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文斌 时间:2010-06-27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借鉴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处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主要指不良贷款资产,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等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者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连本金都未能及时收回的贷款等银行资产。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2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827.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7.5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为9.47%。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性重组,并依托该现金流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其核心在于贷款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从而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信贷资产证券化源于美国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证券,随后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抵押债权以外的非抵押债权资产。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通行的做法是由商业银行将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出售给专业融资公司,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资产抵押债权。这也为我国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思路。
  
  美国资产证券化经验
  
  资产证券化这一概念本身起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所以,资产证券化有时被称为以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它们是以住宅抵押贷款池或以其他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成立于1934年的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为了全面推动美国城乡居民的住宅需求,建立了专门机构购买现存的住宅房地产抵押贷款,然后对这些贷款进行组合形成贷款资产池,再以这些抵押贷款作保证向投资者发行资产的证券。这种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把非流动性的或流动性不强的资金变成了流动性强的资金,降低了住宅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增大了住宅贷款可用资金量。资产证券化不仅降低了昔日中介机构的金融风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营运能力。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不良资产的处置离不开资本市场。美国之所以能较好的化解储贷机构危机,除了政府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其有一个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并以较合理的价格出售或转移,除了将不良不动产债券以低于75%的折价率出售以外,对于一些流动性强、标准化、批量大、资产质量并非很坏的贷款实行了资产证券化的方法集中处置。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由于的限制,贷款出售的对象只能是机构,潜在的买方数量少、不够广泛,只能采用“一对一”的处置方式,速度慢,并且价格发现机制也有相当的局限性。而资产证券化可面对整个金融市场和所有投资者,经过技术处置,资产化证券的评级可摆脱发行主体的信誉等级的影响,提高不良资产的信誉等级,有利于确定合理的价格水平及快速、大量地处置资产。因此,资产证券化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和破产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一种极具潜力的处置方式。
  
  美国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
  
  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金融市场的依赖性较高,鉴于此,国际上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多为机构。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必将严重限制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因此,要更好的使用资产证券化来处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就要加快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
  要大力扩展资本市场的容量,建立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各种市场。要使资产证券化能够在顺利推行,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补充、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紧密衔接、投资工具种类繁多、价格结构合理、交易方式多样化、投资者广泛的供求健全的资本市场。其中,为了加快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尤其要发展抵押贷款市场、担保市场、证券市场等相关市场,为资产证券化的二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得资产证券化能够顺利的得以实施,必须进一步规范专业服务机构。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程序复杂的融资工具,它涉及金融、证券、房地产、评估、财务、税务、法律等各个专业,因此,不但需要建立培养和造就大量掌握法律、信用评级、、税收方面理论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需要大力培养掌握资产证券化实践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
  
  :
  1.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1999
  2.胡章宏.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特点和积极影响[J].投资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