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治疗成人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24例
作者:赵辉,张卫国,张鹏,徐昕,黄晓华,王小武
【摘要】 关节镜下“8字”缝线成人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24例,Lysholm评分法评价效果。治疗优良率96%。本法治疗损伤小、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关键词】 骨折;交叉韧带;关节镜;缝线法
对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下止点撕脱骨折,以往多采用石膏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开展,已有在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1,2]、不可吸收丝线[3]等方法治疗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我们选用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固定治疗成人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24例,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4例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固定。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27~52岁,平均34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全部为急性外伤入院病例,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3例。
2 治疗
2.1 手术方法 以单纯下止点撕脱骨折为例说明,常规关节镜下明确骨折类型及清理骨折断端后,将1个头部呈45°折弯的硬膜外穿刺针套管,从膝关节外侧间隙插入,从交叉韧带的后侧绕到膝关节内侧间隙。用1根缝线作为导线,将其一端顺套管送入内侧关节间隙。将导线从前内侧入路拉出后,拔出硬膜外穿刺针套管。在导线一端接上不吸收缝线,将其从前交叉韧带后方拉入。用1根2.5mm导针,在骨块的前内侧部分从骨床穿透骨块钻1个骨洞(若骨块较大,可于骨块上钻孔穿线固定;若骨块较小,则在骨块两侧骨床钻孔固定)。顺骨洞将1个细钢丝绊送入关节腔。用该钢丝绊将不吸收缝线的后外侧端从该骨洞拉出。随后从前内侧入路进镜头,从前外侧入路进胫骨隧道定位器,如法在骨块的前外侧部分钻骨洞,将缝线的后内侧端经该骨洞拉出,使缝线在韧带前方骨块上有一个交叉。持续纵向牵拉缝线,伸屈膝关节,检查骨块有无分离以及前交叉韧带松紧度,在接近伸直位时,将缝线打结在2个骨洞口之间的骨桥上[4]。Lachman试验检查以确定固定的可靠性。
2.2 术后康复 根据术中的固定牢固程度及Ⅳ型骨折病例稳妥起见,石膏伸直位固定4周。一般病例均不需要石膏外固定,术后1个月内禁止下床走路, 伸直负重,可以在床上屈伸活动膝关节,练习直腿抬高,可以垂膝坐椅。术后2个月禁止上下楼梯,佩戴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3个月。术后4~6个月拍片复查,骨折愈合良好,可加强大腿肌力训练,但是禁止剧烈运动。术后6个月以后无限制。
3 结果 本组24例均获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手术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X片,骨折愈合良好,术前未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95~100分,平均97.25分。
讨 论
1 方法选择 一般根据Meyers和Mckeever分型制定,对Ⅰ型骨折一般主张采取保守措施;Ⅱ型和Ⅲ型骨折,传统方法也主张伸膝位固定。但是这种方法常不能满意复位,会导致骨折不愈等,最终造成膝关节不稳或者伸膝受限,所以临床上在闭合复位不满意的情况下必须行手术治疗。
2 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优势 关节切口创伤小,关节内视野清晰,操作简单,直视复位可靠,可镜下诊断和治疗合并损伤,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减少膝关节黏连。
3 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固定的优点 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进行骨折固定时,一般将缝线横跨骨块,将其拉向胫骨骨床,该方法对较大骨块较为可靠。当骨块较小时则有固定松脱的可能,当缝线靠后时可能出现骨块前缘翘起。采用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固定,能够有效防止骨块前缘翘起,对于较小骨块或者粉碎骨块,能够有效固定防止松脱。由于固定可靠,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更全面的恢复。本组术后康复训练较为积极,未出现骨折块移位,表明该固定方法比较可靠[5]。
【】
[1]王立德,齐志明,张羽飞,等.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1):11.
[2]夏春,董平,张祥生,等.关节镜下治疗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03-205.
[3]敖英芳,肖健,印钰,等.膝关节镜下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疗[J].运动医学杂志,2003,22(2):146-149.
[4]赵金忠,蒋垚,沈灏,等.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成人胫骨髁间隆突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17(3):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