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工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8
[关键词] 机电产品 工业设计 创新
工业设计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专业,牵涉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有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如何建设符合工业设计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尤为重要。此外,制造业已逐步成为我国国民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近年来机电类产品进入高速期。在国内外机电产品的技术性能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运用工业设计的方法改进其外型就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大中型机电产品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殛待研究与探讨。
一、工业设计教育的特征
1.实践性
工业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中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早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中就明确提出了“干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与、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管理、心、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多样性
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难以制定一个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各个学校的和条件有较大的差别,各类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这样就形成了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设计教育界已就此取得了共识:多样性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不同情况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
二、工业设计教育加速发展及薄弱环节的凸现
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设计的概念进入我国后,工业设计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高校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约有100所学校有此专业(到2005年仅工科院校就有230所学校设立工业设计专业)。
1.理论教学的不足
首先,各高校的教学模式都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层次,无法传授给学生诸如设计分析预算、人机互动关系、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等一系列与实际产品开发流程紧密联系的知识。设计实践教学,一直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学生的设计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不了解的真正需求;设计的作品无法加工,仅仅流于空泛的概念。这其中,材料与生产工艺、多学科交流、概念模型制作及设计分析与趋势研究正是工业设计学生最缺乏的几项知识与能力,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也无法传授和锻炼学生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2.“三段式”的缺点
其次,各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基本仍停留在典型的“三段式”教学层次,即以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部分为主的教学方式。“三段式”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但这种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为代价的。“三段式”实质上只是艺术与技术的简单叠加,虽然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缺乏贯通与衔接。此类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能沿袭陈规,教学过程与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架构市场需求与教育标准相符合的实验课程体系
当社会经济发展和实际的市场需求要求高校培养综合性设计人才时,“三段式”的教育已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前文的论述中也提及,设计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不同情况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面对机电行业对于工业设计人才需求量逐年加大的现状,如何培养对口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就成为迫在眉睫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工业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决定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融合。因此,首当其冲要改变的就是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架构。本研究拟提出以下针对大中型机电产品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的整合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之间是从基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的递进过程。
1.机电产品模型拆装实验课程
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产品的整体结构、内部结构、电路组成、色彩调配、表面处理、材料工艺等知识,从而能全面的认识机电产品,对机电产品设计方法的内涵加深理解。通过对各大主要机电产品等比例缩放模型或者样机的分解、拆装、组合,分析其各个功能部件和主要的产品构架方法,了解机电产品区别于其他类产品的主要造型特征,初步掌握与机电产品相关的工业设计趋势的研究方法,包括形态语意、色彩应用、表面处理、材料工艺等,为进一步学习机电产品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能构建出与后续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良好接口。
2.主题模型制作实验课程
为了实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应用,需要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和掌握产品的功能与特性,进行必要的人机关系分析与测试,模型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工具。
通过主题工业设计项目的实践使模型制作实验课程充分体现典型案例示范的特征。主题设计案例均以机电产品的造型设计为中心,建议分为以下几类:
(1)以机电产品造型设计为主题的模型制作。具有各种功能及用途的机电产品的模型制作,在设计和制作实践中,逐步掌握机电产品的造型方法、人机关系的研究、材料工艺的应用等,并初步了解控制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方方面面。
(2)以展示机电产品为主的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实践项目要求掌握各种材料的合理使用和组合技巧等,尤其是针对机电产品的展览与展示设计方法。对整个展示设计进行细部分解,包括标志设计、展板设计、布局设计,侧重研究点在于如何通过各种设计手段衬托展示的主体——机电产品。
3.材料工艺与色彩趋势研究实验课程
在有关色彩知识的教学上,目前一般都侧重在色彩基本原理方面,以及运用色彩的基本技巧;材料知识的学习则通过材料工艺课,围绕材料的特性及实现不同材料加工的生产工艺方法。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了色彩与材料的基本知识概念体系,但是缺乏后续的课程衔接。需要一套方法才能够被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转化为可应用、可生产的色彩与材料计划,并懂得用色彩与材料思考设计问题。这就需要依靠以机电产品设计为核心的材料工艺与色彩趋势研究实验课程的支撑。
主要通过如下两种应用型方法完成色彩与材料的设定与选取:
(1)风格趋势先导法。在时装界每年都会推出这一季的流行色以及预测下一季将要流行的风格,并针对特定的风格,推出相应的色彩与材料计划。同样,在大中型机电产品的造型设计中,也存在这样的主流风格,只不过相对于时装设计,它的风格更新替代的周期要长。因此,首先确定不同大类机电产品的风格、主题或趋势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然后寻找能体现这样风格和主题的不同色彩系列与材料工艺系列,从而完成整个色彩与材料计划。在这种方法里,最重要的是选择与目标产品符合的风格或趋势主题。
(2)用户环境先导法。通过结合用户分析与产品实际使用的环境分析来完成整个色彩与材料计划。
从目标产品针对的用户群出发,并对其具体的使用及工作环境进行人机关系的分析,确定针对不同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的机电产品的造型特性,最终找与之相符合的材料特点与色彩特征,完成色彩与材料计划。
四、结语
通过以上相关主题的实践与实验课程的学习,深入浅出的掌握一些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诸如人机工程、材料工艺、色彩趋势、工程技术等,具备以大型机电产品为核心的设计意识与方法、技巧与能力。
工业设计是紧随时代的应用型学科,因此,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本文通过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规范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大中型机电产品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最终适应市场与行业的发展与需求。
:
[1]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EB/OL].和科研机网,2005.8
[2]吴国强.工业设计综合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装饰,2006.9:94~95
[3]张慧姝:工业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实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9:58~60
[4]肖立峰:具有创造特征的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20(2):31~33
[5]段丽莎:色彩与材料计划课教学研究[J].美术学报,2006.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