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磨削法去除跟骨刺
作者:金成万,严威,尤涛,徐洪全
【关键词】 小切口磨削法 跟骨刺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繁多且较复杂。跟骨骨刺被认为是引起顽固性足跟痛的病因之一。自2002年5月~2007年7月,作者设计并应用小切口磨削法对17例(17足)跟骨结节部位有明确压痛又有明显骨刺并且局封效果好的顽固性足跟痛患者行骨刺去除术,临床疗效满意。
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均单足发病,男15例,女2例;年龄51岁~65岁。病程2.5~6年,平均3.6年。所有病例表现为跟下顽固性运动痛,无静息痛,无足内侧痛,温觉减退。体征主要为:跟骨结节前方有明确局限性压痛点,此外,跟后及跟侧方均无压痛部位。局部封闭后跟痛症状有明显缓解。但经过长期物理、推拿按摩、中药外敷及外洗等疗效不佳并反复发作。
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侧卧位,内踝向上,以跟骨骨刺顶点为中心,划一十字标线。以足底内侧缘上1.5 cm与十字线横向延长线交点处为切口中心点,做长1.5 cm切口。钝性及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创口,拔出套管,缝合切口。术后12 d拆除切口缝线,2周后练习行走。
操作要点:术前准确定位骨刺位置,划十字线标记,从骨刺尖向基底磨削有利于操作,切勿反向磨削,否则骨刺离断后远端活动不易操作。
3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5个月。依据陈聚伍等的评价标准:优:休息痛消失,行走无痛,恢复正常步行功能。良:休息痛偶尔发生,步行无痛或稍痛,接近正常功能。可:休息痛减轻,行走仍痛,比治疗前减轻。差:休息痛仍存在,行走痛同治疗前,甚或加重。疗效优:15例,良:2例。优良率达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1,男54岁。左足顽固性跟痛症,跟骨骨刺。2005年5月19日手术,手术方法采用小切口磨削法去除跟骨刺。
患者2,男,60岁。右足顽因性跟痛症,跟骨骨刺。2006年2月29日手术,手术方法采用小切口磨削法去除跟骨刺。
5 讨论
跟痛症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目前主要的学说有:跖腱膜炎学说、跟骨脂肪垫病变学说、跟骨滑囊炎学说、跟骨高压症学说、跟骨骨刺学说、神经卡压学说[1]。一般认为:跟痛为晨起负重时加剧,有明显的夜间痛或休息痛(静息痛),跟骨无固定压痛点,大部分有跟部扣击痛为跟骨内高压症的特点;跟内侧结节处扪及压痛,长距离行走加重是跖腱膜炎和跟骨刺的特征;内踝有压痛,伴足跟部内侧痛觉减退是神经卡压跟痛症的特点[2]。跟骨刺引起足跟痛的真正病因是增生的骨质对足跟软组织长期慢性的压迫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变化刺激足部感觉神经末稍,使人产生痛感。吕冠男等[3]认为骨刺引起的跟痛症的原因可能与跟刺的方向有关。
本组仅针对单纯由跟骨刺引起足跟痛患者设计本术式,因此,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尤为重要:(1)症状选择:必须是跟下局限性顽固性运动痛(长距离行走跟痛加重),无静息痛,无足内侧痛、温觉减退者;(2)体征检查:跟骨结节前方必须有与骨刺相关的局限性压痛点,除此压痛点外的其余位置无压痛;(3)局部封闭后跟痛症缓解对跟骨刺、跖筋膜炎诊断有鉴别意义;(4)X线检查可验证骨刺与疼痛位置的相关性。
小切口磨削法的优点:传统的跟骨刺去除方法为大切口分离暴露骨刺,整体切断跖筋膜,创面大、出血多、术后足弓稳定性降低。局麻下小切口施术,局部损伤和对病人全身影响均较小,病人易于接受;术中采用电动磨轮磨除骨刺,操作简便,同时更加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且易于使磨损平面变得平滑,较好的恢复足底原有解剖结构,跟骨刺去除后,跖筋膜紧张部分张力亦同时降低,起到了和朱之庆等[4]报道的“小切口跖筋膜松解术”相同的效果。该术式缺点:手术视野小,磨削时在盲视下操作,要求准确控制磨轮磨削范围,避免磨削不彻底和周围组织损伤,有时需在“C”型臂X线机下操作完成。
【】
[1] [2] 廖小波,辛宗山,邹召权,等.跟痛症病因病机的解剖研究进展[J].医药杂志,2007,9:133-134.
[3] 陈聚伍,鲍恒,孙保国.顽固性跟痛症手术方法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032-1033.
[4] 吕冠男,孟凡军,周恩亮.综合手术跟痛症[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3:227.
[5] 朱之庆,王尚全.小切口跖腱膜松解治疗跟痛症42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