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枕部褥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沈晓怡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枕部褥疮;原因分析;对策

    褥疮是因长期局部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多发生在骨突处。1997年8月~2007年12月,我院ICU及脑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91例,发生枕部褥疮32例,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生枕部褥疮的32例患者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2~65岁;事故24例,高处坠落伤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多发脑内血肿、脑挫裂伤1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GCS 3~5分18例,6~8分14例;行开颅手术17例。

    1.2  临床表现  枕部褥疮发生在入院后21h~1周。分期:1期:局部发红迁延24h不消退,表现为红肿有硬结,14例;2期:局部红肿向外浸润,表面皮肤呈紫红色,有水泡,13例;3期:头皮破溃,溃烂达深层,呈现白、黄灰色,边缘清晰,5例,面积最小0.5cm×1.5cm,最大2cm×3cm。

    1.3  处理及结果  未理发者剃去局部头发;避免局部受压,翻身后用沙袋固定头部,枕部垫自制水枕,用碘伏消毒。红肿硬结者给红外线照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3期褥疮,创面经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涂美宝湿润烧伤膏,视情况1天2~4次。经过精心护理,本组有27例3~16天后红肿消退,硬结消失,局部破损皮肤愈合;有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而失去联系。

    2  原因分析

    2.1  枕部受压时间过长  本组有12例在发生的早期使用呼吸机,由于管道的牵拉而致翻身不到位;有18例原发脑干损伤由于颈项强直而导致翻身后头部仍处于中立位;以上两个原因均导致枕部受压时间过长,皮肤血流停顿,促使组织坏死。

    2.2  潮湿  过度潮湿可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从而容易发生褥疮。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上半身出汗较多,患者头部常被汗液浸渍,导致皮肤松软,易为剪切摩擦力所伤。

    2.3  低蛋白血症  血清白蛋白<35g/L者发生褥疮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5倍,贫血也是褥疮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当血红蛋白低于120g/L,红细胞比容<0.36时是预测褥疮发生的化验剪切点[1]。本组有17例有低蛋白血症,8例血红蛋白<120g/L。

    2.4  枕部本身就是外伤的着力点  从头颅CT上看本组有12例有枕部头皮血肿,其中高处坠落伤7例,事故5例;同时本组有15例行保守入院后未予理全发,忽视、影响了局部皮肤的观察。

    2.5  急性应急应对压力敏感性增高  有研究表明发生急性损伤的病人应对反应显著增高者,褥疮的发生率高[2];急性应急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对反应较强烈,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下,具备着发生褥疮的物质基础。在持续高度紧张情况下,应急激素大量释放,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传导系统发生紊乱,可以出现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体内环境的稳定性破坏[3],机体组织失去承压能力。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和应急性的血糖升高。

    2.6  头面部皮肤水肿  本组17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早期头面部肿胀较明显,而枕部又处在低垂位。导致皮肤张力增加、血液供应差,若长期受压,则造成局部组织灌注不良,从而加大了损伤的发生概率。

    3  对策

    3.1  加强对局部皮肤的观察和护理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应做全面的身体评估,了解受伤机制,理全发,以便于枕部皮肤的观察;早期使用呼吸机及颈项强直的患者,翻身一定要到位,侧卧位时可用沙袋固定,仰卧位者可置水枕于患者头枕部;出汗较多者要及时擦干,枕下垫棉质毛巾以吸汗,并及时更换。

    3.2  体位  无卧位禁忌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头面部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局部皮肤水肿。

    3.3  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  胃肠外营养:给予血浆、复方氨基酸、维生素C等治疗,以促进蛋白质和胶原的合成。鼻饲者可给牛奶、蛋花汤等。监测血糖、血电解质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纠正各种电解质紊乱。

    3.4  严格执行交接制度  各班护士严格交接,床旁检查病人情况,具体内容为:患者皮肤是否清洁、有无压红,翻身是否到位,用具使用是否正确。

    4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加强枕部皮肤的评估,不管是否行手术治疗均应理全发,以便于局部皮肤的观察,翻身到位,防长期受压,保持头部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注意内环境稳定,以减少或避免枕部褥疮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交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1 张世民.脊髓损伤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国外医学·护分册,1996,15(5):208-209.

2 张晓明,杜燕,于艳涛.急性应急应对与褥疮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2):5-6.

3 胡风云,张晓明.急性损伤病人应激反应与褥疮发生相关因素研究.护理研究,2002,16(9):50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