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对145例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经验。结果:术后通过加强切口观察、精心护理,功能锻炼以及必要的出院指导,已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椎间盘镜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病程短,安全可靠的方法。同开放式手术比较,具有切口小(约2 cm~3 cm),最大限度保持了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使椎板切除膜由一段变成一点,减少粘连,且术野清晰,可放大16倍,能清楚辨认神经根和小静脉,避免了神经损伤和减少了出血。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以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2004年5月-2006年7月使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4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145例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86例,女性59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病程1周~12年,本组病例均有腰腿痛,下肢放射痛。本组病例检查主要阳性体征为L3~L4共26例,L4~L5共71例,L5~S1共4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脊椎旁压痛,叩击痛,背伸肌力减弱,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异常,注意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结果一致,所有病例术前均拍腰椎正侧位片,CT扫描,部分病人行MRI检查。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椎间盘镜手术的先进性,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不影响劳动等优点,减少病人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体位训练 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向病人解释此项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防止术后尿潴留或便秘、训练正确翻身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嘱病人术前晚禁食禁水8小时。
2.2 术后护理
2.2.1 搬运 病人由手术室回病房,应用3人搬运法将病人移至病床上。搬运人员分别位于病床与病人的外侧,托起肩背部、腰臀部及下肢,保持身体轴线平直,同时用力将病人轻放在床上。
2.2.2 术后卧位 术后24小时平卧,不翻身,以压迫伤口,利于止血。如病人出现头痛,取头低脚高位。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2.2.3 翻身 术后24小时后可给予病人翻身,翻身过程中及翻身后要保持整个脊柱在一水平线,避免扭转,侧卧位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用稍硬的枕头置于脊柱后。
2.2.4 切口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湿,渗出液的量、颜色、性质。渗湿后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感染。
2.2.5 控制感染及神经根水肿 术后3天20%甘露醇250 ml加入地塞米松5 mg静滴,每日2次。术后5天静滴抗菌素、止血药、能量药物输入。
2.2.6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视病人腰腿痛恢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及戴腰围离床活动。
术后24小时病人无腰腿痛症状,指导患者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1)第1~3天:术后早期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一天,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初次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日2次,每次30分[1]。 (2)4~7天增加屈膝、屈髋的被动活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循序渐进地进行。 (3)第7天,开始腰背部的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熟练掌握后,再改为三点式,1~2周后改为飞燕式。
2.3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术后的饮食方法,如多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和骨质融合, 防止便秘。
2.4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如须远途乘车返回时,最好取侧卧位,若条件限制只能坐位返回时,必须戴腰围保护。床垫最好选择卧硬板软垫床,起床前先戴上腰围,躺下后再脱腰围。恢复期禁止负重及弯腰,定期回院复诊。
3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按NaKa分级,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级。其中优116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18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麻感觉,恢复原工作,自我感觉满意。可7例: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痛。减轻工作及活动后症状减轻,自我感觉不甚满意,可以接受。差2例: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需再次手术。2例差为手术开展早期,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病例,经清创引流术后抗炎,痊愈。本组病例中优116例占80%,良18例占12.41%,可7例占4.83%。差2例占1.38%,总满意率达97.24%。
【】
[1] 张朝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