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子云 时间:2010-06-27
[摘要]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具有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运动的特点,主要有不确定性、频繁性、隐蔽性、转嫁性、差异性。工商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表现为思维定势制约着观念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金要素定价机制和利率决策机制不完善,没有利率风险预警系统,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和规避工具,激励机制效能乏力,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和技术贫乏。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认识障碍;创建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建立利率风险防范、规避、隔离和损失抵补体系;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规程;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抓好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和加入WTO,利率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只有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促进银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如今看来,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已毫无异议,并且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急需致力抓紧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倒是商业银行如何构筑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基于这一认识,下面从有利于工商银行系统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利率市场化下的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
一、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的运动轨迹与特点考察
    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放松利率管制,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情况,以及自身的头寸状况、盈利、风险等因素自行决定、自行调控的趋势。它大体包括4个方面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4)政府或中央银行拥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其中,金融机构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银行业对利率的反应机能,是建立灵敏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客观需要。然而,实行利率市场化,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带来较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深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具有其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在现实金融生活中,考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运动轨迹与特点,对于研究从根本上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的运动轨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放松利率管制,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情况,以及自身的头寸状况、盈利、风险等因素自行决定、自行调控的趋势。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深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具有其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在现实金融生活中,考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运动轨迹与特点,对于研究从根本上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的运动轨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它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商业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存在“负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收益将减少。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
    2、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客户选择权风险。它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将承受的利率风险。由于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而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而定期存款的计息规则是按存入时的利率计息。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3、在存贷款利率不一致波动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利率结构风险。大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4、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管理体制风险。在我国的金融体制中,利率基本上都是法定利率,其变化很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不大,致使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基本上忽视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但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其分支机构并没有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管理体制风险。
    5、在利率竞争决策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利率决策风险。由于资金是特殊的同质商品,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价格真正放开,一家银行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资金价格方面有无优势,即能否以尽量高的利率吸引存款,以及尽可能低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竞争是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但是,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那么,尽管可以确保存贷款市场竞争的胜利,却会面临着不必要的利息损失的风险。
    6、在宏观利率政策调整中产生利率风险。这种风险亦称利率政策风险。从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层面看,利率政策风险的运动路径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央行法定利率政策调整。存款法定利率下调,将造成商业银行的存量定期存款利率风险;贷款法定利率上调,将造成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利率风险。二是内部利率政策调整。内部利率政策是指商业银行自主确定的、在其管辖范围内执行的、围绕管辖行与被管辖行之间内部往来资金管理及利率的一系列政策。其本质是管理内部资金往来和确定内部机构之间资金转移价格的政策。一级分行对于二级分行的约期上存资金调高利率,将造成二级分行上存的存量约期存款利率风险;如果调低上存资金利率,将会因存量定期存款利率的“刚性”而造成二级分行上存资金的息差损失。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运动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不确定性。由于各商业银行经营自由度的提升,利率在各行之间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时间上、空间上和数值上的完全一致,尤其是行际之间业务竞争的存在,利率将被视为行业内特有的商业秘密,在确保自身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行际间的资金价格战不可避免的持续下去。在此态势下,社会资金必然会随着利率的大小和波动而流动,这其中所隐藏的变化无常的“参数”,相应地给利率风险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的利率风险很难及时地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二是频繁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率伴随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而随时变动。但存贷款结构利率水平在不同时空上同幅协调变化总是偶然的,而不同幅变化却是经常性的。三是隐蔽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不易被经营者所觉察。这是因为,每一类或每一种风险的释放,都有一个积聚的过程,在初始阶段,由于风险所具有的能量还不足以给一个行的业务经营造成明显影响时,往往被经营者所忽略,而能量积聚到了一定程度,被经营者感觉和发现后,实际上已经给一个行的正常业务运作造成了危害。四是转嫁性。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利率风险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形式来表现,而是通过作用于某一类业务,把冲击波传递到其他业务中,形成一个十分可怕的传导链条,最终影响到银行整体业务的运作。五是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数以千计,各二级分行(支行)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营者素质、社会信用环境,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利率结构状况、防范和控制利率风险能力等内外部作用因素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利率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各二级分行(支行)的利率风险在产生的频度或程度上往往是不相同的,甚至差异很大。二、现行经营管理制度与利率风险控制的不适应性
    从现实生活看,就市场化条件下的二级分行利率风险高效控制的要求而言,工商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思维定势制约着观念转变,形成利率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障碍。一是深受传统计划经济和利率管制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国家利率政策决定一切的理念,认为国家利率调整的得益与损失,反正都是国家的,国有商业银行无须去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二是在思想上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认为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刚性,而利率风险防范与控制是软性。三是在思想上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率风险,是国家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应由国家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率风险问题,以致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意识。四是在思想上认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率风险是难以捉摸和控制的,由是产生了畏难情绪,被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2、资产负债结构单一,难以顺应资产负债匹配的现实需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资产结构十分单一,在资产总量中,除了上缴一级和二级存款准备金、上存超额备付金之外,绝大部分表现为贷款资产和上存资金资产,期限结构很不合理;在负债总量中,各项存款占90%以上,资产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存款的变动情况。而且,目前一部分二级分行(支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随着存贷款利率下调,利息净收益将减少;另一部分二级分行(支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随着利率上浮,利息净收益将减少。这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利率调整中所面临的一大“两难”选择障碍,无论存贷款利率和上存资金利率如何调整,都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二级分行(支行)造成利息净收益损失。
    3、缺乏合理的利率决策机制,不能适应市场条件下利率决策规范化、高效化的内在要求。一是利率决策组织残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上至总行、下到二级分行还没有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虽然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但只是一个议事性机构;利率管理附属于计划资金或计划财务部门。二是利率决策职能缺位。由于长期实行管制利率,使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一直没有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规避利率风险的意识,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二级分行利率管理部门及人员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利率文件的传递和利率政策贯彻落实,而研究制定自身的利率政策和设计并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的职能缺位。三是具体执行利率决策主体错位。从表面上看,现行利率档次有的根据期限确定,有的根据资金用途确定,还有的根据用款单位性质确定,似乎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但实际上,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一些在微观层次上所反映的条件变化总是宏观决策主体所难以考虑得到的。例如,同样期限的流动资金贷款执行相同的利率,而不同的贷款风险程度和效益情况都各不相同,这些信息只有贷款发放者才会获得,利率决策者并不具备决定利率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四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的数额多少、风险高低、企业对银行的贡献大小,应当作为决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在制订利率政策和调整利率的决策时,却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
    4、缺乏利率风险预警系统,难以适应化解利率风险的现实需要。利率风险预警是通过定义综合利率风险指数,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的利率风险进行预测和报告,对高风险的分支行给出警示。然而,尽管国内商业银行以往曾经多次产生了利率风险,但至今还没有建立利率风险预警系统。一是由于存储业务数据的大机数据库中还没有资产负债期限详细情况的基础数据,以致商业银行连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最基本的量化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分布情况都无法获得,更不要说一些复杂的基于机管理系统的利率风险分析手段了。二是缺乏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是及时准确地预警、预报利率风险的必要基础和关键内容,从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然而,至今仍既不闻雷声,更未见雨到。三是还没有利率风险预警系统。目前的现实令人堪忧,利率潜在风险无系统可以警示;利率风险已发生,既无人关注,也没人过问,更无系统可以反馈。由此,何以及时研究和采取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5、缺乏完备的资金要素定价机制,不能适应资金转移防范利率风险的客观需要。一是尚未建立存款负债的灵活定价机制。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利率由央行确定,商业银行没有浮动权,以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理念淡薄,缺乏存款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与建立。二是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政策上只明确贷款利率浮动的上限和下限,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档次浮动幅度相对应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还没有具体浮动幅度的核定模型。信贷委员会在审批贷款时,往往忽视对贷款利率的审查与核定。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不完善。现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理论模型的设计上忽视了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政策的多重效应,以及下级行在经济利益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实实在在性;在实践运作上内部资金转移的经营理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到位,无偿划拨和低成本划转意识还没有根除,内部资金定价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计量模型支持而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合理调节内部资金流向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6、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避风险机制,难以适应及时有效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实践要求。一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机制,许多被国外商业银行长期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工具,在我国却尚未开始运用;就连现行法规许可的几件控制工具,也还没有得以熟练而有效的操作。二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进行金融创新。一方面造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迅速有效地调节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商业银行利用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来规避利率风险。三是缺乏利率风险隔离机制。一旦出现利率风险,也难以有效地阻止其蔓延与扩散。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损失抵补工具。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损失是客观存在的,其损失程度大小与控制和规避的好坏高度相关。严加控制,积极规避,可以减少风险损失是无疑的。但从整个商业银行企业和较长时期的时空来讲,往往难以做到毫无损失。这就需要具有相应的利率风险损失抵补机制和操作工具。可是,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损失抵补机制,利率风险损失的抵补操作工具也还非常贫乏,仅有的利率风险损失补偿工具——提前还贷违约金制度,尽管在《合同法》、《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贷款通则》中都明确规定可以实施,但至今还没有得以执行。
    7、激励机制效能乏力,难以顺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客观形势。一是尚未建立以人为本的利润分享制度,分支行经营管理者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以提高盈利水平的内在积极性不高。二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缺位,主要是还没有明确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更谈不上利率风险管理职责的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没有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奖罚机制,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及效果好坏,还没有与下级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工作做与不做、做好做坏,管理效果大小、好坏,在业绩评价、经济利益分配上还没有什么区别。
    8、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人才贫乏,无法满足复杂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利率风险管理十二原则》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批符合银行业务性质和范围要求且具备专门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合格人士从事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同时具备符合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二级分行则更加紧缺。从全国工商银行二级分行的现状看,绝大部分二级分行都缺乏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现有利率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其所拥有的利率管理技能也往往仅仅是传达上级行的利率文件和政策,反映一些当地的利率执行情况,而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则十分缺乏,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三、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首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认识障碍。我们应当从利率市场化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环节,是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去深化理解利率风险存在地必然性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必要性;从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去深入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贷款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之现实,去深刻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解决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问题,抓紧研究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及早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其次,建立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几个能够较好反映利率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的单项指标,以加权平均的方式汇总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综合利率风险指数,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总括指标。参与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相关因素指标,应从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和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去考虑。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敏感性缺口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利率综合指数。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利率风险指数I=b1∑αiSi/Pi+b2∑βjTj/qj
    其中,I表示综合利率风险指数,Si(i=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P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Si/Pi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α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1潜在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Tj(j=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q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Tj/qj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β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2表示现实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各指标要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值大小,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的利率风险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判断其有无利率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程度高低。综合利率风险指数越大,表示利率风险越大。
    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大小,可将利率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确定无利率风险区、低利率风险区、较低利率风险区、较高利率风险区、高利率风险区。为更直观地反映利率风险水平,并分别以不同的信号灯标志。各信号灯区间的划分标准,双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低;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低;黄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高,应该引起注意;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双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高,属于最高级警报,必须引起特别重视。
    第三,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既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成熟期差异,也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调整幅度的差异。单独考虑资产或单独考虑负债管理将可能丧失盈利机会,或者造成看似盈利实则亏损的情况,难以适应利率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实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定价时要考虑负债成本,负债定价时要考虑资产收益。要积极运用缺口管理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灵活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目前我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资产敏感型差额风险。由于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因而应根据资产负债差额分析结果,尽可能减少受利率下调影响极大的短期贷款的比例,同时提高活期存款的比重,使短期资产尽可能与短期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尽可能与长期负债相匹配,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二是要改进和加强信贷收支平衡管理。在信贷计划安排和执行中,要平衡信贷收支,不留资金缺口,为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如前所述,利率风险的特点之一是转嫁性,如果转嫁给贷款,就会出现贷款的大量死滞,从而较大地削弱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在此情况下,一旦存款产生波动,而信贷资金又被全部占用,就将打破十分脆弱的信贷平衡,给全行的资金营运和业务运作造成不小的冲击;如果转嫁给存款,就会引发存款的大幅度下滑,届时若没有一定量的避险资金做后盾,就将发生支付危机,进而损害银行的信誉。因此,积极做好信贷收支平衡,在资金使用上留有余地,是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三是要强化全面成本管理,对每项业务都要进行量、本、利分析,尤其是对利率定价,不能脱离成本承受力,盲目地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
    第四,建立利率风险规避和损失抵补机制。一是要大力中间业务,增强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要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投资理财、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国内外结算业务、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高附加值的、与金融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增加获利空间,以实现适当规避利率风险和抵补利率风险损失的“双赢”。二是要运用和创新避险工具,可以探索运用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规避,如采用期货合约、利率互换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三是要创建利率风险隔离机制和工具,树立阻止和控制利率风险蔓延与扩散的有效屏障,防止利率风险的蔓延与扩散。四是要完善客户违约金制度,正确执行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政策,以减少利率风险损失。
    第五,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
    1、建立存款定价机制。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全行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为基础,扣除资金运用的综合税费率和损失率,提取基本资产利润率,剔除吸收存款资金的必要的费用率,其余数与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比较,若后者大,则以后者(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为1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若前者大,则以前者作为存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存款期限长短和数额大小,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资金市场拆借资金利率、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存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存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存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2、改革贷款定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基础,考虑全行资金供求平衡情况,制定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贷款期限长短、数额大小、风险高低,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客户的贷款安全性、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同业对该类客户的竞争情况,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贷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贷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贷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3、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根据系统内部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资金借贷制”取向,应当按照“全额集中、按效分配、合理计价”的原则,改造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系统的实现形式和内容结构。二级分行把下属支行的所有资金资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放、汇出汇款、各项应付款、所有者权益等)实行全额集中管理;以二级分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支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对象单位,二级分行按照资金资源运用性质,集中计缴支行的一级存款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不通过支行借款反映和核算),将支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借用资金分成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包括人民银行往来备付、系统内往来备付、现金备付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超限额借款(包括备付资金超限额部分、内部资金占用超限额部分)四大项目,根据“效益优先,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资源配置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大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二是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准,也称基准价格,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基准价格上下浮动。
    内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应当是:(1)上存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上存资金成本率加上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形成上存资金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 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税金)、资产损失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2)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理。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通过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上存资金保持“零利差”,因而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应当执行上存资金基准利率。(3)借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一是由上存资金基准价格加上二级分行集中统一配置资金的费用率形成借用资金基准价格;二是由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收入费用率(含信贷资产损失)和营业税率、支行单位信贷资产目标利润形成信贷资金借款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目标利润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资产损失)、营业税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内部资金执行利率要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在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应当把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作为执行利率;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高于基准利率;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低于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
    第六,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规程。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建立合理和公平高效的运作机制,是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的正常、规范运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至少应当做好如下3项工作:
    1、建立高效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在二级分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这一部门直接对本行行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行颁布的利率管理办法,制定本行的实施细则;掌握本行外部的利率变化动向,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利率风险产生的作用,制定本行内部和外部资金利率,指导和检查全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
    2、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的划分思路,从纵向讲,应当是:(1)二级分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决策和调控中心,负责本二级分行全辖性的各种利率风险的管理事项,在一级分行确定的幅度幅度内,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各种利率的浮动幅度,配置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利率结构。(2)各支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执行中心,负责本支行各种利率在二级分行制定的浮动幅度内的具体决策和执行。从横向讲,应当是:(1)利率风险管理职能要集中于同一个部门。否则,利率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若干部门,办事效率不高,还会产生“踢皮球”等扯皮现象。(2)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与监督职能要分离,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由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由稽核部门承担,稽核部门既要承担对支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也要承担对同级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
    3、科学制定利率风险操作程序。实施利率风险管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以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设置为:一是各种类利率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二是负责利率风险的调研人员写成调研报告,向本部门负责人提出报告和建议;三是经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提交议案,并同时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理由书;四是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审查受理议案报告;五是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审议有关利率风险管理议案;六是组织实施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案、政策、措施,并加强检查、监督、反馈,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利率风险运行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责任人制度,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稽核和考核。二是要优化利率风险管理员的激励机制。可以实行“岗位工资+奖励”制,岗位工资是根据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等级及其承担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和任务而分配的工资,圆满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发足标准岗位工资;未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依据考核得分情况相应扣发一定比例的标准岗位工资。奖励是对利率风险管理员在有关利率风险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要将利率风险管理列入二级分行(支行)全行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重要范围,严加考核,并与行长经营管理业绩考评和利益分配直接挂钩。
    第八,抓好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一是要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狠抓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尽快提升科技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充分搜集合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准确测算各种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负债的缺口、固定利率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的缺口,正确评估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抓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鉴于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稀缺之现实,在3年的缓冲期内,必须尽快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主要
[1] 许崇正.论利率市场化.学动态,2001,(1).
[2] 刘圣义.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与“安全模式”初探。经济学动态,2001,(1).
[3] 工行上海市浦东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机制分析.城市,1998,(11).
[4] 王红兵.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上海金融,2000,(10).
[5] 刘巧明.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考.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2,(4).
[6] 朱子云.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金融论坛,2002,(8).
[7] 沈世君.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上海金融,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