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加入WTO后,开放步伐将会加大,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将会更快。当今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又使金融全球化显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金融全球化已经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和金融协调和监管全球化。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有义务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我们在承担开放业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享受其他成员国开放利益的权利。今天,我国跨国银行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东道国受到过多限制。入世后,充分利用WTO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原则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可以使我国海外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大大减少歧视和限制,可以说中国入世为中国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宏观环境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以及受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各国逐渐对跨国银行放开了本国金融市场,并取消或减少了对外国银行在本国经营的限制。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各国银行业也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取消或放开了对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目前,德国、法国、瑞士等欧共体国家已完全采取国际通用银行制度,银行、信托、证券在业务领域里无任何限制,银行本身可以经营全部金融业务。此外,各国在利率和金融服务收费方面也普遍放松了管制,扩大了金融产品价格竞争的范围,取消了直接信贷控制,放宽了对银行兼并与所有权控制的限制等等。
(1)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跨国银行面临来自全球各地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信息服务行业在资本实力、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广泛竞争。竞争的加剧,导致银行业过剩,表现为银行收益下降、安全系数降低。
(2)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风险大增。技术的进步使银行的金融创新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方面科技成果被直接运用于银行业,银行传统的柜面服务正被ATM、POS、信息亭、自动语音合成装置和多媒体自助设备代替,无人银行、家庭银行、银行和银行正在兴起;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一系列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如互换、期权、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NOW账户等。这些发展使银行可以更灵活、更全方位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大大加强了银行的竞争力。
同时,金融创新加速使银行表外业务空前增长,加大了银行的潜在风险以及整个银行业潜在的不稳定程度。目前,世界各大银行经营的担保、期权与掉期等表外业务都有了很大增长。如美国各商业银行自1981年至90年代初从表外业务中获取的利润占其全部利润的比例就由24%上升到42%,部分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甚至达到70%以上。但是由于衍生金融特有的不确定性,亦有不少银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宣告破产,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大增。
(3)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是: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等。
(4)国内金融业竞争加剧。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除人民银行外,还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独资银行4家,其他商业银行20家,证券公司96家,信托投资公司39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65家,金融租赁公司16家,城市信任合作社5200家,信用合作社50800家,保险公司10家。多种金融机构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且其竞争将不断加剧。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由画地为牢的兄弟关系转变为业务交叉、相互竞争的伙伴关系。每家银行都要在保住原业务阵地的同时,向新的业务领域拓展。其二是来自新兴银行的竞争。以银行为首的10家股份制银行,在经营方式上实行综合经营,在管理上采取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其三是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商品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在资金的筹措、分配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竞争。
(5)银行业外来竞争压力加大。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本着循序渐进和谨慎开放的原则,它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试点到推广的发展过程,逐步走向规范。以1998年为例,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有179家,共吸收外汇存款45.5亿美元;有人民币经营权的有25家,吸收人民币37亿元;同期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额为93.3亿美元。可见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已获得相当发展,外资银行已成为中资银行的重要竞争对手。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金融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6)海外华人经济融合并加大在华投资。居住在海外的华人约5500万,仅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海外华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90年就已达4500亿美元,比同期我国的经济规模还大。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与南亚地区8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纷纷在大陆开展了投资和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对外合作。
二、中国发展跨国银行业势在必行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资商业银行会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重重竞争。但通过跨国经营,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获得可观的收益。
银行通过跨国经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同时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充分利用,可以筹集到更多成本较低的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此外,国际业务的开展使银行面临汇率和利率的波动及通货膨胀等风险。通过跨国经营,广泛参与跨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能够较迅速地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其创新成果,从而推动我国银行经营手段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与国外有一定差距,要改变这一状况只靠国内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跨国经营的实践中,加以培养和锻炼,从而造就我国自己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跨国银行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务中介。中国经贸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本国跨国银行业给予支持。跨国银行可以为其提供结算、担保、外汇贷款、外汇买卖、套期保值等服务。尤为重要的是,跨国银行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并与之共同形成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合力。此外,对于尚未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跨国银行可以提供有关东道国的全面信息(如市场结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生活观念及经济制度),从而使企业做到心中有数,缩短调查和了解的过程,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通过发展跨国银行业,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用国际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弥补国内资金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银行的跨国经营还可以为我国创造更多的非贸易外汇收入。涉外金融创汇较之其他行业具有更快、更经济、更直接的特点。创汇利润回流,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跨国银行业的现状
众所周知,在开发海外业务方面银行一直走在国内众多银行的前列。早在1917年旧中国时期的中国银行就在香港开设了它的第一个分行。其后,中国银行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业务,在很多国际中心都建立了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受到很大破坏。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仅存伦敦分行和新加坡分行两家。1979年开始的金融体系改革——该年3月国务院将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升为国务院直属的唯一一家办理各类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为中国银行注入了很大活力;而“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战略更使它的海外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中国银行已成为一家在国际上享有相当声誉的跨国银行。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1998年末,其海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15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负债总额为148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2.5%.与此同时,海外银行利润在中行总利润的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1998年达到89.13%.这反映出海外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银行设在世界各地的机构,经营着当地许可的各项银行业务,海外业务量超过了总业务量的50%,大大高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25%.一方面,各海外机构巩固发展了存贷款、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中行传统业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经营方式,不断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项目。按1998年统计,中国银行在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57家分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银行。海外业务的蓬勃发展,不但带动了中国银行整个业务的发展,也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国际业务比重前50名银行,中国银行列第5位;世界著名杂志《欧洲货币》在1995年颁发卓越奖中,将中国银行评为“中国最佳银行”。可以说,虽然与许多著名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差距,但中国银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银行。
与中国银行相比,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中资银行在跨国经营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以2000年为例,农行外汇总资产达83亿美元,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35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分行;工商银行的外汇总资产达247亿美元,与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6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已设立香港、新加坡、东京、汉城4家海外分行。
四、我国跨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名义上有三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一个信用合作社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兼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职能,它拥有1500家分行、支行及办事处;控制着银行及信用合作社几乎4/5的存款和金融结构中93%的贷款。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则分别附属于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并非完全独立的实体。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本职能是动员农村居民存款,贷款业务比重不大。总之,我国银行结构严重缺乏竞争,实力较弱。加之受限于国家整体实力和对外经济交往水平,银行海外业务比重很小,几乎全部局限于外汇经营和国际支付业务。开始于1979年2月的金融机构改革,经过20多年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改革发展,逐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结构并存的银行体系。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包括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在内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200余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这一框架虽然与高度发达的欧美银行体系仍有较大差距,但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正常、并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银行体系。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化,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实力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作为银行实力重要标志的银行海外业务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很多银行开始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
但是,我国跨国银行的发展潮仍面临6大问题,即:(1)银行总体实力较弱,盈利能力差;(2)缺乏全球布局的宏观规划,网点地理分布不合理,层次较低;(3)海外拓展各自为政,银行间、银企间缺乏配合;(4)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滞后,金融创新能力弱;(5)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不足,银行跨国经营缺乏外部支持;(6)人才匮乏,适合跨国银行经营管理的人才短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跨国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逐步解决。具体来说,国家要对我国的跨国银行在跨国拓展、区位和业务选择、机构和结构设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海外营销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对应手段和策略加以支持。
五、前景展望
银行跨国经营是时代的选择,是大势的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融入到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大潮中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鉴于我国金融体系尚在形成过程之中,各商业银行的实力还不强,管理水平、技术层次比较低,目前还不具备在海外大规模拓展业务的实力。我国金融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银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决定了我国在银行跨国经营中只能循序渐进。在短期内,应有重点地选择国际主要经济金融中心开展跨国经营;从长期来看,则应在实力增强、经营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跨国银行业的全球网络。我们还应注意学习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善于借鉴世界著名跨国银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世界上许多跨国银行的崛起都与这种学习借鉴的“后发优势”密不可分。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跨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这种学习借鉴,通过吸收西方跨国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采用各种先进的金融产品,应用机网络技术处理大量金融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今后的实践中,只要我们更加注意学习和各种经验,我国跨国银行业就一定会踏出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之路。
:
1.刘波。《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蒋超良,金钟。《商业银行与西方金融运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3.韦斯顿。J.F.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4.任丁秋,史树林。《怎样和商业银行打交道》[M].北京: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5.盖斯特。C.R.等。《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