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对民生影响的理性分析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忠华 李晓彬 时间:2010-06-25
  [摘要] 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水平的需求主要应依赖市场而非政府。税费规模庞大的结果必然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泛滥和浪费的盛行,从而损害创业与就业。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税费负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税收长期超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其危害是限制了和个体经济的,抑制了个人的成长,不利于就业,使民生恶化。从长期来看,比起扩大财政支出,而通过完善现行税制,降低经营者的税收负担,严格公正执法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等改善民生状况更有效。
  [关键词] 民生 税收政策 纳税服务
  
  一、引言
  是由无数的合力在相互冲突中形成的(恩格斯),在可支配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此消彼涨的特性注定了政府解决问题可能是以增加解决其他问题难度为代价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增加了税收就可以为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扶贫等增加更多的投入,因为我国民生改善状况滞后于经济发展,税收需要超经济增长以便加快改善民生的步伐。自由主义推崇轻税政策,认为轻税可为效率最高的人提供充分可支配的资源,能够迅速增加整个社会财富并惠及低收入人群。但随后出现的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尖锐化,使政府不得不增加公共投入,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弥合市场的缺欠。集体利益至上的社会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政府税收调节和再分配,容易使公共支出的低效率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主导作用,造成整个社会效率损失。
  改善民生主要应该依靠政府还是市场?政府可以改善投资和就业的环境和条件,市场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从总体上看各属于不同的领域,增税会提高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但可能动摇市场改善民生的基础,合理的税负可以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促成改善民生的帕累托最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个人最大限度创富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强调先富人们的社会责任,包括依法纳税、诚信经营、扶贫帮困等。主张政府应保持足够的税收规模以应付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约束,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聚集的过程,会不断地为公共开支扩大找出新的理由。如果任凭公共聚财速度长期成倍于财富的增长速度,并乐在其中,体制的惯性容易使政府配置资源的低效率不断侵蚀市场的领地, 社会依赖财政给钱的部门、项目、人员会越来越多,维持公共支出项目繁荣的无底洞,会将社会拖入“滞胀”的境地。一些地区或部门会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财政资金的争夺上,甚至不惜通过非正当的手段。
  在运用凯恩斯的政策时,国家干预主义的泛滥和无节制的深入,导致政府集中配置的资源越多就意味着市场受到的限制越多,新的就业岗位和更高水平的需求的增加会变得无比困难。是在政府主导下由计划走向市场的,在潜意识里,许多人会不自觉的倾向国家干预,如果政府的管理过多的话,则计划经济下的那一套将披上新的外衣再次重新出现。
  二、我国税费高低及对民生的影响
  1.税收连续的高速增长使民生问题复杂化。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毋庸置疑,解决民生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人以稳定的工作岗位,提供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就我国目前国情而言,不可能提供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所以,鼓励个人自主创业和增加就业岗位尤显重要。但我国这方面并不理想。我国苛刻的工商税收门槛,不合理的管理政策和过高的税收负担,导致我国大批的劳动就业群体难以进入合法的企业部门,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难以大量地产生和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经营环境日渐恶劣透过统计数据便可反映出来。以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我国第二产业每19.6元的资产可产出1元的利润,资产年回报率是5.1%;而第三产业要67.96元的资产才换到一元利润(主要是将部门统计在内),资产年回报率是1.5%。在主营业务/利润总额比方面,第二产业是每发生17.84元主营业务可得税前利润1元,经营效益率是5.6%,而第三产业要每经营20.44元主营业务才获税前利润1元,经营效益率是4.9%。在企业资产收入比率(资产÷主营业务收入×100%)方面,第二产业是每1.1元资产能产生一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利用率是90.9%;第三产业是每3.33元资产才产生一元的主营业务,资产利用率是30%,资产利用率相差2.03倍。大学毕业生没有人愿意到第三产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更没有人像上个世纪90年代那样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下海。(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 2006年11月6日) 公务员竞争异常激烈,以至于几十人、上百人竞争一个岗位。一方面说明我国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求职者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逃避。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对应骋者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除工资与公务员的差距较大外,更有工作累,就业不稳定,福利差等不利因素。注册一家小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务一套手续都要购置,税收等一套手续都要一应俱全,还有国地税两部门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不管有无收入,都要与各个相关的部门打交道。除税收之外材料能源涨价,新《劳动法》的实施,更严厉的环保政策,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等也正挤压着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的生存空间。难怪经济连年高增长,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工资长期不涨。资料显示,我国个体经济已明显萎缩,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下降,国家工商总局曾发布一组数据: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 2004年时,下降为2350万户,减少了77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28万户。到2005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 。按一个个体户平均安排两个劳动力,减少了1600多万个就业机会。另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估计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两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至少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步履维艰。
  2.“宽打窄收”的名义高税负已经演变成了“宽打宽收”的实际高税负。1994年,我国在设计现行税制时,充分考虑到当时税收实际征收率不高(约50%)的因素,制定了“宽打窄收”即名义税负高和实际税负低的税制。由于名义税负过高,如果人人都照章纳税,税负将非常高。经过了十几年的“优化服务,强化征管,提高税收信息化水平”,我国当前的税收流失率已大大降低。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近十年来我国GDP翻了一翻,税收却翻了两翻。1994年我国税收收入仅5125亿元,2007年达到49442亿元,其中具有人头税性质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因大幅上调税率2007年税收收入较上年几乎翻倍的增长。按全国两亿股民计算印花税让每个股民平均付出1000元,股指涨而复跌,其间政府应当是最大的赢家。
  3.大多数国家都推行着减税方案突显了我国的高税负。税负高与低还需要横向动态比较。自上个世纪未以来,多数国家的税制改革突现减税理念:一是直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并且是公布连续几年的中期性持续降税计划。如加拿大的企业所得税由2001年的28%逐年降至2004年的21%;德国2001-2005年则把企业所得税税率从40%降至25%.其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减少或避免企业的亏损,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减弱失业率上升的压力;而持续几年的中期性减税则是为企业提供一个乐观的投资和经营预期,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二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税负。各国的做法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降低边际税率;其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和免征额,缩小税基。如美国国会2001年5月通过了布什的减税方案,宣布在未来10年内将减税1.35万亿美元,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并简化税率级次。三是对企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如美国允许设备的投资实行加速折旧,并简化折旧的计算程序;马来西亚出台了包括投资鼓励、出口服务以及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在行动,2006年和2008年分两次调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免税额,从每月800元调整为现在的2000元;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所得税》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降为25%;消费型增值税正扩大试点区域,很快就要在全国推广。这些措施使我们看到了税收支持民生改善的希望。
  三、结论与建议
  改革要理顺各种利益的纠葛,当然不能急于求成,用税收政策来鼓励创造财富应该不为过。通过前面的分析,本文的结论是税费负担应该不会低于30%,而非一般认为的20%,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的和社会就业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逐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改革税费支持民生。(1)税制改革。增值税方面:虽然目前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正在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但显然步伐太慢,政策也过于谨慎,应加快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步伐。同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生产、加工修理修配由现行的6%下降为4%,商业由现在的4%降为2%。个人所得税方面:降低工资薪金所得的边际税率,减少档次,实施五档税率,最高边际税率降为 30%;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承租承包所得最高边际税率降到25%,实行5%、15%、25%三档税率。(2)收费改革。一是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比如工商、质监、城管、运输管理、医药食品等这些执法部门的收费都应取消,这些部门也不应当靠收费罚款来获取收入;二是一些费可以改税,比如社保这些收费应当改成税,简化缴纳手续,减少或合并征缴部门;三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通网上支付。
  2.税不过头体恤民生。所谓征过头税是指让纳税上缴比法定义务更多的税收,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税务机关依靠栽量权和税法解释权对税法作出令企业多交税的解释。二是征税时“避重就轻”,对易于管理控制的大企业过分稽查,过多征税;对税源零散,征税难度大的纳税人疏于管理,听之任之。三是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打折扣,缩小优惠范围降低优惠标准。这三种情形的结果都是加重企业的税负,是以伤害经营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发展能力为代价的。所以应强化“依法征税”意识,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消除“过头税”。
  3.强化服务改善民生。(1)节约纳税人的金钱和时间。政府征税不应使纳税人财富损失太多。一般而言,纳税的负担包括心理的、时间上的和经济方面的。税收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为纳税人提供方便,节约纳税成本。(2)降低征税成本。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测算,1994年税制改革前,中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为3.12%,到1996年达到4.73%,据估算,到上世纪末中国的税收成本率约为5%~8%,而美国同期只有0.58%。所以应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税成本,节约纳税人的钱。
  
  :
  [1](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曙光:个税改革拾芝麻丢西瓜只增加政府收入[J].中国经营报,2005年5月20日
  [3]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版
  [5]刘隆亨:个税法修改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法学杂志,2006年 5月
  [6]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税收制度改革[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