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税源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泮义 时间:2010-06-25
一、 税源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

  如何进行税收管理?首先,必须掌握税收与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过程,摸清提供税收收入的来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税源”。只有抓住了税源,才抓住了税收管理的根本,税收管理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

  那么,税源管理管什么呢?从根本上说,税收来源于经济,来源于社会产品价值C+V+M中的国民收入V+M部分,它们又分别构成税制中不同税种的税基。其中,V是新创造价值中进行必要扣除后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工资部分,它主要构成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的税基;M是剩余产品的价值,主要构成或公司所得税的税基。而税收理论中对商品流转额的课税税基又涉及全部的社会产品价值C+V+M,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全部的经济活动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跟踪监控。但这只是理想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管理资源短缺的限制,对税源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点税源,抓重点环节。这是税源管理的一个方面。

  税源管理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纳税人的管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对税源的管理离不开对创造和拥有财富的纳税人的管理。纳税人是C、V、M的生产者,是V+M的创造者,是税款的缴纳者或(和)承担者。抓不住这些,也就无从发现和监控C、V、M,就必然导致税收流失。所以,税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对纳税人的管理,最大程度地缩小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实现对税源的监控。

  二、研究税源管理的意义

  税源管理问题是税制理论与税收征管实践的联结点。对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税源管理的理论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理清税制建设与税收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税制的不断优化和税收管理的不断完善。合理的税制构成要素包含了确定的、清晰的税基,为税收管理打下了基础;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税源也在发生变化,这时对税源的管理和研究又反过来为进一步改革税制提供了依据。

  二是有助于地进行宏观税收能力的估算,为宏观税负水平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传统上,人们习惯按照税收实际收入指标与统计部门公布的GDP指标进行比较来测算宏观税负水平,以此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状况。实际上,由于对税源管理不到位,税收的实际收入与潜在能力相去甚远,使实际宏观税负水平与税制本身要求达到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税源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能力,缩小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之间的差距,努力贯彻税制意图,建立评价宏观税负的客观标准。

  三是有助于落实需要与可能的财政原则,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的需要是无限的,而一定时期的税源则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征税应考虑税源的大小以及如何利用和培养税源的问题,以使国家能够连续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税源的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研究税源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改革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方法,增强收入计划编制的性,促进依法治税。传统的收入计划采用基数增长法编制,主观因素较大,使各地区收入任务苦乐不均,容易导致税源足的地区有税不征、经济税源差的地区收过头税的现象,背离依法治税的要求。而通过加强税源管理,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编制的税收计划就会比较客观、真实,就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有多少税源收多少税,有利于贯彻依法治税思想。

  二是有利于强化税收管理,治理税收流失,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当前税收流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税源不清、监控不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加强税源管理,可使税务机关摸清税源变化状况,分析税源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税种分布、纳税人分布;抓住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调整管理的目标,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堵塞税收流失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收入流失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税源管理,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基层税务机关的征收率和努力程度,为改进和加强税务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省税收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三、积极开展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鉴于税源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加强对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对于税源管理的研究,可分为几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政府决定对什么征税,即税源的选择决策,通过税收立法来实现;第二个层次为税制确定以后如何来征税,即怎样把宏观税源变成具体的微观税源,解决税基的确定问题,包括每个税种的具体减免、扣除、抵免、优惠政策的落实等,也属于立法解决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监督对这些税收政策的具体落实,即对具体税基的核实、监督、管理,属于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显然,前两个层次的税源管理是税收立法层次上的税源管理,称为宏观税源管理;而第三个层次的税源管理则属于执法层次上的实务操作管理,称为微观税源管理。

  执法层次的税源管理应当是各级基层税务机关的基本工作,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行为主体和标的物。税收政策的执行主体是纳税人,施行的对象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过程及其结果,体现为纳税人的收入或支出,收入是生产行为,支出是消费行为。税款收入最终是来自纳税人的收入,意味着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转移,是一种经济资源或社会财富的转移。而在社会中,税收具有的内在的调节功能使征税的对象不只局限于纳税人的收入,还有纳税人的资产、行为等。因此,对税源的监控就不能只停留在对纳税人的收入上,还要对纳税人的资产、行为实施监控。当然,资产是由收入不断转化积累形成的,因此,需要对纳税人进行动态监控。

  研究税源管理,还必须找到税收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税源管理的目标也是税收管理的主要目标,这里要借用动力传导机制,明确税收管理的目标,使税源管理的活动朝着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向行动。这就要求对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从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到扣除项目、减免优惠、申报纳税等要素进行分解,要细化管理质量的衡量指标,明确中间目标、传导的路径。这些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对纳税人的登记程度、重点税源的建档率、为纳税人服务的程度、税法宣传面、建账率、违章申报处罚率等,通过这些指标的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