电设备配套的热电并给系统用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如图6所示。其运转原理与现行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基本相同,即首先对空气进行除湿,然后再对其进行冷却处理。该系统有如下的特性:(1)根除了显热交换转轮所存在的由换气侧向冷风侧的水分携带问题及所谓交叉污染的问题;(2)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降低了冷风的温度及焓值;(3)由于采用了排热气体直接用于除湿转轮的再生,降低了废热锅炉及热水供水管等过程约30%的热损失;(4)突破了现行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再生温度只能达到80℃的界限。再生效率可提高20~30%;(5)减少了构成设备,降低了造价。
4.实证实验及其结果讨论
为了对上述空调系统的性能从实验上加以确认,自2001年1月起,在株式会社西部技研办公大楼设置了一台冷风量为5500m3/h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及与其配套的发电能力为28kW的微型燃气轮发电机所构成的一个热电并给系统。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证实验。
4.1 实证实验装置系统概要
实证实验是由开发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概要见表2),和美国Capstone Turbine Corporation公司制造的微型燃气轮发电机(Micro Gas Turbine Generator,概要见表3)所构成的热电并给系统。该热电并给系统设备配置如图7所示。照片的左侧为微型燃气轮发电机,右侧为新型吸附式除湿空调机。燃气轮机发电机排出的排气的温度约为275℃。将其与用来冷却发电机内部构成设备的温度约为65℃的被称为低温排热的空气混合后,直接用作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驱动热源—再生除湿转轮。
表2 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概要冷风风量 | 5,500m3/h | |
制冷能力*(夏季) | 显热:9.4kW | 合计:53.4kW |
潜热:44kW | ||
加熱能力*(冬季) | 显热:46.1kW | 合计:68.1kW |
潜热:22kW | ||
外形尺寸 | 2200(H)×3380(L)×1450(W) | |
运转方式 | 制冷、供暖、换气(可切換) |
*制冷、加热能力计算基准:
外气条件 夏季:温度32℃,相对湿度65%
冬季:温度2℃, 相对湿度57%
室内条件 夏季:温度27℃,相对湿度55%
冬季:温度22℃,相对湿度50%
表3微型燃气轮发电机概要制造厂商 | 美国(Capstone Turbine Corporation) | ||
发电能力 | 28kW | 燃料消费 | 112.1kW |
发电效率 | 26% | 最高转速 | 96,000rpm |
排气中NOx | 9ppm(O2=15%) | ||
外形尺寸 | 2040(H)×2000(L)×800(W) |
图7 实证实验系统设备构成
4.2 系统运转状况及结果讨论
开发的这一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夏季的制冷,而且也可以用于冬季的供暖,及中间期的换气运转。这里,仅对夏季的制冷运转实验结果作详细讨论。由于该空调系统向空调室内供给的空气全部为新鲜的室外空气,因此,其冷却能力CC(kW)可由下面的公式:
其中为冷风量(kg/s),与分別为室外空气OA和冷风SA的焓值(kJ/kg)。
从实验数据中,选取了晴天(图8)、雨天(图9)两种典型的天气状况下的结果加以说明。在室外空气温度26~33℃,相对湿度55~98%的情况下,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该新型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都可以向空调对象室提供溫度为19~25℃,相对湿度40~70%的温、湿度条件比较稳定的冷风。冷风的温度比室外空气温度约低6~9℃,绝对湿度也降低到室外空气的一半以下。而且冷风的焓值也只有室外空气的60%以下,换算为冷却能力超过了设计值的53kW以上。而且在外气温度变化6℃(27~33℃)的情况下,冷风的温度仅变化3℃(22~25℃)。冷风的温度虽然受到外气温度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却不是很大。
此外,对图9所示的运转结果进行考察发现:即使是相对湿度>85%RH的雨天,该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也可以向室内提供温度22~24℃,相对湿度45%~60%的冷风。
图10是将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运转时外气、冷风及室内空气的状态在空气焓湿图上描绘的结果。同时,将压缩制冷式空调机的冷风空气状态也标绘在同一图上。压缩机制冷式空调机为了把空气的湿度降到12g/kg以下,需要将空气冷却到13~16℃(相对湿度达95~100%)。这样的冷风直接吹到人身上会让人感到很冷,时间长了会使人得空调病。而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所提供的冷风空气却是体感最舒适的状态。虽然该空调系统所提供的冷风空气温度与压缩机制冷式空调机吹出的冷风温度相比有些偏高,但是两者的焓值却相差无几。
4.3 热电并给系统运转结果
表4给出了该系统运转的一个结果。可见,开发的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与微型燃气轮发电机所构成的新热电并给系统的综合能量利用率达到了90.9%,比现行的热电并给系统提高了15%以上。
图8 晴天条件时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运转结果
图9 雨天条件时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运转结果
图10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运转时外气、冷风及其室内空气的状态
新热电并给系统 | 现行热电并给系统 | ||||||
项目 | (kW) | 百分率 | (kW) | 百分率 | |||
投入能量 | 102.2 | 100% | 112 | 100% | |||
发电量⑴ | 22.5 | 22.0% | 28 | 25% | |||
热回收量⑵ | 70.4 | 68.9% | 56 | 50% | |||
热损失量⑶ | 9.3 | 9.1% | 28 | 25% | |||
能量利用率⑷=⑴+⑵ | 90.9%(实测值) | 75%(设计最大值) | |||||
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实验结果一例) | |||||||
温度 | 相对湿度 | 绝对湿度 | |||||
室外空气条件 | 32℃ | 66.4% | 20.02g/kg’ | ||||
冷风空气条件 | 24℃ | 54.6% | 11.07g/kg’ | ||||
空调制冷能力CC=59.7kW,成绩系数COP=0.85 | |||||||
5.结论
对开发研制的高效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运转原理、性能特性作了介绍。并对实证实验结果作了详细阐述与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1)开发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与微型燃气轮发电机所构成的热电并给系统的综合能量利用率达到了90.9%,比现行的热电并给系统提高了15%以上。
(2)在外气温度32℃,相对湿度66.4%的条件下,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冷风温度为24℃,相对湿度54.6%,外气基准的制冷能力达到59.7kW。
(3)外气温度变化6℃的情况下,冷风的温度仅变化3℃。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的冷风的温度虽然受到外气温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不是很大。
(4)与采用压缩机制冷式空调机相比,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所提供的冷风空气温度虽然偏高,但由于其湿度较低,两者的焓值却相差无几。
(5)该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随着显热交换转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由换气侧向冷风侧的水分携带问题及所谓交叉污染的问题。
(6)该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向室内供给的空气全部为新风,可以大大提高IAQ。而且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所提供的空气处于体感最舒适的状态,也就不会有空调病的问题。
1 Jurinak J J, Mitchell J W, Beckman W A. Open-Cycle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Vapor Compression Cooling in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ASME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1984, 106(8):252-260
2 Kang T S, Maclaine-cross I L. High Performance, Solid Desiccant, Open Cooling Cycles. ASME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1989, 111(5): 176-183
3 Farooq S, Ruthven D 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Desiccant Bed for Solar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ASME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1991,113(5): 80-88
4 Jin W L, Kido C, Kodama A,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Performance of Adsorptive Desiccant Cooling System by Thermally Activated Honeycomb Rotor Dehumidifier. In: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China-Japan-USA Symposium on Advanced Adsorption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220-225.
5 Jin W L, Kodama A, Goto M, et al. An Adsorptive Desiccant Cooling Using Honeycomb Rotor Dehumidifier. Journal of Chem. Eng. of Japan, 1998,31(5): 706-713
6 金偉力, 児玉昭雄, 後藤元信, 等. 吸着式除湿制冷システムの性能に及ぼす操作条件の影響.化学工学論文集, 1998, 24(6): 894-900
7 岡野浩志,金偉力,広瀬 勉.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への排熱投入方法と除湿効率の検討.见:化学工学会第67年会講演要旨.福岡:社団法人化学工学会, 2002.272
8 金偉力.高性能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実施例.建築設備と配管工事,2001,39(11):33-37
9 岡野浩志,金偉力,広瀬 勉.マイクロガスタービンの排熱を利用した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の実証試験.见:化学工学会第34回秋季大会講演要旨.札幌市:社団法人化学工学会, 20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