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在区域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雪丽 时间:2010-06-27
要:振兴东北是从传统到、从计划到市场的制度变迁过程。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使银行业在东北这一特定区域市场化进程中有了采取区域性策略的可能。在分析东北的区域性经济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银行业自身改制和振兴东北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东北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区域性银行业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市场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服务?

 

 

  振兴东北老基地是一个区域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一个区域经济体更加广泛地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市场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市场化的必要条件是拥有一个市场化的银行业提供现代金融服务,以便为企业生存和提供帮助。?

 

  然而银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未必是均匀的。很多经济学家在其理论研究中隐含了这样一个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体是同质的。他们对区域差异性的忽略,导致了单一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地区间产生差异这一重要经济现象长期得不到深入研究,甚至对一些地区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从而损害了整个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Carlino and Defina对美国48个州的数据分析显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效应,利率是产生该效应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很少有学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做定量研究,但是我们很容易判断美国经济的同质性显然要高于经济的同质性。同质性指标可以分为四种:(1)生产要素流动程度。(2)产业结构平衡程度。(3)经济开放程度。(4)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中国根据经济同质性的标准,可以划分为:(1)长江三角洲沪宁杭经济区。(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3)环渤海经济区。(4)中部经济区。(5)西部经济区。其中(1)、(2)、(3)可以合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同质性较高;东北地区是比较特殊的区域经济体,其经济特点带有双重性:一方面该地区在国民经济体系结构上与国家的结构类似,资源丰富,农、林、渔业发达,产业门类齐全,符合区域与整体的“同象原理”;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作为曾经是“共和国装备部”的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与调整严重滞后,亟待振兴。?

 

  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指出,1960年代初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国家其人均经济增长率(19601995年)是金融体系不发达国家的2倍多。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使银行业在东北这一特定区域市场化进程中有了采取区域性策略的可能。通过银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不仅能改善东北地区投资环境,而且可通过资金的流入带动人才、技术、信息等相关资源的流入,并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从而为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本文试图在分析东北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经济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的作用。?

 

  一、对东北振兴的总体判断?

 

  中国的转轨经济实践具有典型的理论意义,转轨经济理论将在学者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完善。[1]振兴东北要完成两个转变: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也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相互推动。东北地区“转轨”的特殊之处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原有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为彻底的地区,这种状况构成了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的重要障碍。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转型”充满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对老工业基地先后采取了财政、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其调整改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行了债转股、核销呆坏账、国债拉动内需等政策,且每年都对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拨付技改专项资金(后为技改贴息支持)。从19982001年四年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68.27亿元,占全国的8.75%;而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则为1 090.9亿元,占全国的份额达到13.05%。但这些政策和投入并没有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除了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外,对老工业基地衰落的“结构效应”缺乏整体认识,单纯地把它等同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2]?

 

  根据一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老牌工业国家的经验,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走向相对衰退一般分为区位性衰退、资源型衰退、结构性衰退和消聚性衰退等几种类型,但主要可归结为“结构效应”一种。即与新兴繁荣地区相比,一些地区的相对衰退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为不利的经济结构。德国的鲁尔区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根源就在于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19581966年鲁尔区工业生产指数(以基年为100)为160。其中煤炭工业为90、钢铁加工业为105、化学工业为235、石油工业为350。煤炭、钢铁等增长缓慢的传统工业部门占62.5%,而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部门只占21%。结果19571968年原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7.8%,而鲁尔区只增长了80%。通过适时的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新部门,并改造传统部门,鲁尔老工业区重新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英格兰北部、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等老工业区都出现过类似情形。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欧美老牌工业国家类似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衰落区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共性。尽管经过“六五”时期以来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九五”以来的大规模改造,东北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设备水平明显提高,但工业技术装备老化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目前吉林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属于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的只有15%左右,60%以上的还处于7080年代水平,另外还有15%的工艺装备仍停留在5060年代。?

 

  东北是建国初期国内装备制造业尚存的几个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从资源到制造业基础的整个体系相对比较完整的地区。早期的东北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外生型”特征,以典型企业在区域内垄断经营为产业组织形式,因此不具有“产业区域性聚集”的可能性,也不具有形成型组织和以纵向协作为特征的集群所必备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东北现在的国有制造企业以集团组织形式为主,对集团内的企业多以全资、控股为联结纽带,资本的利用效率较低。例如,在2000年对沈阳市18家集团145个样本公司的调查中,采取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形式的占整个样本公司的71.7%。国家政策性银行在东北三省都设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它们在弥补市场失灵以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但是作为全国性质的政策性银行,一方面其业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主要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运作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银行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已显示出商业化倾向,大量政策性资金有转化为商业性资金的可能。因此,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巨额的资金需求,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性银行,有必要成立专门服务于东北地区经济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

 

  二、银行业本身的市场化问题?

 

  根据已有的研究来看,银行业提供的现代金融服务对经济的影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二是经营监督。三是分化风险。市场化的银行体系应该可以起到分化与减少经济运行风险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的金融衍生产品提供了企业与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极端的典型是中国国有银行依照政策指令向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实际上是等于完全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中国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体系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财政出纳的角色,股市与其它证券市场基本不存在。现在尽管股市与其它证券市场存在了,可是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绝对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金融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刻的巨大的变革。首先是人民银行的央行职能得到强化,央行不再行使商业银行的职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脱离人民银行,银行体系逐渐向商业化与市场化转变;一大批城乡信用合作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特别是一批股份制新兴商业银行的崛起,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但是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仍然是任重道远。如果东北的银行业能够凭借国家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服务功能,那么可能会创造一个性的跨越发展。银行业必须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两个方面进行策略选择。商业性银行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根据市场原则自由选择,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来配置资源。政策性银行可以补充商业性银行的不足,一方面充当经济管理的工具和经济调节的手段,实现政府社会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健全金融整体功能。政策性金融被赋予区域调控职能,根据生产力的梯度分布,把地区信贷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结合起来,配合政府进行梯度整合,从而有效调动经济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性融资活动对这些领域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改革要与本国经济、社会、文化传统配合,自由化、市场化、股份化、商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使金融创新机制达到普遍的报酬递增运行状态,使金融制度变迁朝着绩效方向发展。逐步增强银行的自身组织能力,争取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高金融中介治理水平,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存款保险机制。?

 

  三、区域经济市场化中的企业问题?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振兴东北的区域经济必须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积累下来的企业问题。企业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问题,企业从业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二是旧体制束缚严重,经济发展既受害于旧体制,又受惠于旧体制。许多企业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而是政府的附属职能部门,无法面对市场竞争。三是工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产品老化、社会包袱沉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的发展,在目前的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上,许多产品被国际著名品牌垄断,如家化产品、碳酸饮料等。在国际市场上,外资企业产品或合资企业贴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绝对力量。根据我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57 62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仅外资企业产品的比重就达到了58.4%。根据曹和平的研究,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初次成长阶段是“用技术和品牌拓展市场”,在“二次成长阶段”是“用市场综合网来支持品牌认知以获取实现高端价值的能力”。由于绝大多数跨国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优势,它们在初次成长阶段通常不是从东道国融资和寻找项目开始,而是以技术和品牌优势直接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生产总成品的比例不高。英特尔芯片在中国的生产说明,一个能够规模生产并且构成总成品价值重要部分的核心零件,就能使其达到预算限制所允许的利润最大化。?

 

  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集群被认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产业地区聚集的外部性,如技术外溢等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一般认为,产业区域聚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区域间禀赋的差异性。二是产业区域聚集的外部效应。根据Ellison Glaeser的研究,一半以上的产业区域聚集可以用自然禀赋的优势来说明。例如东北地区的石油加工、金属冶炼、火力发电、木材加工、船舶制造等。外部效应包括技术外溢、专业劳动力聚集、接近供求市场等。但目前东北三省鲜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多,成片的更少”成为东北装备制造产业的写照。东三省政府相继地出台政策,倾力打造产业集群[3]。随着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企业间的交易频度和范围逐渐扩大,在原有协作网络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自发性的企业群落。这些企业群落已初具集聚规模,也让人们看到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发展的希望。

  四、银行业在区域经济市场化中的策略?

  1.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要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1)提高政策性银行融资能力,向开发性金融的转型。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战略中,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投向仍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主。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与水平,取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可获得的信贷资金规模和信贷结构。提高政策性银行的融资能力,首先要参照国家有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定期补充政策性银行资本金,并提供低息长期财政借款,对高风险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其次,由国家提供财政担保,统一发行政策性银行债券。推行上网竞标发行,允许金融债券上市挂牌交易,吸引金融机构积极认购政策性金融债券。还可以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基金和养老基金划入融资范围,不仅可以在利率上适应政策性金融机构“低进低出”的特点,在结构和数量上也可以满足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目前,政策性银行实现职能调整和机构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因此,应该加快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实现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使其受到市场制度约束。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转型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要充实资本金。要达到国外家开发性银行的资本金水平。截至2005年,巴西开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6.7%,韩国产业银行为18.4%,都在15%以上。二要实行分账管理,即对不同性质的项目分别、分类管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交办的业务,另外一类是市场化的业务,或者是银行自营的业务。政策性银行根据这两类业务在机构内部设立两大账户,一个是国家账户,一个是银行账户,来分别核算和考核。国家只对国家业务或者是国家账户内的亏损进行补偿,对银行自营业务的经营状况不负责任。三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银行制度。?

 

  (2)建立商业性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协调机制。振兴东北的服务实质上是发展所需资金的支持,适当的融资渠道是东北经济体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向商业性金融机构硬性出售金融债券,但是单一的筹资机制对商业金融运行不利,因为商业性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如果从中抽调的资金比率过高,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因此发生运转困难。所以,要明确划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业务领域,商业性银行应该重点支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领域,利用市场原则将金融资源配置在不同的行业和;凡是商业性银行不愿承担但又必须保障的业务,都应由政策性银行来承担。

 

  由于和现实的复杂原因,东北商业性金融体系中呈现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其他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数量与其在全国的业务发展势头很不相称。东北本地的1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36家城市信用社规模都很小,而且存在问题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的数量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外资银行在东北设分行的仅有8家,占全国的5%。而且东北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又几乎全部集中于辽宁省的大连市,东北其他城市则基本上一片空白。[4]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使经济体中的金融需求高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由此带来金融风险大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积极引进区域外金融机构是东北经济金融开放性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东北商业性金融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10多家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浦东发展、招商、民生、光大、中信、深发展、兴业、华夏等),到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打破国有商业银行一统银行业的垄断局面,推动东北地区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东北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其次,要积极借鉴汇丰银行(HSBC)参股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南京商业银行、金桥投资参股深圳发展银行的成功做法,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合资、参股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和新组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多层次的合作。?

 

  2.加速自身行业的市场化导向改制,完善现代银行业体系?

 

  从金融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通过深化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变革原有的金融架构,以逐步形成一个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至关重要。金融体系影响深远,假如个别行业的改革不彻底,受影响的只是这个行业;但假如金融体系的改革不彻底,受影响的就是所有的行业。中国金融业的现实要求必须从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开始。如果没有健全、合理、高效的银行体制,想要东北的老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不可想象的。通常来讲,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5]。其中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信用社等。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不仅要改变机构设置,而且要在功能上有实质性的改变:应当更多地从金融功能的观点出发,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金融体系是经济体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因而金融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机制。我国金融结构有两个特征:银行主导和政府主导。银行主导是指居民的储蓄主要是通过银行转化为企业的投资。从金融发展史上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并无绝对的优劣区别,主要看经济发展水平。在罗斯托所命名的起飞准备阶段,储蓄资源极度短缺,解决储蓄缺口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此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动员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特别是在适当的政府干预下,这样的体系更是能将少量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项目中,从而优于那种强调竞争和风险分散的市场主导体系。所以,实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战略适合东北老企业的目前发展阶段,有利于东北的振兴。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储蓄缺口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时,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就发生了转移,即如何在确保风险分散和金融体系安全的前提下,使储蓄资源能够被充分、有效地运用到那些前景不甚明确的投资项目中。在这种情况下,风险高度集中、识别新投资项目能力有限的银行主导体系就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

 

  我国金融体系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在关乎经济发展的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被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真正能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股份制银行处于劣势。 在政府主导和银行主导的双重格局下,所有经济当事人的激励就因潜在的风险转移机制发生了变异。在储蓄者、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等三类主要经济当事人都只关注收益的情况下,风险必然转嫁给政府。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此做出了证明。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承担与之收益相匹配的金融风险,从而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所以,针对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和银行业现状,需要制定一个银行业市场化的改革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在微观上促进各种金融中介的竞争,在宏观保持金融稳定。?

 

  所以,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改进金融效率,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是所有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振兴东北应将金融体系的改革视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我国开始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也必需走这一路径。?

 

  3.银行业要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市场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政策性银行在服务东北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首先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更新改造的投入,推动钢铁、汽车、石化等行业的战略重组;还要积极推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性支持,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老基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其中解决债权债务等历史包袱问题极为关键,这需要金融业在处理不良贷款、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辽宁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协议,辽宁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将开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性金融合作。双方将在制造业升级、替代进口工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开发式扶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企业外引内联和重大科研项目产业化等十二大领域开展合作。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在辽宁省投放贷款1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辽宁省、电力、能源、水利、采煤沉陷区治理、“三农”、中小企业试点等重点领域。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以来,已累计向辽宁省投放中长期贷款近700亿元。如果开发银行不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将重蹈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企业负担转移的覆辙。?

 

  4.在东北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要控制金融开放的速度?

 

  在理论上金融开放有很多益处,但是经济学家的研究(例如,PrasadRogoffWeiKose,IMF,2003KosePrasadRogoffWei, 2005 )表明,没有明显的证据能够证明金融开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的存在,另一个是组合效应(Composition Effect)的存在[6]。阈值效应即门槛效应,是说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金融开放在理论上的益处才能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如果具备政府良治的条件,金融开放才可能会增加投资。组合效应也就是结构效应,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方式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如国际直接投资(FDI)、国际银行贷款、证券投资等。由于风险分担的不同,不同资本流动方式的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国际直接投资(FDI)比国际银行贷款更有利于增长,波动性也比较低。所以银行业要在加速自身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控制金融开放的速度。?

 

  如果金融系统发育程度很低,但开放程度却很高,国际资本在区域金融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银行信贷体系较强的自主性和盲目的逐利性使之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得资金很少投向实体经济,严重弱化了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这种制度安排,不能为区域经济市场化提供稳定的金融制度环境,客观上破坏了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很容易导致区域经济的衰退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

 

  [1 吕炜.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J.中国社会,2003,(4.?

 

  [2 陈耀.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N.经济参考报,2003-02-26.?

 

  [3 卢昌崇.产业集群:地区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01-24.?

 

  [4 艾洪德,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战略[J.发展研究参考,2006,(20.?

 

  [5 何德旭.中国金融体系的变迁:争论与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041031日的“双周学术讨论会” 学术报告,孔繁来记录.?

 

  [6] 魏尚进.政府良治、经济发展与金融全球化[J].比较,2006,(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