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 ABO 系血型免疫抗体阳性率及其特点
作者:花美仙 钱宝华 罗庆锋 屠小华 郭峰
【摘要】 目的:探讨孕妇 ABO 系与其产生免疫抗体阳性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监控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ABO 系血型鉴定后,孕妇与丈夫血型不相容者,滴定孕妇血清免疫抗体效价,观察其阳性发生率。结果:孕妇 ABO 系免疫抗体阳性发生频率高低依次为“O”、“A”、“B”。结论:免疫抗体阳性主要为“O”型孕妇,其次为“A”、“B”型。
【关键词】 免疫抗体;HDN;ABO 系血型
母婴 ABO 系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临床时有发生。妊娠早期检测孕妇血清中的免疫抗体,滴定其效价很有必要,效价大于 64,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率高,此时需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避免此种疾病的发生。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孕妇出现免疫抗体阳性有一定的,按发生频率高低依次为“O”、“A”、“B”,这对预测和监控孕妇新生儿溶血病,有一定的价值,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本院产前检查 454 例孕妇及其丈夫的标本。
1.2 仪器 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
1.3 试剂 2-ME,抗人球蛋白血清。
1.4 方法 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孕妇及其丈夫 ABO 血型鉴定:经鉴定血型不合者,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清免疫性抗体效价。
抗体效价测定:孕妇血清 2 滴与 10 倍稀释的 2-ME 2 滴,置于试管内,盖上试管口,37℃ 温浴 30 min,取出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此血清,最好加上与丈夫相应血型的红细胞,水浴 45 min,取出,用生理盐水洗涤 3 次,弃上清,加 1 滴抗人球蛋白血清,离心,最后测出血清抗体效价,效价大于 64 为阳性。
2 结 果
2.1 孕妇 ABO 系血型与丈夫血型不相容的结果比较 454 对孕夫妇中,有 155 对不相容夫妇,不相容孕妇血型与不相容总例数的比值 A、B、O 分别为32.67%、38.35%、40.74%,其中 O 型最高,其次为 B 型、A 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1。
2.2 孕妇 ABO 系血型免疫抗体阳性率比较 A、B、O 血型孕妇免疫抗体阳性发生率分别为 26.5%、7.8%、45.5%,其中 O 型最高,其次为 A 型、B 型,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详见表 1。
3 讨 论
正常人 O 型血清中多为 IgG 抗 A 和抗 B,而 A 型或 B 型的血清中大多为 IgM 抗体[1]。而本试验主要是检测孕妇血清中免疫性的 IgG 抗 A 和抗 B。O 型血型孕妇免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血型孕妇,与有关报道相符[2],主要是因为其血清中原来就有 IgG 抗 A 和抗 B,再经胎儿从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母亲所缺乏的 A 或 B 抗原刺激产生的 IgG 抗 A 和抗B 累加的结果;另外 O 型血型个体血清中,除含有可分离的抗 A(B)外,还含有“抗 A+B”抗体,有人称“抗 C”抗体[1]。
而 A 型血型孕妇血清抗体效价高于 B 型血型孕妇,也就是抗 B 多于抗 A。这与我国北方报道的ABO HDN 抗 B 多于抗 A,两者比值为 1.39:1 相符,却与我国南方上海报道的 ABO HDN 新生儿体内抗 A、抗 B 比值为 1.27:1 有差异[3]。抗 A(B)HDN 何者居多由该区域群体血型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所决定[4];再者可能是与检测的对象不同有关,其检测的是新生儿体内的抗 A、抗 B 比值,这当中还取决于新生儿 A(B)抗原的强度,胎盘的屏障作用及其血浆中 A、B 物质能否与胎儿红细胞竞争抗体有关[5];也有作者认为与红细胞上结合的 IgG 亚型有关,只有红细胞上结合的是 IgG 1 和 IgG 3 时才发生 HDN,而结合的 IgG 2 和 IgG 4 时,一般不会发生[6]。
因此,对于 HDN 的预防和监控,最简便可行的方式主要是早期检测孕妇血清中的 IgG 抗 A 和抗 B 效价。从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免疫抗体阳性发生的频率高低依次为 O 型孕妇,其次是 A 型,最后为 B 型孕妇。
【】
〔1〕魏家余. O型孕妇抗体IgG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探讨〔J〕.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8, 11(4):170
〔2〕雷鸣, 吴梓梁. 新生儿ABO溶血病血型抗体与临床的关系〔J〕. 广东医学, 1995, 16(8):506
〔3〕阎淑清, 李凤芹. 1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5, 29(6):533
〔4〕季钢, 程功. 合肥地区汉族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及其特点〔J〕. 新生儿科杂志, 1997, 12(4):151
〔5〕华玲琳, 岳树森. 输血专业知识问答〔M〕. 沈阳:辽宁技术出版社, 1996. 212
〔6〕林甲进, 朱碎永. 黄疸患儿ABO、Rh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的调查与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03, 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