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作者:江时忠 曾小伟 郑勇明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胃癌。传统的直肠指检、结肠镜和钡剂双对比灌肠造影是主要检查手段,但仅局限于对直肠黏膜的观察,不能观察描述肠壁和肠腔外
的情况。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受到重视,准确性逐渐提高。作者收集2000年8月至2007年9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直肠癌1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直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6例中男105例,女51例;年龄26~83岁;中位62岁。主要临床症状便血121例、大便习惯改变114例、肛门下坠感56例,同时伴腹痛、排便不净、体重减轻等症状。病程18d~2年。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 SCT和西门子plus 4 SCT扫描仪。检查当日禁食,并清洁灌肠,检查前2h饮用2%泛影葡胺稀释液500~1000ml,以充盈肠道。扫描前行2%泛影葡胺稀释液300~400ml灌肠,使直肠充盈,扫描前10min肌注654-2针20mg。扫描时采用仰卧位,扫描条件为120kV,200~220mA,矩阵512×512,slise为5~10mm,pich 1.0。增强扫描,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100ml,速率2.5~3ml/s,延迟时间90s。扫描范围自两侧髂嵴连线以下至盆腔肛缘水平。72例做上腹部CT检查。在观察直肠周边脂肪时采用脂肪窗,窗位-30,窗宽300。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腺癌,其中管状腺癌98例,乳头状腺癌34例,黏液腺癌18例,印戒细胞癌6例。依据Dukes改良分期法[1]:本组Ⅱ期(侵及固有肌层)56例,Ⅲ期(穿透肠
壁侵及周围)96例,Ⅳ期(远处转移)4例。区域淋巴结转移26例。
2.2 CT表现
(1)肠管改变:表现为局部管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肠腔狭窄,52例并可见软组织肿块,呈偏心性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癌肿浸润肠管长度约2.5~15.0cm。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增厚的肠壁及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幅度约15~60Hu,较大肿块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2)直肠周边脂肪间隙模糊:表现为直肠周边脂肪密度增高,呈斑片状及条状,本组76例显示此征象。(3)周围器官受累:子宫颈受累1例,直肠子宫之间脂肪间隙消失,界限不清;骶骨破坏2例,直肠后缘与骶骨之间见软组织肿块,轮廓不规则,与骶骨紧贴,局部骶骨破坏。(4)区域淋巴结肿大:26例,其中盆壁22例(9例为多发淋巴结肿大),肠系膜8例,腹股沟1例。最大者约3.5cm,增强扫描轻至中等强化。(5)远处转移:肝转移4例,肝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最大者约3.2c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延时期周边轻度强化,中心区无强化。
3 讨论
直肠癌发生于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占消化道癌的第2位[2]。正常人直肠壁厚度为1~4mm,平均3mm,不超过5mm[3]。直肠癌最常见的CT征象为局部管壁增厚,呈不规则形、环形或半环形,肠腔部分或环形狭窄,管壁僵硬,其次可见软组织肿块,呈偏心性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形,向腔内或腔内外突出。本组156例均显示有管壁增厚,52例见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增厚的肠壁及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较大肿块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当肿瘤逐渐浸润超过浆膜层,表现为浆膜面毛糙、直肠周边脂肪密度增高、模糊,呈斑片状及条状。本组76例可见此征象。累及子宫颈1例,骶骨破坏2例,表现为与邻近脏器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或侵犯,骶骨破坏的病例可见软组织肿块。通过增强扫描可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及其与血管之间的关系。肝脏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脏器,本组4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边界不清的小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延时期周边轻度强化,颇具特征性。
以Dukes改良分期法为基础,CT表现分期[1]Ⅰ期:腔内肿块,无肠壁增厚。Ⅱ期:肠壁增厚>0.6cm,局部无侵犯。Ⅲa期:肠壁增厚伴局部侵犯,但未扩展到盆壁或腹壁
。Ⅲb期:肠壁增厚伴,扩展到盆壁或腹壁,无远处转移。期:远处转移,不论局部侵犯范围如何。本组156例中76例直肠周边浸润及3例侵犯周边脏器,CT分期均属Ⅲ期,与病
理结果为Ⅲ期的96例对照,符合率82.3%。CT诊断Ⅱ期病例73例,与病理结果56例对照,符合率76.7%。Ⅳ期4例CT分期与病理分期吻合。由于CT不能精确分辨直肠黏膜各层,对于早期直肠癌的CT诊断分期缺乏特异性[4]。由于本组病例临床均有症状及直肠指检可触及异常改变,主要是了解病变周边浸润情况而行CT扫描,无1例是早期直肠癌。本组17例在CT分期和病理分期中,Ⅱ期和Ⅲ期出现差异,主要是癌肿周边浸润已经超过浆膜层,而在CT上未能显示所造成。
多层螺旋CT检查弥补了直肠指检、结肠镜和钡剂双对比灌肠造影的局限性,不仅能显示直肠癌腔内情况,同时可明确癌肿对直肠壁内、腔外、周围脏器的侵犯、骶骨骨质是否破坏、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利于直肠癌的术前分期,为临床确定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
1 陈星荣,沈天真,主编.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700.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5.
3 管生,高剑波,李荫太,等.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62.
4 杨岳松,缪竞陶,陈九如.直肠癌影像学.医学机成像杂志,2001,7(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