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丸”中毒急诊抢救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摇头丸”中毒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摇头丸”中毒病例的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抢救成功率为98.21%(55/56),死亡1例。结论 轻、中度中毒经一般支持对症处理,促进毒物排泄等措施均可痊愈。重度中毒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进行心脏、肝肾功能测定,及时了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仍有较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中毒 急救 N-甲基-3.4亚甲二氧苯丙胺
3,4-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俗称“摇头丸”或“快乐丸”,是一种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以及迷幻作用。我国自1994年第一次报道发现“摇头丸”滥用者以来,目前在我国此药滥用增长势头迅猛[1]。我院急诊科从2003~2007年共抢救该药中毒患者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临床抢救治疗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17~34岁,平均22岁。其中由他人送入抢救53例,现场抢救3例。自服52例,被骗服4例。56例均在迪厅、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服用。服用量:1粒6例,2粒23例,3粒16例,4粒7例,不明粒数4例。服“摇头丸”后至就诊时间为1~28h,平均8h。
1.2 诊断与分型
根据杜泽光等对“摇头丸”中毒的分级方法[2]进行临床分型,轻度23例,表现为精神兴奋、好动多语,呼吸加快但神志清楚;中度26例,表现为精神紧张、头痛、胸痛、运动不能,体温38℃以下,神志恍惚;重度7例,体温达38.5℃以上,甚至持续高热、抽搐、瞳孔散大、牙关紧闭、衰竭状态,神志不清或昏迷。
1.3 临床症状
1.3.1 躯体症状
不自主磨牙、手部静止时的细微震颤或手足舞蹈样动作31例。大汗2例,头痛、恶心、呕吐15例,心动过速20例,心房和心室的异位节律18例,体温升高12例。血压增高6例,血压降低2例。昏睡5例,昏迷3例。抽搐、惊厥2例。
1.3.2 精神症状
多语、易激惹、坐立不安40例。幻觉、妄想6例,谵妄狂躁8例,冲动、伤人或自伤4例。
2 抢救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防止惊厥发作和精神失常导致损伤。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给氧。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足够尿量,防止肾功能衰竭。
2.2 减少吸收、加速排泄
服药时间不超过4h者,予洗胃、催吐。并给活性炭50~80g灌胃。部分服药超过4h的患者,可用20%甘露醇加活性碳30g制成混悬液口服,每日2次,以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排泄。酸化尿液,以加快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排泄。无高热、出汗,代谢性酸中毒者,给口服氯化胺0.5g,每3~4h 1次,使尿液pH值在6.6以下。根据病情补充足够的液体和大剂量维生素C,亦可起到酸化尿液加速排泄的效果。
2.3 处理精神失常
谵妄狂躁、惊厥、兴奋激越、行为紊乱等:轻度者给予安定10~20mg,肌注。中度者给予安定10~20mg,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复应用3~5次。重度者在推注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一般以5%葡萄糖500ml加入安定100mg,持续静脉滴注,10~20滴/min。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睡眠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静注地西泮能导致喉痉挛或呼吸抑制,必要时需进行气管插管。
2.4 处理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对于单纯心动过速者,给予普萘洛尔40~60mg,口服,控制心率在90次/min左右。室性心律失常者选利多卡因,常以1~2mg/kg静脉注射,5~10min可重复,并以1~4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严重高血压者,舒张压>16kPa,予硝普钠50mg加入500ml液体避光静脉滴注,根据血压的水平调节滴速,使血压维持在20/12kPa左右。
2.5 处理高体温
一般采取物理降温。高热惊厥或谵妄者加用苯巴比妥纳0.1~0.2g肌肉注射。
2.6 应用纳洛酮
经以上措施处理半小时后疗效不明显者,可给纳洛酮0.4~0.8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20~30min重复1次,待中枢抑制缓解后,予小剂量维持缓慢静脉滴注。
3 结果
56例抢救成功55例,抢救成功率98.21%,死亡1例。 死亡原因是患者入院时已昏迷,在抢救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4 讨论
MD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衍生物,具有苯丙胺样中枢兴奋和LSD样致幻作用[3]。能诱导快感、提高自信心、增强爆发力。由于MDMA能破坏实验动物不同脑区的5-羟色胺(5-HT)能神经末梢,对人类也能造成神经毒性[4]。在我国,因滥用者滥用后可即兴随剧烈地摆动头部而不觉痛苦,得名“摇头丸”。MDMA的常服剂量为100~200mg,30min左右起效,大约在1h达峰值,作用时间大约3~4h[5]。MDMA过量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高血压、心律不齐、头昏目眩、肌肉痉挛、肌肉僵硬、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牙关紧闭、动作协调能力受损,惊恐发作、意识丧失、人体温度和痛感下降、感觉中枢障碍等。目前MDMA无特异性拮抗剂,急诊处理通常用支持对症疗法,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动物实验显示[6],高热对MDMA诱导的神经毒性很关键。如果降低体温或使用与MDMA相互作用而导致低热的药物则可使神经变性减轻。如苯巴比妥可阻止MDMA诱导的高热而对神经变性具有保护作用。高血压可用镇静剂,控制钠盐摄入,或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但伴心动过速患者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因其潜在不对抗α的效应可能导致高血压恶化。在国内,“摇头丸”的成分较复杂,被广泛当作“摇头丸”出售的除了含有MDMA或相关物质外,还可能含有MDMA家族以外的物质,如麦角酷二乙胺,甚至含有海洛因和吗啡等与苯丙胺类无关的混合物。因此,在临床救治中,当常规效果欠佳时,加用纳洛酮能起一定作用。本组入院56例患者中,“摇头丸”中毒者以轻、中度中毒为主,经一般支持对症处理,促进毒物排泄等措施均可痊愈。24h内从急诊观察室出院。但对于重度中毒患者,尤其是伴有恶性高热者,因可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中毒性肝炎等进而引起猝死[7]。入院后要立即进入ICU进行密切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进行心脏、肝肾功能测定,及时了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
MDMA是一种毒品,很多人都知道,但却被滥用者们描绘为是一种安全、无成瘾性的“软性毒品”,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伤。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其实“摇头丸”给人身体带来的危害是直接的,甚至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在此呼吁人们对“摇头丸”和海洛因等毒品都持一样的态度:别去碰它!不要去尝试它!
【】
[1]胡早秀,于建云,李桢.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J].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4):228-229.
[2]杜泽光,殷意萍,唐于盖.“摇头丸”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J].海峡药学,2004,16(2):101-102.
[3]刘志民.“新型毒品”及其危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4):272-274.
[4]王雪,陈勇军,黄明生.3、4亚甲基氧基甲基苯丙胺毒性作用及其治疗的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26-127.
[5]赵成正,刘彦红,郑继旺.MDMA摇头丸[J].生物学通报,2002,37(2):20-21.
[6]王雪,陈勇军,黄明生.3、4亚甲基氧基甲基苯丙胺毒性作用及其治疗的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26.
[7]Garbino J, Henry JA, Mentha G, et al. Ecstasy ingestion an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liver transplantation to be considered as a last therapeutic option [J]. Vet Hum Toxicol,2001,43(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