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临床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淑琴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心房纤颤 临床进展

心房颤动(Auriculer fibrillation,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与心房扑动在发病基础上密切相关的快速房性异位心律,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25~35岁人群发病率为0.05%,69岁以上者为5%,男性多于女性,少数有家族史,与10号染色体异常有关。

    房颤的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心房扑动的主导激动环作为“母环”,而在其激动向心房其他部位扩散传导时,又因心房肌的多处传导性不均齐,即形成很多大小不等、速度不同的折返性“子环”,当子环少时仍近似扑动,临床上称为“粗糙性心房颤动”或“扑动-颤动”性心房律,但当子环多又凌乱不齐时,便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纤细或典型的心房颤动。

    房颤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房颤主要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眩晕、胸痛、胸闷,心率越快症状越明显,有些患者可出现心衰,亦可有栓塞。

    分型:①急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②初发房颤:房颤持续时间2~7天。③慢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天,分阵发性和持续性。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可自行消失,约1/4病例在2年内转为持续性。持续性房颤:维持时间长,药物或电击复律可有效或无效。④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的房颤。

    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因血流动力学紊乱,心房扩大,炎症、纤维化,致心房压力升高,易诱发本病。

    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心脏外科手术(如冠脉搭桥术约2/3发生房颤,瓣膜置换术约1/4发生房颤)、心衰、肺栓塞、非心脏病(如糖尿病、酗酒、甲亢、迷走、交感神经张力升高)、病窦综合征等。研究表明,吸烟与高胆固醇血症与房颤无直接关系。

    房颤并发症

    栓塞:风心房颤栓塞发生率是非房颤者的17倍,非风心房颤增加5倍,无心脏病老年人房颤栓塞增加1.6~3.0倍,合并以下一种危险因素脑卒中风险增加8.1%:曾发生脑卒中或TIA、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心衰、有症状的冠心病等。孤立性房颤很少发生脑栓塞,房颤时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脑卒中栓子大部分来源于颈动脉(31%)和主动脉斑块脱落,而非来源于心脏。

    心房重构:心房重构分电重构和机械重构。房颤时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肌电生理变化,心房细胞钙离子超载而发生。机械重构主要由于左房收缩消失,左房进行性扩大造成。

    心衰:通过两种机制引起:房颤时血流动力学异常,转运功能丧失,心房排血量减少20%~30%,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充盈减少,易引起心脏射血量减少,肺瘀血造成心衰。另外,长时间心动过速引起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累及心房或心室,电转复或心率得到控制后心衰可控制。

    房颤

    治疗目标:尽可能转复,控制心室率,减少栓塞、脑卒中的发生。

    病因治疗: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治疗甲亢,解除酗酒因素。对于慢性房颤,转复可能有较多并发症,应维持心室率。慢性房颤是否转复,目前仍有争议。

    心脏复律:对于急性房颤,血流动力学恶化,转复后维持时间长,可予以复律。

    抗凝治疗:房颤时间>48小时,复律前3周行抗凝治疗,可用华法令使IANR维持在2~3左右。复律后华法令维持4周。急性房颤亦可静脉内注射肝素。食道超声排除左房血栓。复律后仍应抗凝,因术后有形成血栓可能。原因可能为:①血栓<2mm,超声难以发现。②左房顿抑,左房不收缩,心房机械活动未恢复,血流瘀滞,电复律时左房顿抑时间长,电损伤,抗凝治疗可缩短恢复时间。

    药物复律:临床应用Ⅰc类心律平,Ⅲ类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24小时转复成功率为60%~90%,24小时内自发转复为5%。另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1小时内转复率为40%。不良反应大,目前已经少用。地高辛对转复房颤无效。大剂量地高辛与合心爽联合,目前正在试验阶段。

    心室率控制:对于慢性或持续性房颤不能复律者可控制心室率。运动后诱发房颤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餐后房颤,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及心脏术后房颤,可选用双异丙吡胺。转复后易反复发作,为维持窦律,可选用心律平、英卡胺、氟卡胺,而少用奎尼丁。研究证明,胺碘酮和索他洛尔57%~79%维持窦律1~2年。

    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复杂,有脑卒中危险。可分为单独右房消融和左右心房联合消融。Swartz等用迷宫外科手术方法并不断改良,对34例难治病例进行了左右心房多条线性切割联合射频消融,80%取得成功,绝大多数患者无需药物治疗。房颤消融相对安全,右房消融应防止房室结和窦房结的损伤。在窦性时消融,如出现自主节律或心动过缓,应立即停止放电。左房消融,即使严格抗凝和使用溶栓导管,仍有血栓栓塞风险。心房穿孔、心包填塞总是存在,亦可发生非典型Ⅱ型房扑。右房后壁上下腔静脉之间消融,常发生Ⅰ型房扑,左房消融后可发生非典型Ⅱ型房扑。

    起搏治疗:VVI起搏增加左房压,导致左房扩大,易发生房颤,心房牵拉可引起心钠素释放,故 AAI较好。左心耳、冠状窦口两个部位同时起搏,可以防止程序电刺激诱发和慢性自发性房颤的发生。起搏防止了心动过缓引起的房性早搏,增加心房起搏频率,缩短了心房易损期。

    置入性心房除颤器:心室除颤器具有心室和心房除颤功能。单独心房除颤器,运用于仅有房颤无室性心律失常,自动或触发式进行除颤,要求安全、有效。患者主要不适为疼痛,与输出波形和能量大小有关,可耐受,耗电量大。

    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首选华法令,可使栓塞性脑卒中由4.5%下降至1.4%,病死率下降33%,危险性下降48%,出血危险1.3%,Ⅱ级预防中每年栓塞减少12%。用华法令使IANR维持在2~4,>4易出血,<2易栓塞,年龄75岁以上患者仍可获益。阿司匹林对非心源性栓塞有效。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华法令联合无效。65~75岁无危险因素皆可用,孤立性的无危险因素者可不给予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