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喜根 时间:2010-08-13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社会研究 国际化

[摘要]:
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需要以下努力:依照国际标准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包括通过课程学习和研究实践培养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充分合理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科学研究,具体做法包括理解和认识有关新闻与传播学高质量研究的标准,在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时设定以国际标准衡量的较高目标,按照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建立研究成果的匿名评审机制。

  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十年,成果卓著,人才济济。尚待努力的是参与国际同行有关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讨论,在国际新闻与传播学刊上发表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学者队伍日益壮大,有一批学者密切关注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熟悉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主要,尝试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察我国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并逐步把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可以考虑把研究国际化逐步提上日程。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是依照国际标准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二是充分合理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三是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科学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途径。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advanc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that is, to conduct research with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to merg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into the body of literature utilized by International scholars. It introduced the approaches to train scholars with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he capacity to conduct high quality research through tak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ng in research projects. The paper evaluated the roles of Western-educated scholars in China, the established scholars overseas, and overseas exchange and training programs in advanci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The paper proposed strategies to conduct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cluding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criteria of high quality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a social science approach, setting research goals consist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establishing a peer-review system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through constructive criticism.

  Key words: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依照国际标准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

  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使我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与国际接轨,需要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既了解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界关注课题与最新成果,又能具体从事国际水准高质量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懂得如何按照国际同行认可的方法独立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从而承担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的重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就需要依照相应的国际标准。美国开展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已经几十年。美国大学培养新闻与传播学博士的要求和科研训练值得借鉴。美国大学培养的新闻和大众传播学博士一般须具备下述学识和技能:

  一、对所研究领域有广博、深入和坚实的知识储备,主要指有关具体研究方向的知识储备,例如新闻媒介与新技术、媒介传播效果、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新闻媒介与、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等。

  二、对于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以及研究趋势有充分的了解,熟知本领域主要学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熟练掌握搜集本领域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方法和途径,能在研究项目中熟练运用相关研究成果作文献评述。

  三、对有关大众传播的主要理论有全面了解,包括各主要学派,他们的起源和,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研究中得到运用并获得检验和发展的;对理论构建、检验与修正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基本了解。

  四、对与所研究领域相关的邻近领域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研究视野开阔,善于运用相邻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发课题与研究领域。与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相关的学科交叉学科包括:心、社会学,学,学等。

  五、掌握从事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等研究方法,开展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研究项目所需要的其它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

  六、具备发现本领域重要课题题,论证课题重要性的能力。能通过文献调研确认所提出问题的创新性,经充分论证确定研究成果能产生对本研究领域或更大学术范围有用的新知识,对丰富本领域的研究文献有显著贡献。

  七、具备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将理论运用于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通过检验与构建理论对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高质量科学研究一般以理论或理论性框架为指导,根据有关理论和已发表研究成果的提示,研究某一现象所包含的重要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检测有关假设,或者回答有关问题。研究结果将揭示有关新闻与传播现象的新知识和学术界尚未认识的。

  目前国内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博士项目正在造就数量可观的新闻与传播学学者。根据上述对具有国际视野学者的要求,第一至第五项涉及的基本是固有的知识,是新闻与传播学者拓展国际视野的基础。只要勤奋阅读和学习,在读博士研究生一般都能有所掌握。第六和第七条涉及从事原创性研究的能力,是从事国际水准高质量研究的前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科学研究意在探索目前尚没有答案的重要问题。要求学者具备创造性思维、对所研究问题有深入思考、对有关理论及其适用性有透彻了解、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对于前人的成果有所突破。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增长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更需要在参与并独立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过程中逐步积累科学研究原创性素养。培养从事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应该成为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参与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一般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科学实验,只要认真学习均不难掌握。难的是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处理具体研究课题,提高课题的理论水平。即使是研究方法课成绩优异的学生,当他们开始独立做研究时,都会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通过课堂内外教学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从事原创性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修读课程的同时、参与研究活动并经常与老师交流。他们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做法值得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借鉴(Dennis,1992;Shaver,2005)。

  美国研究生修读的不少课程都有课程的要求,有的课程结束时要求完成一篇原创性研究论文。论文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但是不能只靠归纳整理文献来完成,必须采集第一手资料。完成这样一个课程研究项目,如果是硕士研究生,要求可能相对低一些,例如样本可以小一些,允许采用便利样本,但是研究项目的具体操作,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哪一步都不能马虎。如果是博士研究生,则完全按照原创性研究的要求。在修读研究生学位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完成多个研究课题,独立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课程论文常常就是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经常被新闻与传播学学术会议接受。

  美国研究生的研究训练在课堂和课外同时进行。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讲如何做研究,而且在课外指导学生做具体的研究项目。通过经常交流,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水平。比如学生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即使它一开始很幼稚,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可以逐步得到完善。如果学生一时想不出研究课题,在与老师讨论的过程中或许能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一般都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老师每周都安排固定时间和学生交流。这些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验、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老师除了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还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原创性研究。

  不过美国大学培养的新闻与传播学博士也不是个个都一毕业就能从事高水准研究。愿因是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和了解的只是这个知识体系的轮廓和一些基本技能,即使在博士学习阶段参与研究活动,接触的研究课题也十分有限。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依靠的是与具体研究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经验。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后学者还需要继续参与新的研究项目,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不同题目,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项目,有机会接触新闻与大众研究过程中有关立题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问题,可以发现并弥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缺陷。因此除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博士毕业后还需要继续通过研究实践逐步提高水平。

  综上所诉,科学研究训练是综合的。不仅依赖课程学习,更需要通过不断参与研究实践来获得从事高水准科学研究的多方面能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应该具备下述能力:1)总体判断研究课题重要性的能力;2)评估研究文献、提出问题、论证问题重要性的能力;3)运用逻辑进行思考和推导,提出有关重要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和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的能力;4)把握主要概念,对概念进行定义和测量的能力;5)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6)用经济、恰当的形式清楚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7)分析阐述研究成果的含义、其重要意义和创新所在的能力。这些能力缺一不可,而且只是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者的基本要求。

  二、充分合理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

  有关国外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理念和知识体系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介绍到国内迄今已经有三十年了。在介绍国外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并推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界一批资深学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没有受过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他们在推动我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走向成熟、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就比较有限。国内近年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包括一部分中年学科带头人和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他们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新闻与传播实践中的问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总的看来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手段掌握得还不熟练,还不善于充分运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丰富文献资源,部分学者在阅读、运用研究文献方面还有一定困难,在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研究方面还有待提高。他们学习、推动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方面的努力相当可贵,尤其在引领新一代博士研究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在国际化起步阶段除了依靠这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接受过博士阶段研究训练的学者外,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充分发挥留学归国学者和海内外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作用。争取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建设我国新闻与传播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队伍。目前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可以利用的海内外资源包括:1)国外学成归国的学者;2)海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者;3)海内外新闻与传播学交流和培训项目。

  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学者是提高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力量。留学国外并获得博士学位,须经过艰苦努力。目前从国外获得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学位回国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人数还不多。这些归国学人研究领域不同,所接受的训练和研究方法不同,从事研究的时间长短不同,能实际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例如,在美国攻读大众传播学博士,并不要求全面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里主要指定量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对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一个大概了解后,根据自己今后的研究领域,研究所需要采用的方法选修不同的研究方法课程。所以留学归国的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并不都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方法。例如留学归国的博士中有的从事批判性研究或者政策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不需要实证研究的专门知识,社会科学研究不是他们的主要专长,因此就不能要求他们指导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

  那些学习并掌握了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归国博士,并不意味具有完备的科学研究能力。要了解国外培养的博士是否具备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看他们是否在国际主要新闻与传播学学刊上独立发表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如果博士毕业后一直潜心做研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发表的论文不仅应该有相当数量,在质量方面也应该达到较高标准。这部分归国学者可以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学校和研究单位除了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让他们继续开展基于国际标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之外,还应该放手让他们参与新一代新闻与传播学学者的培养。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即使是刚刚毕业的助理教授,同样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帮助博士研究生完成理论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不过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归国学者一开始也不能期望太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够一鸣惊人的不多。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是耐心、细致、点点滴滴的积累。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同样是一个渐进过程。

  其次是海内外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者。国际知名学者一般从事研究的时间较长,对如何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学者的学识资源。资深学者在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往往体现在引导文献调研和评述的方向,根据相关文献提出恰当的可以通过测试检验的假设或者重要问题,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来回答问题,以及贴切解释和评述研究发现的意义等方面。在讨论科学研究的具体问题时,如果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他们一般对相关文献有较深入的了解,能较快判断课题的价值,回答有关课题的重要问题。即使是他们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在评估研究课题,处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方面仍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指导作用。不过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学者的研究领域、所接受的训练、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对专门研究领域的贡献以及对整个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贡献也要全面了解,看他们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以及经由其他学者匿名评审的学术著作中发表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那些重要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理论和论述,在哪个特定领域成为学术探索的领头人。同时要了解他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在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过程中寻求他们的帮助可以更有针对性。

  在期待国际知名学者帮助并指导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同时,新闻与传播学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有成就的学者值得师从,不必盲从。当今时代信息爆炸,老师需要学习的和学生一样多。在信息交流异常容易,知识公开且易得的情况下,所谓“大师”、权威要保持其在学术上领先的地位并不容易。知名学者的学识不可能涵盖所有领域。他们不熟悉的领域,也许了解的不比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多多少。科学研究的性质决定了这种现象的必然性。研究任何课题都必须进行文献调研,这是对所研究问题的一个深入学习过程。科学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难以穷尽。一个年轻学者在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研和文献评述后所掌握的知识和对所研究问题的了解,很可能超过指导其研究的资深学者。就思考与分析能力以及潜在的创新能力而言,国内的中青年学者可能不逊于国内外前辈学者。年轻学人在资深学者的指导下,提出问题,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其研究成果超越“大师”现有成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内青年学者需要着重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的能力。几乎所有创新型、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都建立在对现有成果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如果有机会接受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指导,与资深学者开展互动交流,国内学者须从上述方面理解资深学者在引领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提出问题,对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批判质疑的过程中获得帮助和指点,海内外资深学者的引领作用一定能发挥得更加有效。

  再次是海内外有关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培训项目。与海内外同行交流是开拓眼界,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学者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学者利用交流的机会解决一些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更有效地推动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目前的三种主要交流形式在提升国内学者研究水平方面有不同成效。1)相对长期的出国进修。学者带着课题去国外学习并与国外同行开展直接交流,有机会接触国外的一流学者,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不过目前出国进修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者多数还受外语能力的限制,参与交流并直接从国外科研活动中获益多少受到限制。2)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博士。这是比较理想的培养有国际视野研究人员的方式,不过目前能真正实现与国外高质量博士项目联合培养的还不多。多数是只列入国内联合培养计划,出国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名义上是联合培养,实际上还无法和国外博士研究生接受同样严格的系统科研训练。有计划、有成效地联合培养还有待于更好地规划与实施。3)短期进修项目。短期进修项目能获得的显著成效不多。但是如果能精心筹划,有针对性地安排进修活动,依然会带来积极的长期效应。例如香港城市大学的青年学者进修项目,青年学者带上自己的项目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进修活动。城大为青年学者开设一系列有关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专题讲座,配备专门指导老师,通过频繁交流帮助国内青年学者完善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这些指导老师在进修项目结束后成为青年学者今后从事研究的长期指导老师。

  较理想的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的方式是和海内外办有最好博士项目的大学建立合作培养博士的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交流,或是目前国外名义上的联合培养,而是邀请海内外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出色的学者为国内博士研究生系统授课,指导博士研究生从事研究项目,和国内大学合作培养新一代新闻与传播学博士。让国内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有机会长期接受海内外学者的指导。这样不出国也能逐步通过研究实践把目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成具有高度学养,懂得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在国际上有竞争实力的新一代研究型学者。目前国内已有两所大学聘任了新闻与传播学“长江学者”。邀请国内外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出色的学者参与博士培养的规模还可以扩展。这样的合作培训如果能逐步实施的话,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大概五到七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能走向世界的新一代学者就能成才。

  三、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研究

  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就是参与国际同行对本领域重要问题的讨论,研究人员的视野不止于国内,研究成果涉及本领域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其价值和意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新闻与传播学界就要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科学研究,在选择课题时就要考虑课题的国际水准,以国际同行的眼光来考察研究项目。什么是国际水准的研究项目?国际上新闻与大众传播的主流学刊没有细化的标准,但是有总体上的指导性意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对整个学术界认识和理解新闻与传播现象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高质量的研究可以采用定量方法,也可以采用定性方法。在美国出版的三大新闻与传播学刊发表的论文多为定量研究,所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高质量论文比采用定性方法的论文有更多的读者,在学术界影响更大。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高质量研究必须具备以下特质(李喜根,2006):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对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深入探讨,意在解决过去研究没有涉及或者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课题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在理论关照下考察相关问题,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传播现象的考察来测试、修正、和已有理论。

  三、研究项目提出可以测试的基于理论和过去研究的假设,或者可以经由对相关问题进行第一手考察而获得答案的重要问题。

  四、研究所测试的假设和要回答的问题是分析性而不是描述性的。研究旨在考察传播过程中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测试或构建相关理论,而不是仅仅对有关概念加以描述。

  五、研究项目必须包含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采集;研究结果基于对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考察和分析。

  六、研究方法选择恰当,研究程序遵循规范,严格缜密,主要概念定义严谨清晰,对变量的测试经过可靠性和有效度检测,分析方法运用得当。

  七、研究结果表述清晰,富有条理,清楚回答研究课题提出的重要问题,提供假设测试的明确结果。

  八、清除阐释研究结果的含义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在理论测试和构建方面的贡献,以及对理解和认识有关问题的理论和实际含义。对研究所包含的不足有清楚认识,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可行建议。

  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项目,争取到国际或者新闻与传播学学刊上发表论文,国内已有可喜的开端。国际上主要新闻与传播学学术会议经常可以见到国内学者。不过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到在国际主流学刊发表论文还有相当距离。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将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论坛,进而争取在国际主流学刊上发表。

  首先,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有关新闻与传播学高质量研究的标准。能与国外同行交流和竞争的高质量研究,主要是指在相应理论指导下,探索事物所包含要素间的重要关系,能揭示人类重要活动的,能对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知的研究。因此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用定量方法对新闻与传播现象进行描述,而要通过对事物所包含要素间重要关系的探索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寻找恰当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我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仍然是一项挑战。学者首先必须熟悉理论本身,阅读其他运用理论做指导的论文,看别人如何将理论融入研究课题。有些问题可以用不同理论来说明,例如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可以用人的需求和满足来说明,即使用和满足理论;也可以用合理选择理论,即学中收益和代价之比;还可以从心角度去探测人对事物的依附程度可能决定人与某一事物的长久关系。这里理论的选择取决于课题的重点,以及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逻辑理解。有些现象也可以并用多项理论加以说明。运用理论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是一项高难度任务,一开始可以不必要求太高。例如可以先看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课题不一定运用有明确名称的理论,如果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尚未为人所知,或者在某个新形态下的情况尚不为人所知,研究成果依然能对所在领域做出一定贡献。

  其次,在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时设定较高的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实践逐步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准。以国际标准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研究项目必须具有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的是目前还无人知晓的新知识。原创性研究涉及对论题的分析和思考。但是光靠分析和思考不能完成社会科学原创性研究。原创性研究依赖第一手资料,依赖对实际问题和新闻与传播现象的直接考察。结论必须来源于对数据或其它第一手资料的分析,而不能只靠对事物此“性”彼“性”的分析。科研经费是原创性研究经常遇到的一个的问题。在开始阶段,可以因地制宜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开展数据搜集。例如到社会上开展调查或者开展电话调查需要相当数目的经费。但是在校园开展调查,较少的经费也可能完成课题。当然研究课题必须和在校园调查的对象相关。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媒体有关重要问题的报道开展研究需要的经费相对较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内容分析主要考察内容,做出理论贡献比较困难。在校园开展实验性研究,所需经费也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有不少面向各类学者的研究基金。申请这些基金时,除了考虑研究基金以及国内环境对研究项目的要求,还可以从国际视角去考虑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国际同行是否会有兴趣。国际同行的兴趣往往不是因为某项研究是关于的,而在于研究成果是否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对理论建设是否做出贡献,以及是否丰富了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文献。依靠这类基金的支持,有可能完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项目。

  再次,按照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建立研究成果的评审机制。国际新闻与传播学年会和国际学刊对于收到的论文都采用匿名评审的办法。每篇论文一般由至少三名学者匿名审阅。论文匿名审阅制度是保证所发表论文具有一定质量的手段,又是一个开展建设性批评的过程,使得即使尚有缺陷、还不能发表的论文作者也能从中受益(Abel and Newlin,2002;Donovan,1998)。一般审稿人的意见多数都具有建设性。论文作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原来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可以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避免,原来不懂或者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有机会进一步弄懂。不过论文审阅人的背景和研究领域各不相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对有关问题会有自己的理解,对研究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把握。有时同一篇论文,审稿人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性论文送交国际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年会或者国际学刊,要有被拒绝发表的思想准备。美国主流学刊论文的接受率在15%—20%。所有资深学者都有论文被拒绝的经历。例如议程设置的创始人McCombs和Shaw(1972)关于议程设置的第一篇论文是在被《新闻学季刊》拒绝后,在《舆论季刊》上刊出的。

  国内部分学刊现在已有论文匿名审稿制度。希望匿名审稿制度能在所有新闻与传播学学刊实行并不断完善,成为推动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任何研究项目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需要同行间的建设性批评。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参与研究的学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批判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新的思路,继而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扩充我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如果在论文评审的过程中鼓励严肃认真的批评,通过建设性的批评来改善研究工作,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更快。在国内目前开展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离国际水准尚有距离的情形下,国内学刊可以邀请海内外学者参与论文评审。国内的学者也可以利用国际同行的匿名评审系统来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论文寄到国际学术年会或是新闻与传播学刊,一般都能得到明确的指点。即使是比较专门的研究课题,周围不一定有合适的人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在国际学术界,往往能找到具有相关领域专门知识,能提出独到、中肯意见的专家。评审意见往往包含对改进论文质量,提高研究水平更为直接有用的知识。充分利用匿名审稿制度,让国际同行点评我们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国际学界的行规以及评价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标准,更有效地学到一般科学研究以及与具体课题相关的、对提高研究水平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语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志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王大中,2003;闵维方,2003)。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看该校学者取得了多少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知识宝库做出了多少重大贡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需要新闻与传播学者的参与,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成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多年的发展,学者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国际化提供了有利基础,使得新闻与传播学界可以把科学研究国际化逐步提上日程。本文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的长远目标以及推动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需要开展的三方面工作,一是依照国际标准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学者,二是充分合理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三是以国际同行认同的标准开展科学研究。要实现这些目标,以目前国内学者的实力以及研究水平,尚有一定难度,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除了充分发挥国内学者的积极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海内外的资源,通过海内外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发掘有效途径。集合海内外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跨出国门,逐步取得与国际同行对话和竞争的能力,使得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不再只限于国内,而是逐步进入国际同行瞩目的科学文献。

 

[文献]
[1]Abel, R.E. and Newlin, L.W. (eds) (2002). Scholarly Publishing: Books, Journals Publishers, and Librar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Dennis, Everette E. (1992). Doctoral Education: A Well-Kept Secret. Of Media and Peopl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94-99.
[3]Donovan, B. (1998). The Truth about Peer Review, Learned Publishing, 11(3), 179-184.
[4]李喜根(2006).“美国式的研究”才是高质量研究?国际新闻界,(7),45-49.[ LI Xi-gen(2006). Only "American-Style Research" is High Level Research? On Research Approaches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7),45-49.]
[5]McCombs, M. E. and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6]闵维方(2003).北京大学: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人民日报,2003年4月25日第8版,http://www.edu.cn/20040810/3112549.shtml.[Min Weifang(2003). Beijing University: Toward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People’s Daily, April 25th, 2003.]
[7]Shaver, Dan (2005). Status Report: Ph.D. Educa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 July 2005, http://www.aejmc.org/pubs/phd/phdfinalreport.pdf.
[8]王大中(2003).清华大学校长: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人民网,时评,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30418/974707.html. [Wang Dazhon(2003).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ow to Create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People’s Daily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30418/97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