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敷贴致30例小儿头皮破损的护理
[关键词] 留置针敷贴;头皮破损;护理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能有效保护患儿血管、减轻患儿痛苦,已成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1]。临床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并发症,如输液渗漏、组织损伤等,给患儿造成痛苦,甚至引发纠纷。我院留置针已使用了十余年,儿科年使用留置针数达4000个,笔者将1999年1月~2006年1月期间在儿科使用留置针头皮出现头皮破损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使用的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型留置针和3M无菌敷贴,此30例头皮破损的患儿均系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天~3岁,所患病种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小儿肺炎10例、婴幼儿腹泻10例、小儿营养不良6例。留置针保留时间:2天3例,3天9例,4天10例,5天8例。发生的季节为:春季4例,夏季16例,秋季8例,冬季2例。
所输药物为儿科常用药物,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具有外渗性的化学物质:如葡糖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氨茶碱等;静脉高营养性物质:如氨基酸、脂肪乳、脂维他、九维他等;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2]。
1.2 临床表现 无菌敷贴所覆盖的皮肤发生局部发红、出现皮疹,甚至有脓点流脓水,患儿表现为疼痛、哭吵。
1.3 方法 立即拔针,暴露患处,有红疹者用络合碘消毒患处,每日3次,2天后红疹消退结痂。局部出现脓点者,用络合碘加庆大霉素交替涂患处,每隔4 h一次,3天后患处结痂,必要时报告医生,使用抗感染治疗。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2.1.1 患儿因素 因婴幼儿好动,四肢不易固定,且因患儿四肢血管不显露,故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但头部表皮组织薄弱,静脉表浅,皮肤娇嫩,易出汗,加之敷贴透气性差,局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充血、皮疹、甚至化脓。患儿的营养状况、是否为过敏体质、有无水肿等都是引起头皮破损不可忽视的原因。
2.1.2 药物因素 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较小的静脉因血液回流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慢慢地该溶液会带走细胞内的水分,细胞缺水而降低防御能力,造成渗漏、静脉炎[3]。小儿血管小、血流慢,如所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过高,则不能有效稀释药物,造成对血管壁的损害。
2.1.3 护士因素 护士在剔除患儿毛发时,可造成头皮刮伤,有时是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伤口;反复的穿刺;消毒面积不够及在消毒液未干时就进行穿刺等都是造成头皮破损发生的因素。
2.2 防范
2.2.1 评估 全身营养状况、是否为过敏体质、有无水肿;血管的选择、局部皮肤有无瘢痕、疖痈、破损、皮疹等。
2.2.2 实施 避开皮肤有瘢痕、疖痈、破损、皮疹等处,选择粗、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部位的胎脂及毛发均要清除干净。因3M透明敷贴的面积为6 cm×7 cm,故碘酒消毒范围不得少于8 cm×8 cm,待干后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敷贴。穿刺时应严格操作,动作轻柔,提高穿刺成功率。
2.2.3 监控 开始静脉输液前,应了解药液的pH值和渗透压,根据患者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与穿刺部位,并应主动和医生沟通,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低渗透压的药液,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以减少渗漏、静脉炎的发生。护士在穿刺前应先告知患儿及家属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让其知道如果患儿哭吵、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等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穿刺部位注意防水,在夏季,患儿头部易出汗,当固定的敷贴出现卷边或被污染时要及时更换。留置针使用期间禁止洗头,防止穿刺点感染。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在留置过程中,护士应勤观察、多巡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发生破损后,睡觉时注意不要睡患侧,减少局部受压,正确的换药护理是局部皮肤外用疗法的关键。
综上所述,留置针敷贴至头皮破损的关键是重在预防,通过规范操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穿刺技术,同时护士对留置全过程进行严密系统的观察,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头皮破损现象的发生。
[]
1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用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3.
2 陶鑫,李静,孙建伟,等.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9(20):843-844.
3 邹翠莲.应用套管针的护理.中华临床护理,200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