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酊治疗丘疹鳞屑型足癣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比较姜黄酊与派瑞松霜对丘疹鳞屑型足癣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46例随机分组,组清洁局部后将姜黄酊纱敷于患处,10-20min/次,2次/d。对照组予派瑞松按说明书外用。3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5%,真菌清除率为96.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真菌清除率为93.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姜黄酊治疗丘疹鳞屑型足癣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丘疹鳞屑型足癣;姜黄酊;派瑞松;临床观察
笔者于2005年4月-2006年4月进行了姜黄酊治疗丘疹鳞屑型足癣[1]的疗效观察,并与派瑞松霜进行对照,现将资料完整的14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符合[2]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具有典型的丘疹鳞屑型足癣症状体征;②真菌直接镜检阳性;③年龄18-60岁;④自愿接受本观察治疗。排除标准:①局部有明显红肿化脓、皮损内容镜检有明显化脓性细菌感染,或并发其他明显的可能影响疗效评价的皮肤疾病者;②有本观察用药或对本观察用药斑贴试验过敏者(斑试方法及结果判定标准参照有关文献[3]);③入选前2周内接受局部抗真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止痒药物治疗,或入选前4周内接受系统抗真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止痒药物治疗以及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2 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146例均来自我院门诊。采用简单随机(1:1)单盲对照试验,将入选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可比性好。
1.3 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选择损害较重的部位为靶部位,对患者症状体征相关指标用0-3级评分法评分[4]。分别于初诊当日及用药第7、14、21d和停药21d时分别对靶部位进行临床观察、病情记录及积分评估,同时按五级标准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将有关和可能有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在第21d分别由观察者对患者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对痊愈者随访半年。皮损评分标准参照文献[5]。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姜黄酊(由本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制备方法参照文献[6]),清洁局部后将药液浸透之纱布敷于患处(超过病灶边缘1cm,趾间可用药液浸透之棉球夹于趾间),10~20min/次,2次/d。
2.2 对照组 派瑞松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g/支,按说明书外用)。均3周为1疗程。用药期间不配合使用其他相关治疗措施。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1)真菌学疗效标准:根据真菌镜检采用清除、未清除二级标准评价。清除:真菌镜检阴性;未清除:真菌镜检阳性。(2)临床疗效标准:痊愈:停药后3周无复发,即无足癣的症状和体征,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显效:治疗后无足癣的症状和体征,真菌直接镜检阴性,停药后3周内复发,或皮疹明显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真菌直接镜检阴性;好转:皮疹与自觉症状减轻,疗效指数为30%-70%,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无效:皮疹与自觉症状减轻不明显,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真菌直接镜检阳性[7]。(3)耐受性评定标准:良好:用药后舒适,无异常感觉;一般:用药后有某种不适(不良气味、污染头发或衣服等);不好:用药后不适。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略)
注:两组均脱落3例,经Ridit分析,U=2.972,P<0.01;两组有效率比较χ2=8.047,P<0.01
3.2.2 两组真菌学疗效比较 真菌清除率治疗组96.70%,对照组93.30%,两组比较χ2=0.702,P=0.381。
3.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略)
注: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各项比较,治疗组t=2.5956-6.3200,P<0.05;对照组除鳞屑项,其余各项t=2.0297-2.7842,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红斑、水疱、丘疹、鳞屑、糜烂渗液5项t=2.036-3.804,P<0.05
3.2.4 两组各时点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各时点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略)
两组停药后病情积分继续减少,提示有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潜力;停药3周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t=4.4319,P<0.01。
3.2.5 两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比较 耐受性不好者,治疗组表现为局部皮肤紧绷感或灼热,对照组则为局部瘙痒灼热甚或灼痛感,涂药后脚底打滑、行走不便。两组耐受性比较U=2.136,P=0.033。治疗组2例不良反应均为局部皮肤轻度脱屑;对照组5例不良反应中,1例红斑,2例水疱,2例糜烂。均不需施加特别处理,无病例退出治疗。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χ2=3.624,P=0.057。
两组复发率比较:随访半年,治疗组痊愈者复发率6.25%(3/48),对照组为29.03%(9/31),两组复发率比较,χ2=3.924,P=0.038。
4 讨论
足癣属中医学癣症范畴,病因为感湿浊秽毒之邪或湿热下注,日久生虫所致[8],易伴发下肢丹毒及红丝疔,各年龄组均可发病[9]。
派瑞松霜的主要成分硝酸益康唑属于咪唑类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对G+细菌也有效;曲安奈德是一种中效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提高其抗炎、止痒、抗过敏、抗渗出等作用[10]。
实验证明,姜黄挥发油具有强抗真菌作用(MIC10-0.3μl/ml),姜黄素异构体具有强抗真菌作用(MIC10-μl/ml)[11];姜黄水浸剂(1:3)在试管内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姜黄挥发油对常见皮肤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皮癣菌最为敏感,对引起人类皮肤癣菌病常见的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毛癣菌极敏感(MIC0.078%)[12]。将姜黄有效成分制成溶液,对各型足癣有效[13]。本观察中组在多数项目上优于对照组,可能与其剂型比乳膏(霜剂)更适用于丘疹鳞屑型足癣有关。
【】
[1]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1-703.
[2]陈达灿,醎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科中医临床诊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6.
[3]叶世泰.变态反应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8-109.
[4]王克玉,李春阳,梁临平,等.特比萘芬散与咪康唑散随机对照治疗手足癣体股癣临床研究[J].临床药杂志,2000,16(4):265-268.
[5]谢 明,林 铎,张 宏,等.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及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1):69.
[6]杜青云.复方姜黄酊的制备及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5):402.
[7]曹雪辉,黄咏菁,尹玉贞,等.八宝巾湿巾治疗足癣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71.
[8]仇朝晖.足癣浸泡方治疗足癣152例[J].中医杂志,2000,41(2):119-121.
[9]滕红丽.脚湿气(足癣)中医药治疗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105-107.
[10]黄 娟.派瑞松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7):76.
[11]张洪英.中药姜黄的研究进展[J].菏泽医专学报,2001,13(4):84-87.
[12]杜青云,胡永狮.姜黄挥发油洗剂对有兔石膏样毛藓菌感染模型的作用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1):90-91.
[13]曹 煜,茅 颖,向俊才.中药姜黄有效成份抗真菌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6):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