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甲氯芬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盐酸甲氯芬酯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盐酸甲氯芬酯(又名氯酯醒)是使用多年的中枢兴奋药,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外伤昏迷、新生儿缺氧及精神错乱等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盐酸甲氯芬酯是脑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机体代谢、保护细胞膜、增加记忆及提高智能等作用[1]。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本研究用盐酸甲氯芬酯对VD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它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探讨盐酸甲氯芬酯对VD的作用,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80~300 g(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盐酸甲氯芬酯胶囊,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产品(060106)。BDNF试剂盒由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 动物模型制备及治疗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用药组。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模型组和用药组烧灼双侧翼小孔内的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24 h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 min,共夹闭3次,每次间隔1 h。假手术组处理步骤同上,但不烧灼椎动脉和不夹闭颈总动脉。动物清醒后,开始灌胃给药。用药组用盐酸甲氯芬酯100 mg/(kg·d)溶于2 ml水中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水灌胃,连续4周。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大鼠麻醉,经左心室插管,生理盐水冲洗、10%中性甲醛灌注固定,取大脑放入10%中性甲醛液中浸泡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后行冠状位切片,片厚4~5 μm。染色步骤: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H2O2处理,热抗原修复,滴加5%BSA封闭液,滴加Ⅰ抗,湿盒内4 ℃孵育过夜,充分漂洗,加入相应生物素化Ⅱ抗,37 ℃孵育,漂洗后滴加试剂SABC,37 ℃孵育,PBS洗涤,DAB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1.4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用显微镜(德国Leica公司)和Mias 2000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图像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在海马齿状回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相邻视野,求出阳性细胞的平均值。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x±s)表示。
2 结果
BDNF阳性细胞表现为神经元的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假手术组海马齿状回有少量BDNF阳性细胞(16.86±9.23)个/HP,模型组海马齿状回BDNF阳性细胞数量增加(28.85±5.07)个/HP,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用药组BDNF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增多(40.08±5.75)个/HP,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
3 讨论
哺乳动物的海马是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部位,也是缺血损伤敏感脑区,脑缺血很容易造成海马损伤。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和长期慢性低灌流是VD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近似人类发病特点的VD模型大鼠[2]。BDNF是神经营养素家族成员之一,它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和维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起关键作用,而且还具有抗伤害性刺激,促进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等作用[3],实验观察到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BDNF表达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说明脑缺血后齿状回通过调节内源性的BDNF表达,从而提高神经元抵抗缺血的能力。研究认为,盐酸甲氯芬酯能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缺氧作用[1]。经盐酸甲氯芬酯后的VD大鼠BDNF的表达进一步增强,BDNF能加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4],这可能是盐酸甲氯芬酯抗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
[1]周瑾,唐希灿.氯酯醒的药理作用及治疗阿尔采默病的潜在前景[J].上海医药,2001(8)345-346.
[2]姚国恩,王景周,陈曼娥.双侧颈、椎动脉阻断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的评价[J].重庆医学,2003(3):336-337.
[3]孙鹏飞,杜富会,周怀琪等.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脑缺血损伤[J].临床康复,2003(22):3112-3114.
[4]Endres M, Fan G, Hirt L, et al.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mice after selectively modifying BDNF or NT gene expression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1):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