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内药物治疗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文丽,杨文成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关节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外伤、软骨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和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本院采用三组关节腔内药物方法,并对各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药物  第1组玻璃酸钠注射液20 mg,第2组菱形阻滞用药(2%利多卡因3 ml,维生素B12500 μg,曲安奈德40 mg),因骨性关节炎重点磨损关节间隙附近关节囊、滑膜、副韧带,注药后可以使以上组织减轻或消除水肿,减轻粘连,缓解疼痛,第3组复方骨肽注射液10 ml。

    1.2  仔细询问病情并作必要的辅助检查,置患者平卧位,腿部伸直位,于髌骨上缘水平线及髌骨外缘垂直线夹角处进针,抽吸有关节液少许即准确进入关节腔。

    1.3  疗程  玻璃酸钠及菱形阻滞,每7 d注射1次,3~5次为一疗程,骨肽注射液1日1次,15 d为1疗程,如两疗程无效,则终止治疗。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为症状明显减轻,偶有膝痛,抽屉试验阴性,研磨试验阴性;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一般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男48例,女72例;年龄19~87岁,42岁以上居多,病程1~26年。均经临床、X线、CT扫描确诊。结核、肿瘤及严重心、肾、高血压均为禁忌证。

    2.2  随访及效果  第3组,随访最长3年,最短8周,平均10个月。第2组单纯菱形阻滞用药,随访最长3年零2个月,最短6周,平均8个月。单纯玻璃酸纳组第1组,最长2年零6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10个月。三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比较(表1)。表1  三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比较表组别例数(n)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第3组5021(42.0)17(34.0)10(20.0)2(2.4)96.0第2组4013(32.5)11(27.5)9(22.5)7(17.5)82.5第1组3012(40.0)7(23.3)5(16.7)6(20.0)80.03 

   3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男性,现年62岁,一般工人,因双膝关节疼痛被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服用抗风湿药半年,疗效欠佳仍双膝疼痛,跛行,伸屈功能部分障碍,2006年拍X线片,示双膝增生性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虫蛀样破坏,用综合疗法治疗5周,经2年随访,并于2008年6月拍片检查,关节软骨虫蛀样破坏明显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伸屈功能改善,可以自由行走。病例2:女性,现年58岁,农民,2005年8月被确诊右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片状破坏,口服骨刺片及风湿药物,半年疗效欠佳,2006年6月及2007年7月分别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纳各5次,1年后随访并拍片检查,关节软骨破坏缩小,变浅,可以自由行走,但内侧融韧带区仍有轻度疼痛。2008年7月15日,又行菱形阻滞注射2次后,疼痛消失。

    4  讨论

    软骨的退变在OA早期是引起膝关节痛的重要因素,合成性细胞因子与分解性细胞因子的量大致平衡,如不及时,更多的软骨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导致大量的分解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软骨细胞损伤加剧,并妨碍Ⅱ型胶原、基质糖蛋白的合成。同时病理性增多的分解性细胞因子还激活了MMP的产生,后者又降解了更多的胶原纤维与蛋白多糖,使软骨细胞生活环境继续恶化。到OA中、后期,分解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已明显多于合成因子,软骨细胞的修复能力已大大降低。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液起润滑作用,减少组织之间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菱形阻滞与骨肽注射液对骨性关节炎(OA)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消肿及减轻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等作用[1~3]。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首先加强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自由基代谢润滑关节腔,松解关节韧带,使关节间隙变大减少软骨面的磨损;二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周围的病灶区域的血管,因此可获得确切疗效[4、5]。

【】
  [1] 严相默,主编.临床疼痛学[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92-93.

[2] 王玉彬.骨关节炎患者软组织中TNF-α TGF-β IL-6 IL-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杂志,2007,47:12.

[3] 余斌,朱权,胡岩君,等.关节内注射医用臭氧对大鼠膝退行性关节炎的影响[J].矫形外科杂志,2008,16:852-855.

[4] 林国辉.玻璃酸钠和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28.

[5] 赵龙,王新东,倪新丽.关节镜清理加中药灌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51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