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竞争中次动者超越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宇 时间:2010-06-27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在关于竞争优势的讨论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劣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竞争优劣势互转理论却告诉我们,在动态竞争中优势的保持比优势的取得更加困难,纵观竞争史可以看到在动态竞争中市场先驱的失败率非常高,而次动者的成功率却在逐渐上升。这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变在新一轮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实现次动者的成功超越,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可行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机构 竞争 动态过程 优势分析
  
  优势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动态地看也是此消彼长的。在动态竞争内外大量研究多侧重在率先行动者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然而在同一市场中始终存在着先动者和次动者,次动者不一定就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上,次动者超过先动者的不乏其例:麦当劳当初并非美国快餐业的先行者,堪称美国快餐业之父的艾德熊曾是快餐业巨头,但是麦当劳凭借广告、定价、特许权经营等策略,最终取代了艾德熊,由此可见,以动态竞争中的后发优势战胜率先行动者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次动者的策略是否得当。
  
  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优势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
  在国外,历史上对于银行业是大好还是小好有过不同的争论,从最初的越大越失败(Too big to fall)到当今席卷全球的银行购并浪潮,最好地表现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实务界在认识上的这种转变。事实证明,大银行比小银行能够更好的抗御突发事件的影响,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日本没有沉没的也是“航母”级的一家大银行,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纷纷倒闭。这也应该看作是规模经济的正效应。不言而喻在我国金融业中,国有商业银行至今仍占有最大份额,在这方面仍是中小银行难以比拟的。当前,在不少国有商业银行与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中,往往将其归纳为劣势而与历史包袱、大量冗员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规模大本身应该是优势,关键在于应该能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商业银行制度、转变经营机制、消化历史包袱,使规模经济能够真正体现银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的含义。这一思想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Ci=TCi / Si,其中:ACi为商业银行平均成本、TCi为总成本、Si为规模。如果规模萎缩或者在规模不变时总成本增加,都会使银行平均成本增加,在成本变动一致条件下,大银行比小银行具有明显优势。只要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使成本得到降低,规模经济优势就可得到充分发挥。
  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几十年的建设,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和分支机构,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的新服务,应该产生不同于中小银行的范围经济效益,从理论上讲,范围经济是通过全面使用投入来生产多种产品从而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如果银行提供的两种产品的成本分别为:
  ACa[X1,0] 和ACb[0,X2],
  假若合并后的情况是:
  ACa+b[X1,X2]<ACa[X1,0]+ACb[0,X2]
  就可以称之为带来了范围经济。如果这样,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有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最大的地域和客户覆盖面优势,在经营中通过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可以节约单位产品的成本,其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产品、服务的多样化所产生的效益也会优于中小银行。
  
  次动者优势形成的客观背景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费用的增加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已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上,竞争中的先动者为了维持优势会不断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而研发费用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先动者优势的削弱。
  创新活动中风险的不确定性
  金融产品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风险两个维度上安排的,银行在通过金融产品对风险进行安排时,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主要指的是金融产品创新活动中的风险。为了应对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步伐,但由于创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创造者的意愿而取决于客户和市场的认同,这使得不少创新活动最终归于失败。

  市场开拓成本的加大
  市场开拓存在着显著的外部效应,即市场开拓的收益可以由先动者和次动者共同分享,次动者无须负担开拓市场的巨大成本。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保险业、特别是业市场开拓中找到大量佐证。从理论上讲,当开拓市场的成本增加至无穷大时,市场先动者已无优势可言,而次动者优势却可不断增强。
  技术替代加速
  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刷新社会生活的面貌,使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表现出不同于过去时代的特征。19世纪时一个科技成果从开发到投入使用要花50年时间,而今天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约只要半年到一年。时间的缩短趋势也在不断地削弱先动者优势,原因在于他们可能会发现,他们花费巨资研发的技术不被市场认同,甚至没有投入使用就已经被更经济、更新的技术所替代。而这有可能使原本在新技术方面处于相对滞后劣势地位的次动者,避免了对不成熟技术、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等低效专用性投资,降低了转换成本,容易在动态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次动者超越的技术路径
  
  从市场准入的时间顺序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先,其后才有其他性质的商业银行,但正是在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制度、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和成本核算体系、客户产品的分销渠道、分产品分客户的赢利能力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中,使国有商业银行沦为新一轮金融和金融竞争拉力赛中的次动者。次动者在新一轮竞争中开始时总是处在劣势地位的,由劣势转为优势的过程是次动者成功超越的过程,不同的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互转就是竞争优势获得和消失的过程。在这场全方位的能力较量中,先动者不会坐视优势的消失,使次动者的超越更加困难。从技术路径的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次动者的成功超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切实建立新的经营理念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僵化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其经营理念的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次动者成功超越最首要的一环。
  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建立新的游戏规则是次动者获得后发优势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如果次动者能够重新开始学习过程,它就能够重新定义市场,获得超越先驱者的优势。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在广义上包括改变游戏参与者、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价格等,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疲于奔命的境地,而让竞争对手疲于奔命,重建游戏规则的主导方面就是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建立主流经营模式。建立新的技术标准。重新构建价值链。
  在重塑自身形象中准确市场定位
  与先动者不同的是,次动者已获得较多的市场需求信息而消除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能够比先动者更加准确的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无例外的根据经济中的“2/8”现象,将服务对象锁定在能够为本行提供80%利润来源的20%的客户群体上。但是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也把经营建立在这种思维上,不仅会使80%的客户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很难从根本上走出目前的困境,因此应该在差别指导下的主流经营模式内寻找能向不同对象提供相应服务的契合点,对于20%范畴的高端客户应提供个性化的周密细致的金融服务以适应他们不同的需求,而对处于80%范围的群体应侧重于如何降低服务的成本。
  综上所述,次动者优势是次动者实现成功超越的重要依据,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步伐的加快,只要策略运用得当,赶上和超过竞争对手也是可期的。


  资料
  1.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田国强,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J],北京:金融研究,2001(1)
  5.张杰,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J],北京: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