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将如何迎接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映申 时间:2010-06-27

内容提要:随着2006年12月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到来,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崭新的竞争态势,行业分工模式、利益分配格局的宏观变迁在所难免,行业微观的机制再造、结构调整、业务重组和理念更新势在必行。与以往较多论述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不同,本文试图从分析美国银行业对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因应之策的视角,对我国银行业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关键词: 金融开放 美国银行业 启示


 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2006年12月,中国金融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美国银行业如何看待中国金融业尤其是近几年的改革和?美国银行业又将如何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切入点?本文试图通过以上分析,为中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同业的经验,做好应对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某些。
  
  一、美国银行业眼中的中国金融业
  
  (一)中国资本市场
  总体而言,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尚欠发达,效率不高,但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两大交易所的公司治理。在国内资本市场中,政府债券市场庞大,但债券市场微不足道。
   (1)股票市场
  两大交易所成立的初衷是协助政府救济当时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与多数国家不同,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阶段,决定哪些公司可以上市的不仅是独立的承销人,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最大问题在于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和裙带关系,也缺乏透明度,账目作假现象相当普遍。
  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分为A股和B股,分别以人民币和外币表示,并分别向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公司也可到香港证交所挂牌,发行的股票被称之为“H股”。一般认为,香港证交所及其在该所上市的国内企业均较其大陆的同行表现更为优秀。但香港证交所也存在某些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还可到除香港之外的海外上市。一般情况是,中国业绩最为出色的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会选择在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或新加坡证交所上市。
  (2)债券市场
  一方面,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债券发行量很大,但一般情况下,任何国债发行量的60%-70%均由四大银行购买。四大银行事实上已成为国债市场的主导力量,国债的市场价格也由此而确定。然而,市场普遍对国债的真实价值心存疑虑,这一心态也造就了持有到期的市场氛围。国债市场因此而缺乏流动性,这又使企业失去了一种本可倚重的短期避险工具。
  公司债券市场,相对于国债市场,规模十分有限。
  
  (二)中国银行业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仍然十分有限,预计整个中国银行业体系承担了大约80%-90%的商业融资。2005年初,银行向国有和私营企业发放的贷款总量约为中国GDP的160%,较2000年的120%又有长足的提升。较为新兴的消费贷款在2005年初的银行贷款总余额中约占10%,其中按揭贷款占绝对比重,比例约为90%。
  中国银行业体系包括最初主要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提供融资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股权主要由当地政府、国内外投资者持有)以及约35,000家信用合作社、3家政策性银行、超过100家只能在本地从事金融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各类融资公司等金融机构。
  中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主管货币政策,其中一项重要职责是设定存贷款利率。成立于2003年4月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所有的银行。
  
  (三)近期的银行业改革
  为了能赶在2006年12月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前,解决中国银行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国政府试图对银行业实行全面的改革,主要措施有:给予银行在贷款决策上更大的自主权;帮助银行稳定存款水平以防止金融“灰市”的冲击;向银行大量注入现金使银行摆脱坏账的束缚;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整治银行内部的腐败;吸引外资参股,希望籍此获得西方的管理方法、技术和资金。
  
  (四)外资银行
  截止2005年10月末,中国共有71家外资银行和超过238家以上的营业网点,当然,政府对其经营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其中不少银行与中国的银行共同投资设立了合资银行。2005年10月末,外资银行总资产为845亿美元,约占整个银行体系的3%,较2003年9月1.3%的水平提高了两倍多。一些主要的国际性银行,如汇丰、花旗等,在中国的人民币业务已十分活跃。
  
  (五)合资情况
  尽管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种种问题,但众多的外资银行还是愿意选择入股(但不控股)国内银行的方式,以规避现有的客户、地域和分支机构设置的种种限制,并利用国内银行庞大的网点资源。中国政府目前规定:任何一家国内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4.9%(单一机构持股不得超过19.9%)。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税收优惠等,鼓励外资银行参股中国的银行。
  
  二、美国银行业眼中的最大市场机遇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新兴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十分巨大和有增无减的。外资银行纷纷持股中国的金融机构,恰好说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一)机会之一:零售银行业
  相当多的外资银行认为在中国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有广阔的前景,这不仅因为消费者在这一领域的需求十分旺盛,还由于来自国内银行的竞争较为微弱。长期以来,向中国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对外资银行而言一直是禁区,但这一限制将在2006年底不复存在。此前,外资银行即已着手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金融开发作好了准备。
  尽管个人金融服务在中国银行业营收中占比较低,但和前几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飞跃。随着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数量已达1亿之众),对信用卡、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金融服务的需求预计会有较大的增长。麦肯锡公司曾预测,从目前到2013年,中国个人金融服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在31%左右。麦肯锡公司还将中国个人金融服务的目标对象锁定为以下两类人群:一是银行最顶端、最富裕的2%客户。这一人群在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利润中的贡献度超过50%;二是银行另外18%、一般富裕的客户人群。他们贡献了银行余下的大部分零售业务利润。

  很多大型的外资银行早在开放之前,就积极与国内的一些银行合作推出了财富管理、信用卡等服务,以及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其他种类的消费信贷。外资银行还发现,众多的城市银行很有投资价值。这些城市银行虽然经营范围局限于某一城市,但他们与客户的关系非常紧密。据粗略统计,中国大约有34座城市的人口超过一百万,在这些城市,城市银行和当地居民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城市银行的运作环境得天独厚。
   财富管理
  现在,中国的银行不仅可以向客户销售基金和提供托管服务,而且还可以自己成立基金公司直接经营和管理基金,当然,商业银行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必须有效设置。
  基金销售已成为中国一些银行积极拓展的业务领域,一些世界知名的银行如美国银行、荷兰银行等则通过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等方式,试图利用中国银行业的庞大在财富管理领域抢占先机。
   信用卡
  截止2004年底,中国的信用卡支付只占全部消费支出的3%。美国运通公司预计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将最终达到香港20%的水平。麦肯锡公司认为,在信用卡领域,外资银行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为中国传统的借贷文化还不习惯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提供信贷,而且中国的银行普遍缺少必要的营销和风险管理技巧。
 如同其他业务一样,外资银行也是通过参股国内银行的形式向信用卡业务领域渗透。
   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其他消费信贷
  2001至2005年的五年间,中国每年平均约有超过500万的新屋建成。下一个10年,中国的增长还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居民提供购房机会。据统计,1998至2004年间,按揭贷款数每年以115%的比率增长。如前所述,按揭贷款在全部2,420亿元的消费信贷余额中占了90%。显然,中国的按揭贷款业务前景广阔。
  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一些专家预计,中国将在201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2002年,中国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增长了56%,2003年增长了75%,2004年增长率则因为政府紧缩银行信贷而下降为15%。2003年,约有30%的汽车销售系由银行贷款融资的,2004年则因政府调控下降至10%。
  
  (二)机会之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
  外资银行一般只是向在中国的外国公司提供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目前也开始根据经营许可证的规定向中国公司提供有限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包括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如德国大众、沃尔玛和通用电气等,其他多数的外国公司一般都是小型、出口导向型且多数由亚洲人控制的公司。后者的借贷利率一般高于跨国公司。中国的中小型一直在努力向国有银行争取以合理成本获得融资,这也给外资银行开展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小型私营企业对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尤其具有吸引力,这些成长中的企业给外资银行的贷款、存款、证券承销、贸易融资、并购、经纪服务和资产管理等业务留下了广阔的开拓空间。此外,外资银行在帮助处置中国银行业和资产管理公司大量坏账方面也拥有众多商机。
   在风险控制基础上的贷款和存款业务
  中国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总量的约60%,吸收了约70%的就业。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并不被国有银行重视,他们经常被迫向地下钱庄以高达8%-20%的利率借款。直到现在,针对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还远远没有达到和私营经济相适应的水平。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前,银行从对中小企业贷款中可获得的收入将超过250亿美元,相比而言,2002年该数字还不足100亿美元。目前,汇丰银行的中国业务已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其重点。
  麦肯锡公司还认为,争揽公司存款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一项颇具吸引力的业务。该公司预计,2010年之前,公司存款量将以约18%的年率增长,总计产生200亿美元的新增存款量。
   风险管理业务
  2004年3月,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直接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新的规定允许开展与信贷、固定收益、外汇和套期保值有关的资产类衍生产品交易。荷兰银行预计,中国每年从利率衍生产品中产生的收入将达约5亿美元,而且明年都将有所增长。荷兰银行还计划将该行的衍生产品业务从外汇套期扩展到利率掉期以及商品类、权益类等衍生产品。
   证券承销、贸易融资和并购
  由于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国有银行和其他一些国有企业上市,预计股票承销业务将会显著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预计也将循序上市和直接发债。麦肯锡公司预测认为,2010年以前,债券和股票承销收入将以13%的年率增长,绝对数将达20亿美元,其中约一半的收入将来自于中小企业。此外,私营企业的债券承销业务也拥有巨大的潜力。
  麦肯锡公司还预测,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收入2010年前将达50至100亿美元。在这方面,汇丰银行已经为小型公司客户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贸易融资网络。此外,并购活动产生的收入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10年前相关的手续费收入将达4亿美元。
   经纪业务
  在中国开展经纪业务的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在中国国内130家中资经纪公司中,超过半数以上被定性为“风险较大”且很难与外国经纪商竞争。然而,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证券领域所作的承诺远不如其商业银行业务。相关政策依然规定,外国公司不得参与A股交易,而A股交易收入是国内经纪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外国投资银行最多只被允许持有国内证券公司33%的股份。2004年12月,上述情形有所改变——政府批准高盛和中国的一家证券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且高盛拥有实际控制权,该合资公司被允许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进行A股交易。
   坏账处置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坏账市场。标准普尔预测,中国的坏账总额约为7,000亿美元,其他专家则认为这一数字实际可能更高。如前所述,中国政府一直在向国有银行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步伐,以迎接公开上市的到来。为此,中国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专职处置庞大的坏账。自1999年以来,资产管理公司接受了从国有银行剥离过来的2,300亿美元坏账,但直到2004年末,他们只处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因此,部分外资银行已表达了他们对坏账处置的兴趣。在这一领域,花旗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外资银行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结束语
  
  诚然,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全球投资者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尤其在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之际,外资金融机构都在设法寻求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最佳切入点。当然,他们对中国金融业蕴涵的风险也有独特的认识。
  
  资料:
  1.FDIC Banking Review, 2005
  2.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3.Business Week (2005)
  4.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5.World Bank, http://www.worldbank.org
  6.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7.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