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陈似霞,李春兰,潘锡屏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和正确的健康指导。结果 21例患者阻塞段血管再通,未发生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适宜的护理方法不仅保证了治疗效果,而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是20%。应用溶栓药物后由于血栓溶解造成栓子脱落的可能就更大[1]。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防止脱落血栓形成的异位栓子,特别是肺栓塞的发生[2],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2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病例及治疗特点,给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 52.7 岁。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双下肢同时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术前全组均行患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诊断为下肢DVT形成。21例均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给予积极溶栓、抗凝治疗。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选用健侧股静脉穿刺,双下肢同时有深静脉血栓者选择病变较轻的肢体穿刺。穿刺成功后先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的走行、宽径,有无变异及是否有血栓形成,然后更换cobra导管,分别插入左、右肾静脉,并造影证实,了解双肾静脉的开口位置,并做好记录。将滤器置入双侧肾静脉开口下方的下腔静脉内(平腰椎1~4水平),撤除输送装置及套管,穿刺点压迫,加压包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配合溶栓是一项新的技术,病人往往因对新技术不了解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术前对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认真介绍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介绍手术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病情观察  每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注意有无早期肺栓塞的表现。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血液回流。切忌用手按摩患肢,避免频繁的翻身和深呼吸、咳嗽,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用药的副反应。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协助判断疗效。

    2.2  术后护理

    2.2.1  双下肢的护理  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8~12h,穿刺肢体制动24h,要伸直、禁止蜷曲。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监测、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观察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患者疼痛、感觉变化。术后24h可下床活动,不主张长时间制动,防止血栓繁衍。

    2.2.2  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手术后常规予溶栓和抗凝。溶栓治疗时间主要决定于症状的改善速度。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静脉滴注,抗凝药物为肝素和华法令。一般溶栓药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给药,严格掌握溶栓药的滴速,不宜过快。严密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和血肿,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有无牙龈出血以及尿血和便血。观察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为了避免外伤后出血,在完成各种注射治疗后还要增加局部按压时间。本组3例出现皮肤黏膜以及静脉穿刺点出血,1例出现牙龈出血,经过调整抗凝方案后未再发生出血情况。

    2.2.3  检测出、凝血系列  为了避免血栓再形成,术后不用止血药,在遵医嘱继续给予溶栓、抗凝、活血、祛聚治疗的同时,还要每日检测出、凝血系列,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等,这在药物治疗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般凝血酶原时间大于正常值2.5倍,部分凝血活酶时间>90s即停止抗凝。

    2.2.4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栓形成、空气栓塞、感染和导管所致血栓脱落、腔静脉阻塞或穿孔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胸闷、胸痛、憋气和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血,有无腹痛等症状和体征。观察有无肺栓塞发生。

  3  出院指导

    3.1  坚持抗凝治疗  术后抗凝治疗对治疗DVT有重要意义。指导病人遵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令6个月以上,不能随意漏服或停服,定期来复查血常规、凝血时间,根据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和疗效。术后半年复查腹部平片和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静脉通畅情况及滤器周围有无血栓形成。

    3.2  自我观察和护理  教会病人观察静止、活动后有无患肢肿胀,避免静止站立或久坐。经常抬高患肢,经常做足背伸直运动,长时间行走时使用弹力袜,以补偿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缺损。

    3.3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类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防止腹内压增高,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自我预防意识,如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跌伤,避免抠鼻而导致出血。

  4  讨论

    下肢DVT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其中50%~70%并发肺栓塞[3]。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已广泛推广和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至0.9%~5%[4],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应加强手术前后护理。本组结果表明,积极妥善的术前护理可使患者对该手术有充分的认识,消除心理顾虑,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的严密观察,定期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患侧肢体的护理,加强呼吸功能监护,防止肺栓塞发生,按医嘱准确及时执行溶栓抗凝治疗,做好住院及出院指导,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
  1 郭金和,滕皋军,何仕诚,等.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大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0):908.

2 郭曙光,陈翠菊.应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价值.医学杂志,2002,12(4):61.

3 梁善兰,康俊升,周玉藤.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11):659.

4 戴定可,仁友.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