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医院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行动策略
作者:曹永宽,薛刚,张国虎,张林,王培红,龚加庆
【摘要】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重建灾区医疗单位救治能力和补充医疗人员。后方应当在震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医疗分队前伸到灾区参与前线的医疗救助,快速建立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启动院内救治系统,积极收治伤员。在救命治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地震;医疗救援;后方医院;汶川
ARescue strategi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by station hospitalCAO Yong?kuan,XUE Gang,ZHANG Guo?hu,et al.(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General Hospital,Chengdu Command,Chengdu 610083,China)Abstract: Medical rescu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Wenchuan included three aspects,i.e.medical aid for earthquake victims,reconstruction of remedial ability of medical unit in distress area and supplement of medical staff.After an earthquake,the station hospital should quickly start intra?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to accept and treat victims,as well as dispatch medical detachments to distress area to take part in medical aid and establish regional emergemcy network of earthquake victims.In addition,humanized concern for earthquake victims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earthquake;medical rescue;station hospital;Wenchuan
“5.12汶川地震”,迄今为止已造成的灾害将永远地留在的记录中,它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1],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对本次地震后的医疗救援行为产生了影响,也对成为灾害医学、地震医学、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等领域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如此巨大的地震灾难,结合对我院在本次地震发生后所采取的医疗救援行为的回顾性分析,谈谈作为后方医院在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时的一些体会,为制订灾难发生后的医疗救援行动策略提供依据。
1 医疗救援的任务
地震以其发生的突然性常常造成大批量的人员伤亡,医务人员亦包含其中。汶川地震同样如此,瞬间造成大量人员死伤,许多医院楼房垮塌,医务人员被埋在废墟之中。大批量伤员需要救治,灾区医疗单位被破坏,医务人员锐减,需要外界给予帮助和支援。因此,医疗救援不仅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而且还应该包括对灾区医疗单位的重建以及对医疗人员的补充。
本次“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地方消防人员和许多青年自愿者来到灾区协助搜寻伤员和医疗急救;来自全国各地医疗单位的救援分队进入灾区,或独立开展医疗工作,或协助当地医疗单位救治伤病员。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医疗分队进驻德阳市人民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第4分队和专家医疗队进驻我院,并针对伤情分布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批骨科专家和ICU人员,在重症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医疗救援梯队的划分
“5.12汶川地震”是以汶川——青川——北川一线为轴,造成在这一轴线的周围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医疗灾害。因此,应该把发生地震轴线中心区域的医疗单位视为第1梯队。虽然震后第1梯队的医疗单位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但是仍有部分逃生的医务人员和分散在民间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承担了大量的、最基本的医疗救援,即现场急救,这是一支不能忽视的、进行早期医疗救援的重要力量。第2梯队的医疗单位,包括都江堰、彭州、广汉、德阳等地震带周边区域的中等城市内的医疗单位,医院病房遭到轻度破坏,大部分医疗人员和资源依然存在,具备一定的集体行动能力,成为后方医疗单位医疗救援的良好基地。震后资料显示,这部分地区由于人口相对集中,房屋损毁严重,基本完整,成为具有重要医疗救治价值人员最集中的地区。因此,第2梯队医疗单位成为本次地震伤员救治的主要力量。
成都、绵阳、重庆,以及川渝地区以外的医疗单位,共同构成了本次地震医疗救援的第三梯队。其共同点是位于地震的边缘区域,拥有大量的医疗资源、良好的医疗技术、基本成型的急救医疗队伍,成为本次地震医疗救援的后方医院。我们成都军区总医院位于成都市的北郊,与都江堰、彭州相邻,在地震发生后,最为迅捷地、自发地构成了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网络。
3 本院的救治情况[2]
3.1 抢救第1批伤员 汶川地震同样对地处成都市区最北部的成都军区总片区造成了一定的灾害。部分楼房发生墙体部分脱落或(和)裂缝,在附近500m的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房屋垮塌。因此,我院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7分钟,接收了第1例地震伤员。在不足1小时的时间接收了数十例地震伤员,多为房屋垮塌或高处坠落物致伤,有2例在来院时因严重颅脑外伤已经死亡,1例因严重的肝脏破裂急需紧急手术。在通讯中断、地震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我院迅速展开野战救护系统,2小时后在野战手术车上实施了地震后的第1台较大的外科手术。华西医院的医务人员克服对地震的恐惧,于次日凌晨2:00许走进手术室,进行了第一台地震伤员急诊手术。
3.2 启动以急诊科为主的院内急救体系 平时的野战医疗救护训练成果在本次汶川地震伤员救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展开野战手术系统外,随着一批批伤员的不断涌入,我院立即召集野战医疗所全体人员紧急集合,按训练分工迅速投入到地震伤员的救治中。一部分人员加入急诊科的医疗队伍序列,参加伤员的初期处理;一部分人员迅速搭建野战帐篷,收治地震伤员,并于当日夜间开展了早期的帐篷手术。
以急诊科为主体,迅速开通了地震伤员救治的绿色通道。通过急诊科人员的分检和填写伤票,依据伤情分级进行辅助检查、清创、骨折固定、急诊手术等,对重症伤员进行专科救治并送入临时建立的ICU帐篷病房。
3.3 向灾区派出了成都市第1支医疗分队 通过分析来院伤员的地域分布情况,在通讯长时间中断的情况下,于地震发生2小时后派出了第1支22人应急医疗分队,于18:10抵达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并立即投入到发生住院楼房垮塌的都江堰中医院的伤员救治中,并于当晚抵达聚源中学参与被埋学生的救援,成功救出幸存师生36人。
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在地震当日即完成医疗救援分队的筹备组建,并于当夜出发,于次日6:00抵达另一个地震重灾区——德阳,成为第1支抵达灾区的外省市医疗分队。
3.4 地震伤员转运系统的建立 当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自愿者自发组成的运输队伍在地震伤员的转运中发挥了相当巨大的作用。我院也派出了第一支地震伤员专用运输车队前往彭州各医院接运伤员近百人。
由于我院对地震伤员救治行动迅速、有效,得到社会人员的良好评价,彭州、广汉和都江堰等地区的伤员被源源不断地转运到我院,形成了以我院为后方医院、向都-彭-广一带辐射的地震伤员救治,截止5月19日24:00,共接诊伤员2320例,收治伤员1760例,完成手术904台次(含急诊、清创手术),成为成都地区收治伤员最多的医院。
4 院内救治系统的建立与运转
如果迅速启动医院内急救体系是以快速抢救生命为目的的话,建立医院内部的伤员救治体系并使之正常有序地运转则是启动院内急救体系后医疗救助行为的延续。
4.1 建立帐篷病房和ICU,至13日晨(当夜),接收地震伤员154例,实施手术车及手术帐篷内手术45台,其中完成腹部外科手术9台,包括肝脾破裂、膀胱破裂、小肠破裂和腹膜外血肿,2例救治无效死亡。
4.2 设立临时病区和更改病房用途,如小儿科、眼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专门收治地震伤员。
4.3 全院开通绿色通道,结合专科收治伤员。所有伤员凭伤票进入病房,所有临床科室凭伤票无条件接收伤员,并进行必要的专科治疗。1例伤员行小肠破裂修补手术后伴双下肢骨折转送来我院,经过分检后收入我科。经过数小时观察发现病情恶化,再次急诊手术,发现小肠还有2处小穿孔,进行穿孔修补和腹腔冲洗引流后,病情被迅速扭转。
5 医疗救援应当包括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措施:(1)建立寻亲热线,并在医院门诊大厅的显示屏上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出伤员住院分布情况,方便亲人寻找伤员;(2)医院工作人员食堂为伤员提供免费便餐并送到伤员手中;(3)接受并组织自愿者为伤员送饭和提供陪护服务。
【】
1]王正国.地震灾害的医疗救助[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4):289-291.
[2]张连阳,姚元章.简明创伤救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