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给予西药抗过敏及对症治疗,治疗组7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血祛风中药口服兼外用。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程短,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我科在1999年8月~2006年8月间采用中药口服兼湿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8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48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1] 诊断标准;年龄17~45岁,外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1个月~10年。有长期外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病史,具有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反跳现象或依赖性,自觉瘙痒或灼热,为弥漫性潮红,红丘疹、干燥性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等多形样皮损。随机抽取70例对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口服兼湿敷。紫草15g,金银花15g,茯苓10g,防风15g,生地15g,牡丹皮10g,黄芩10g,野菊花10g,甘草10g。取上述中药水煎2次,分早晚各1次口服,以上述药渣加水1000ml,煮沸后文火煎30min,滤出药渣冷却后湿敷面部,每日2次,每次20min,同时给予西替利嗪片10mg,每日1次口服,氧化锌软膏外用;对照组:西替利嗪片10mg,日1次口服,3%硼酸水湿敷面部20min,每日3次,氧化锌软膏外用。所有病例均治疗期间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除治疗药物外,不使用其它药物及化妆品,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超过3个疗程病情无改善,停止治疗。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 观察指标包括瘙痒、灼热、红丘疹、干燥脱屑,按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皮损严重程度总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指数≥90%为基本治愈,60%~90%为显效,20%~59%为进步,<20%为无效。有效率以基本治愈加显效计算。
3.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 2 =13.97,P<0.001),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χ 2 =4.86,P<0.005)。
3.3 副作用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嗜睡,治疗组有3例腹部不适、腹泻,2例湿敷开始3次时有轻微烧灼感,均能耐受;对照组3例湿敷时灼痛,放弃治疗。
4 讨论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不恰当地外用含氟的强效激素制剂而造成的皮肤病,面部只能外用不含氟的中低效皮质激素制剂,长期外用应注意其副作用[3] 。目前,中低效不含氟的激素外用制剂有糠酸莫米松霜(艾洛松)、丁氢化可的松霜(尤卓尔、来可得)等可供临床选用。
祖国医学认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面部常见皮肤病,多因患者平素体质阳气亢盛,或喜食肥甘辛辣,烟酒过度等。使湿热毒邪蕴积于内,上蒸头面而发病。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是在原病变的基础上,又加以外用药物的不良作用和刺激,使原皮损产生变症,出现皮疹和自我感觉的异常。其临床表现多为面部潮红、烘热,以午后为剧,可有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小脓疱,甚至有局部表皮萎缩、多毛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分析,主要为禀赋不足,毒邪内侵所致。因人体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用药不慎,日久致使药毒蓄积,湿热之邪内蕴,治疗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血祛风。治疗组中紫草、防风凉血祛风、茯苓健脾利湿;生地、牡丹皮、黄芩、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观察中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血祛风的中药口服兼外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且无毒副作用,本病应坚持治疗,一般需坚持用药2个月左右,有望治愈。
【】
[1]陈晓红,张信江,曹碧兰,等.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268例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1999,21(3):10-11.
[2]张翔风.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220例分析[J].药物与临床,2004,4(11):886-887.
[3]张 磊,王 微.金黄散霜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50例[J].河北中医,2000,22(1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