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89例的诊治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瑞台 王晨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手法

  急性腰扭伤临床上比较常见,正确诊断及治疗对加速消除病人的痛苦,防止形成慢性腰痛十分重要,自1995年以来,我们共收治89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通过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满意,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9例,其中男53例,女36例,年龄16~78岁,<30岁11例,31~50岁47例,51~78岁31例,有反复腰扭伤史的7例,首次扭伤40例,无明显诱因的42例,腰扭伤发生时间<1 d 14例,2 d 9例,3 d 35例,5 d 10例,6~10 d 21例。

  1?2  病列纳入标准 

  患者近10 d内有明显诱因所致的急性腰扭伤或虽无明显诱因而突感急性腰痛、功能障碍。本组患者腰痛程度评定Ⅰ级(无疼痛、功能正常),Ⅱ级25例(轻度疼痛,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轻度受限、无需口服止痛药)Ⅲ级60例(中度疼痛,功能及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并且仅可卧床需口服止痛药方可入睡),Ⅳ级4例(重度疼痛,任何姿势均疼痛难忍,常规剂量止痛药难以奏效)。

  1?3  临床诊断 

  本组中均经影像检查,其中CT 12例,X线片68例,骨盆正位片18例,MR I3例。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治疗观察分别诊断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23例,腰后小关节功能紊乱17例,臀上皮神经损伤15例,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症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神经后支卡压症7例,棘上韧带损伤2例,梨状肌损伤1例。

  1?4  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急性腰扭伤症状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的不同,分别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后小关节功能紊乱重者及反复发作者均采用手法复位和骶管药物注射[1],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用手法和局部药物注射[2],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症用手法复位和关节腔药物注射,[3],对于腰神经后支卡压症用手法和骨纤维管药物注射[4]。治疗1次间隔时间1~5 d不等。

  1?5  结果 

  本组89例,治疗次数2~10次,平均(3?04±2?16)次,<次37例,3次33例,>4次19例.治疗后腰痛程度评定为Ⅰ级的有81例(91?0%),Ⅱ级8例,总有效率100%。

  2  讨论

  根据本组病例的诊治结果,临床上的急性腰扭伤一般可分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25?8%),腰后小关节功能紊乱(19?1%),臀上皮神经损伤(16?9%),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症(15?7%),腰椎间盘突出症(11?2%),腰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7?9%)。临床上要注意这几种急性腰扭伤的鉴别,只有明确诊断方可采用正确的方法。我们认为对于急性腰扭伤在检查中仔细查找敏感的压痛点十分重要,必要时病人俯卧位小腹垫高枕可明显提高触诊的准确性。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症多见女性,本组14例,女性占85?7%。在腰后小关节功能紊乱病例中第1腰椎处多见(70?6%),这与第1腰椎小关节肥大内聚有关[5]。手法治疗具有明显的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迅速使后小关节复位,对于急性腰扭伤可取得立杆见影的疗效,对防治慢性下腰痛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尚没有更完善的方法可替代,因此认为手法应作为急性腰扭伤的首选治疗方法,既是老年人患急性腰扭伤后,只要正确掌握用力度也是安全的,本组>60岁的18例,最大78岁均用手法治疗而愈.本组病例用手法治疗率100%,1次复位有效率77%,疗效肯定,但是腰扭伤损伤部位不同所采用的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腰后小关节功能紊乱侧卧位定点旋扳复位法优于侧卧位压臀扳肩法。仰卧屈膝屈髋法,背背牵抖法对放松腰肌,关节复位优于坐姿旋转复位法。对腰神经后支卡压坐姿旋转复位法优于侧卧位压臀扳肩法。仰卧位牵拉脚蹬法复位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疗效较好。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为主配合骶管药物注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法治疗。手法治疗要由浅入深,由轻到重,防盲目粗暴,再配合承山,委中穴位的针刺、拨罐又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并缩短疗程。

【】
    [1] 孙瑞台,周丽宁.骶管与骶管套管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1):32.
  
  [2] 孙瑞台.ATP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颈腰痛杂志,1999,20(1):41.

  [3] 孙瑞台,郭胜旋.局部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错位68例[J].康复,2001,5(6):80.

  [4] 孙瑞台,丛智敏.针孔刀骨纤维管药物注射治疗慢性下腰痛65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3):108.

  [5] 李义凯.腰椎小关节肥大内聚的解剖学观察[J].颈腰痛杂志,1998,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