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通颗粒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翠兵 李勇军 王爱民 黄 勇 兰燕宇 何迅 王永林

【摘要】  目的: 研究天泉通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考察最佳提取工艺,以收油率作为提取工艺的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最佳包合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评价包合工艺的指标。结果: 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4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和β?环糊精包合比例为1 ml∶6 g,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2 h。结论: 所选提取工艺收油率高,包合工艺合理,节约成本。

【关键词】  天泉通颗粒 挥发油 环糊精类 工艺学 制药

天泉通颗粒来源于民间经验方,由赤芍、泽兰、三棱、乌药、荜澄茄、皂角刺及黄精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散瘀、消积止痛之功效。根据[1~3]报道,处方中泽兰、三棱、乌药、荜澄茄四种药材所含挥发油为主要有效成分,故提取工艺中该四味中药挥发油,为避免挥发油在制剂制备中损失而影响效果,采用β?环糊精进行包合[4,5],既可掩盖方中挥发油的不良气味,又能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增加稳定性和水溶性,提高临床疗效。

    1  仪器和材料

    CJJ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江苏南通县分析仪器厂),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UV-2401P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日本岛津),β-环糊精(江苏味精厂,纯度95%)、石油醚(30~60 ℃)、无水乙醇、醋酸乙酯均为分析纯。泽兰,三棱,乌药,荜澄茄等药材购于贵阳同济堂药店,经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临床药物研究所生药学教研室鉴定,符合2005年版《药典》一部标准的规定。

    2  方法和结果

    2.1  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2.1.1  提取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提取。按处方比例量称取泽兰、三棱、乌药及荜澄茄4种药材,混合,浸泡一定时间,加一定量的水回流提取至挥发油体积不再发生变化,收集挥发油,读取挥发油体积,与所加药材总量相比,得收油率。

    2.1.2  加水量考察  按处方比例量称取泽兰、三棱、乌药及荜澄茄4种药材,混合,分别加药材量的8,12,16,20倍水浸泡0.5 h,加热回流提取8 h,考察收油量。结果表明,加水量在12倍以上时,对收油量影响不大,故选择加12倍量水。

    2.1.3  浸泡时间考察  按处方比例量称取泽兰、三棱、乌药及荜澄茄4种药材,混合,加12倍量水,分别浸泡0 h,0.5 h,1 h,加热回流提取8 h,考察收油量。结果表明,浸泡时间为0.5 h时,收油量占1 h收油量的97.6%,为了节省时间,故选择浸泡时间为0.5 h。

    2.1.4  提取时间考察  按处方比例量称泽兰、三棱、乌药及荜澄茄4种药材3份,分别加12倍量水浸泡0.5 h,加热回流提取,记录不同提取时间的收油量及累积收油率,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挥发油在4 h达90%以上,考虑到节约能源及节省时间,提取挥发油的时间控制在4 h为宜。表1  挥发油提取时间考察通过以上单因素考察,确定泽兰、三棱、乌药及荜澄茄药材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4 h。

    2.2  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

    2.2.1  因素水平的选择  为确定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因素,各取三个水平,进行L9 (34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见表2。表2  挥发油β?CD包合因素水平

    2.2.2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精密取2 ml挥发油,加2 ml无水乙醇溶解,按表3因素水平用L9 (34)正交表安排试验。按照β?CD的溶解度称取一定量的β?CD制成饱和水溶液,用恒温磁力搅拌器以300 r/min搅拌至规定的温度,缓缓加挥发油乙醇溶液,继续搅拌至规定时间,置冰箱中冷藏12 h,滤过,分别用水、乙醚洗涤包合物,抽干后,40 ℃干燥5 h,称重,得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粉末。

    2.2.3  包合物中挥发油测定  将相当于2 ml挥发油的包合物置500 ml烧瓶中,加200 ml蒸馏水,连接挥发油提取器,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提取挥发油至油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放置室温,读取挥发油量。

    2.2.4  挥发油包合率及包合物收得率  包合率是衡量包合效果的重要指标,包合率越高,包合效果越好,可作为包合工艺筛选的主要指标,故权重系数为0.7;收得率为次要筛选指标,权重系数为0.3,进行综合评价。挥发油包合率、收得率公式:

    挥发油包合率(%)=

    包合物中测得挥发油量(ml)挥发油投料量(ml)×100%;

    包合物收得率(%)=

    包合物重量(g)β?CD投料量(g)+ 挥发油投料量(g)×100%。

    挥发油密度:d=0.864 2 g/ml(25 ℃)。

    2.2.5  正交试验及结果  采用正交试验L9 (34)表安排试验各因素水平,见表3,4。表3中极差R值大小显示,各因素作用主次为:挥发油/β?CD配比>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从表4可见,挥发油/β?CD配比对挥发油包合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P<0.05),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因素的影响无显著意义(P>0.05)。结合极差R值大小综合分析,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β?CD=1 ml∶6 g,于40 ℃,包合2 h,该工艺条件正好为正交表中的最好工艺。表3  挥发油β?CD包合正交试验表表4  挥发油β?CD包合方差分析注:F0.05(2,2)=19.00,F0.01(2,2)=99.00。

    2.3  包合物质量

    2.3.1  薄层层析法  分别取挥发油、β?CD包合物石油醚洗涤液、β?CD包合物及β?CD样品,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石油醚(60~90 ℃)∶醋酸乙酯(9∶0.6)展开,取出,晾干,喷2%香草醛硫酸溶液,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析色谱图,样品供试品中,在与挥发油供试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β?CD与β?CD包合物石油醚洗涤液样品色谱中无挥发油斑点,说明包合物形成,且绝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已得到包合。

    2.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别取挥发油、β?CD包合物石油醚洗涤液、β?CD包合物乙醇提取液、β?CD作为样品,分别进行紫外扫描,挥发油的紫外光谱图与β?CD包合物乙醇提取液形成的紫外光谱图相似,说明挥发油包合物已形成。

    3  讨论

    在含挥发油的中药制剂中,将挥发油喷洒到颗粒上长期放置后,挥发油不断挥发,含量降低。采用本实验的包合技术,使挥发油包裹到β?CD形成的空腔结构中,避免了挥发油在贮藏时挥发。

    本实验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天泉通颗粒中挥发油的β?CD包合工艺进行了考察,并分别按最佳工艺进行了三批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包合率平均值为69.6%,RSD=1.50%;收得率平均值为91.27%,RSD=1.8%,数据和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采用水溶液包合法制备天泉通颗粒β?CD包合物,其包合率和包合收率都较高,而且包和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便于大生产。

    在常温下,包合物很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释放也加快,所以,挥发油包合物在存放以及运输过程中或制剂后应避免高温。

【】
  [1]靳怡然,杜英峰,袁志芳,等.戒毒胶囊制备工艺中挥发油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08(11):1710-1712.

[2]任文,叶强,茯徐齐.肠康宁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2):448-449.

[3]马雅斌,叶菊兰,瞿科峰.妇科调经胶囊中香附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5):36-38.

[4]刘俊达,胡昌江,李兴华.理中汤配方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J].药业,2007(16):29-30.

[5]宋毅,潘晓鸥,唐尧,等.咽炎颗粒挥发油提取极其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6):517-518.

[6]郭晓雷,张箭.泡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