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综合实验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王荣 吴应宽 宋沈超 李军 张黎

【关键词】  学生 公共卫生 教学 策略 实验性

开放性综合实验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实验教学改革课题,这种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基础,重在能力培养[1],实验形式有教师选题或学生自选实验项目[2],国内一些高校已在多门学科进行了该项改革尝试[3~6],2007年12月对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共39人为实验研究对象。将39人先按性别分组,再根据随机的原则将男女学生分别分配到A、B两个实验组。A组为开放性综合实验组,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最佳实验方法、独立开展实验及分析结果4个过程。B组为验证性实验组,学生按照老师给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完成实验。

    1.2  评定标准

    [7,8]设计学生实验技能状况调查表和学生实验课后情况反馈信息调查表,在实验前后对A、B两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中设有主观题9个(对实验的内容、形式和能力培养的看法),客观题10个(实验相关基本知识),答对客观题1题记1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8份,回收有效答卷71份,有效应答率91.03%。将所有调查结果输入机,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及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实验前A组得分最高为8分,最低为3分;B组得分最高为8分,最低为3分。实验后A组得分最高为9分,最低为5分;B组得分最高为8分,最低为3分。两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验前后得分差异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显著性,见表1。学生对实验内容、形式和效果的反映见表2。表1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客观题得分实验组人数实验前得分实验后得分A组206.05±1.5016.75±1.207B组195.68±1.4476.25±1.000

    3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实验相关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实验前后均无一人全部答对,提示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实验基本知识技能培养。A、B两组学生在实验课后的相关基本知识得分均有提高,A组学生得分比B组高,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别不具显著性。

    实验后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开放性综合实验的形式、效果、意义均持积极态度,普遍认为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式、实验的意义及对提高能力的帮助程度方面都要优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开放性综合实验在锻炼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更具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发现,一些实验教学实施环节中存在问题并需要改进。(1)学生对开放性综合实验的兴趣有待提高,在本次调查中,有43.75%的学生认为此类实验的意义一般或可以不开设,提示开放性综合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还未被学生普遍接受,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表2  两组学生实验后对内容、形式、效果的反映

  不断提高学生对开放性综合实验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开放性综合实验属于开放式教学[9],学生的自主性增加,为保证实验顺利地开展,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又不能忽视操作安全性及实验成功率,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需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实验有序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能力,为以后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
  [1]周俊宜,骆晓枫,颜少平,等.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医学,2006(11):3-4.

[2]何利.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与技术,2005增刊:84-85.

[3]姜玉松,吕渊.土木工程开放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6-77.

[4]赵伟明,刘贺荣,李国莉,等.开放性实验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2-43.

[5]刘家秀.高职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开放性综合实验的设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736-737.

[6]韩峻,李玉卿,吴冠儒,等.医学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尝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6):47-48.

[7]郭锦明,何群,夏新华,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及调查分析[J].药学教育,2004(1):56-58.

[8]严优芍,郭丽冰,沈志滨.我院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41-42.

[9]张金萍,张雷家,刘庆红,等.开放实验室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的研究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4):43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