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的护理
【关键词】 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护理
呼吸衰竭以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气管插管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及呼吸停止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增加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耗氧为目的[1]。其比气管切开创伤小,由于不能说话造成沟通障碍,导致不能有效的咳嗽和咳痰,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需加强全面的护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经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未发生肺部感染、管道阻塞等并发症,气管套管留置7~14天均顺利拔除出院。
2 护理
2.1 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2.1.1 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 根据病人不能说话的特点,学会用手势或书面表达表情及对护理的要求如口渴、疼痛、发热、有大小便等。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护功能应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其要求及病情变化,各项操作均应按无菌操作进行。
2.1.2 保持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 了解插管的位置,以防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若位置不当,应请麻醉医生重新固定插管位置,定期更换固定胶布,每班交接并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正确的气管插管位置:插管前端在第2胸椎下缘或第3胸椎上缘水平),及时地评估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保护局部皮肤,为防止胃扩张、肠胀气,应常规放置胃管。
2.1.3 气道湿化及分泌物吸引 机械通气是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分泌物粘稠应采用滴入方法,如生理盐水100ml加盐酸氨溴素30mg气管内滴入0.5~2ml,使分泌物稀释易排出,避免痰痂形成。吸痰管为一次性硅胶管,其前端侧壁均有小孔,以分散吸引力,减少对气道的损伤,吸痰管直径一般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过粗可引起负压过高,导致肺不张,过细则吸引不畅,吸痰前用纯氧皮囊加压辅助呼吸次数,吸痰时护士应戴一次性手套,吸引负压在13.3~20kPa,吸痰管送入插管不宜过深,退出气道时应用负压,边抽边旋转,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同时注意有无缺氧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注意安全吸痰。早拔气管插管,减少呼吸道刺激和肺部感染机会,加速肺功能的恢复。
2.1.4 口腔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在机械通气的状态下,能量消耗增加,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而营养不良会导致呼吸机做功无力,肺顺应性下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使患者难于脱离机械通气[1]。
2.1.5 体位不宜变动过多 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出发生呼吸困难,患者躁动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应设法固定其上肢,告知家属以便理解,以免发生意外。
2.1.6 密切注意呼吸 有呼吸困难现象时如呼吸次数增多,阻力增大,有喘鸣等,应注意有无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套管的气囊破裂或滑脱,根据病情每隔4~6h放气1次。
2.2 严格掌握撤机指征 在基本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有良好的自主呼吸和咳嗽反射,气道分泌物减少,动脉血气分析正常,患者意识清醒,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部X线片无严重并发症,肺功能测试满意,符合以上指征可撤离呼吸机。同时通过皮囊低流量湿化给氧,如停用呼吸机10~20min后出现呼吸浅促,心动过速,SpO2下降,重新连接呼吸机,如停机0.5~2h后,查血气分析接近正常,病人安静,自主呼吸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前应吸净口、气管内分泌物,抽净胃内空气及胃液,放掉气囊内气体,松开固定的胶布,用纯氧皮囊通气数次,经彻底吸痰后拔除气管插管及胃管,再次清除口腔残留的分泌物,改双侧鼻导管吸氧3~5ml/min,头偏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2.3 拔管后的呼吸管理
2.3.1 做好预防工作 在拔管前30min可先给予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防止拔管后引起的喉头水肿或声带水肿。
2.3.2 拔管后注意体疗 当术后血动力学平稳时,要尽快进行体疗,体疗对于松动或排除分泌物,预防及肺不张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后每2h翻身或坐起拍背、深呼吸及咳痰。
2.3.3 鼓励早下床活动 病情平稳可行走的,气管插管拔管后6h即可下床活动。早开始离床活动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最好方法。
3 讨论
气管插管相对来说比气管切开创伤小,感染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通过本组的护理我们体会到,由于气管插管给病人带来了沟通障碍,我们除了要给病人做治疗和躯体的护理,还要注重于心理护理和家属的理解等全范围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均顺利脱机出院。
【】
1 李谨,谢方瑜.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49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