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货币政策
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方面,央行从1998年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等。从1998年至2001年全部机构各项贷款分别增长15.5%、12.5%、13.9%和11.8%,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受国际经济环境及内需不稳定的影响,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步下滑,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2000年5月份开始由负转正持续16个月保持正增长的局面,2001年9月被打破,同比指数出现负增长,11月12月连续下降。今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又下降0.5%.品价格指数和商业零售价格指数下降时间更长。前几年随需求的不足和经济下滑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现在又加重起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货币政策的“紧缩”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对实行实质性的“紧缩政策”进行调整,迅速实行“积极的”、“宽松的”,也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先看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是不是偏紧。从货币供应量M[,1]、M[,0]和金融机构贷款指标看,不能不承认有这种情况。2001年市场现金流通量M[,0]增长7.1%,增幅比2000年4月高峰时回落14.1个百分点,比2000年末回落1.8个百分点,比1997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13.6%低了6.5个百分点。今年1月末,市场现金流通量比去年同期又下降17%.2001年狭义货币M[,1]增长12.7%,增幅比上年6月高峰时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回落3.3个百分点,比1997-2000年年均增长15.5%低了2.8个百分点。今年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0.6%,又比去年增幅减低。对货币供应量有明显影响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受需求减少和信用渠道变化的制约,去年仅增长11.6%,增幅比上年低1.8个百分点。今年2月末,贷款余额增长进一步降为10.6%.货币供应量增速偏低,特别是贷款增幅下降,对当年经济走势无疑会有相当不利影响。
对于货币供应量是否偏紧,也有从其他角度(从M[,2]的角度)来分析的意见。他们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增量已经很多,从1978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指数年均增长5.92%,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幅为23%,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率之和。广义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呈上升趋势。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2000年为1.52,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2001年M[,2]增长14.4%,增幅也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所以不存在货币供应偏紧的问题。但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在我国大量是居民暂储不用的储蓄存款。我国居民储蓄率甚高,储蓄存款余额不断上升,2001年增长了14.7%,增速比上年末高了6.8个百分点。今年2月末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8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对GDP比例的升高导致M[,2]对GDP比例的升高。但储蓄存款在我国一般不作为商品劳务交换的媒介,因而其增长也不能确切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一观点也没有考虑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事实上,高的并上升的M[,2]对GDP的比率,既包括了通货膨胀的年代,也包括了通货紧缩的年代,不能确切反映货币供应的短期变动是否合适。
对于目前物价走低的原因,也有论者认为不是货币量供应不足,而是经济结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但经过几年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问题已有所改善。而同样的结构,既支持了2000年到2001年将近16个月消费价格指数的正增长,现在又与物价水平的下落相伴随,这就难以解释。恐怕是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即货币供应量偏紧的因素。
正是因为存在着货币供应量偏紧的问题,央行在宣布今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强调继续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进一步加大对的支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题中本来应有之义。当然,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因为决定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率”的因素很多,是很难测算的,只能依靠实物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主要是依靠物价走势来判断。2002年货币信贷的预期目标:M[,2]增长13%左右,M[,1]增长13%左右,M[,0]现金投放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机构贷款预期增加1.3万亿元。与此相对应,2001年货币信贷的预期目标是:M[,2]增长13-14,M[,1]增长15-16%,M[,0]现金投放限制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预期增加1.395亿元左右。2002年与2001年这几项指标对比,可以看出2002年M[,2]增幅是2001年目标的低线,同时又低于2001年的实际增长水平(14.4%)。2002年M[,1]的增幅比2001年目标下调了2-3个百分点,接近2001年末实际增长水平(12.7%)。现金净投放和贷款预期规模不变,分别为1500亿元和1.3万亿元。但是如果考虑到现金总额和贷款余额规模在不断扩大,基数不断加大,2002年现金投放和贷款的增长率,实际是下降的。国债投资也有这个问题。国债今年1500亿元,规模与上年相等,实际力度下降。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不能迅速改观,以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可能不足以支持保持经济增长不进一步下降。因此看来今年货币信贷的目标有点偏紧。考虑到目前通胀率仍处于偏低的状态,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应适度放宽,或者在执行中适当放松。
当前积极扩大货币信贷总量,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目前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比较低,市场物价相对稳定,这些都有利于通过增加货币信贷总量来支持经济发展。从客观需要来说,有不少地区、不少行业、不少,对银行信贷的要求仍很大。要适度放宽对贷款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及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处理好防范风险与银行盈利的关系,防止信贷过度萎缩情况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大行业等“大户”集中趋势不断加强。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大行业的资金需要,但过分集中到“大户”的信贷资金,产生的效益并不一定高,造成了资源浪费,助长“大户”冒险经营超常投资,使信贷资金面临风险不小。同时,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到“大户”,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主动深入企业,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搞好信贷资金的合理分配,促进各种类型企业业务的平衡发展。还应注意的是,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减慢,主要集中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和信贷市场份额都在上升。这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式落后、贷款营销观念不强、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有很大关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深化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
我认为,适度松动货币信贷的供给,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内可以做到,无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取向,实施扩张性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时,应向宽松方面使劲,解除货币供应量偏紧的情况,以防止经济增势继续下滑,促进经济增长。我认为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也不宜过于放松。一来是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近几年增长速度虽有下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2年初比2001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但目前仍有一万亿多人民币的坏账。在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企业负债率还较高的情况下,过份扩张货币供应,盲目增加贷款,势必增力口新的坏账,加大金融风险的压力。二来是,尽管目前通胀压力不大,但随着货币信贷投放的加大,易引起物价上涨,要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特别要防范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M2中储蓄存款变现的冲击。我过去在一篇文章中说,通货膨胀率在负二到正二之间,都是可以允许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把货币供应量掌握在这个相应的范围,只要通胀率向低限移动,就应加大货币信贷扩张的力度。随着通胀率接近上限,就应抑制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本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