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糖尿病 肾病 医学 传统 针刺 中草药
糖尿病肾病(diebetic h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2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病人均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Mogensen的DN分期法确诊为DN[1,2],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是27~62岁,平均44岁;糖尿病病史2~12年,平均7年;糖尿病肾病程4个月~7年,平均3.67年;合并视网膜病变者14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5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根据血糖水平,予达美康口服,控制空腹血糖≤8.7 mmol/L,餐后2h血糖≤11.1 mmol/L;合并高血压者予依那普利口服控制舒张压在11.3~12.6 kPa;合并冠心病者予丹参滴丸口服。治疗前后作血糖、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检查。
2.1 针灸治疗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均取双侧。取肾俞、肝俞、脾俞用补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平补平泻。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15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连治3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处方:熟地黄20 g,淮山药20 g,山萸肉10 g,茯苓15 g,泽泻15 g,丹皮10 g,黄芪30 g,丹参20 g,西洋参5 g,知母10 g。水煎,1剂/d,3次/d,连服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4h尿蛋白定量≤0.5 g或下降2/3以上,血清肌酐降至正常范围或较前下降1/4以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范围或较前下降1/2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24h尿蛋白定量较前下降1/3以上,血清肌酐下降但未达显效标准,空腹血糖较前下降1/3以上为有效;症状、体征无好转,各项指标未达上述指标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28例患者经治疗,显效8例,占28.57%;有效16例,站57.14%;无效4例,占14.29%。有效率85.71%。
3.3 典型病例患者男,60岁。患糖尿病10年。双下肢浮肿,无力2月,同时感头昏纳差,睡眠差,盗汗,夜尿多,每晚3~5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无力。血压24.0/14.0 kPa。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2.7 mmol/L,餐后2h血糖18.3 mmol/L,尿蛋白1.87 g/24 h,血清肌酐163.02 μmol/L,尿素氮8.24 mmol/L。予依那普利20 mg tid,达美康160 mg Bid,丹参滴丸10粒tid,同时按前法予针灸、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头昏消失,双下肢水肿消失,夜尿每晚1~2次,饮食睡眠好转,无盗汗,血压22.0/12.5 kPa,空腹血糖7.86 mmol/L,餐后2 h血糖12.07 mmol/L,尿蛋白0.61 g/24 h,血清肌酐97.60 μmol/L,尿素氮 6.62 mmol/L。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
4 讨论
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的特异性肾损害。糖尿病患者取肾活检,90%有肾损害,其中死于肾功能衰竭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死亡率6%[3],我国DN的发病率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0.3%~23.4%[4],因此探索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从临床观察,本病的病机大多为肝肾气阴两虚,以阴虚为主,同时兼有血淤,多涉及肝、脾、肾三脏,因此治疗宜培补肝肾、养阴清热、益气活血。故而选用肾俞、肝俞、脾俞针刺施以补法,培补肝、脾、肾,同时脾俞配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益气,肾俞配肾经原穴太溪补肾利气化水,肝俞配肝经输穴太冲疏肝清热;再用补肾良方六味地黄丸加黄芪、丹参、西洋参、知母;黄芪、西洋参补气,丹参活血,知母清虚热,针药合用,共达培补肝肾、养阴清热、益气活血之效。药研究证实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黄芪、茯苓、泽泻均有降血糖作用,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并有降脂、消除蛋白尿、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5]。医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除能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肝损伤和抗衰老外对降血脂、降血糖方面亦有效[6]。
【】
[1]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2]Mogensen CE.The stahes in diabeteis renal diasease with enphasis on the stage of incipient diabeic nephropathy[J].Diabetes,1983,32(suppl 2):64.
[3]张曼琪.加味核桃承气汤对糖尿病鼠肾病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990,10(5):25.
[4]高彦彬.中医药辨证治疗肾病100例临床分析[J].中医杂志,1991;(7),31.
[5]张淑贞.降血糖中药及方剂药理研究概况[J].中医药研究,1996,(2)63.
[6]赵树贞.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一瞥[J].河北中医,1994,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