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FD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三组,药物治疗组32例:按临床表现的不同,予制酸药奥美拉唑,促动力药多潘立酮,或予联合用以上两类药物;综合治疗组32例: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其个体心理症状给予相应心理干预;对照组21例:予服用安慰剂。评价各组的疗效。结果 综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综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 促动力药和制酸药可作为FD经验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明显提高疗效,综合治疗是FD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消化不良/ 药物疗法 心理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出现12周,经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笔者回顾分析85例FD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FD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且资料较完整的FD患者85例,其中男32例,女53例;年龄20~55岁,平均42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引起的心理问题。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三组。
1.2 入选标准
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①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胃灼热、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1项或数项,在过去12个月内持续或间歇发作超过12周,且症状与排便无关;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胃镜检查时,自患者胃窦大弯侧距幽门孔2.0处钳取胃黏膜标本一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BUT),阳性者诊断为Hp感染。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少数行CT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等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④无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无腹部手术史;⑤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孕妇及哺乳妇女除外。
1.3 治疗方法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①药物治疗组按FD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反酸等给予制酸药: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有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予促动力药: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有腹痛及腹胀等不适者予联合用以上两种药物。②综合治疗组予上述药物治疗,同时针对患者心理症状分别给予相应心理治疗,逐步学会心理上自我调控,所有病人未用抗抑郁药。a.认知干预:取得病人信任后由临床医生向患者讲解FD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及影响因素等;b.心理支持及心理暗示:首先倾听理解患者病痛,解除其思想顾虑,并予心理暗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c.行为干预:要求患者合理饮食、戒除烟酒、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d.释放压力和调节情绪:对于个别焦虑、紧张者可做腹式放松训练,易失眠者学会自我催眠,工作生活压力大者适当调整期望值;消除负性情绪,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用适当方式宣泄其不良情绪。③对照组:未服用上述药物,仅用维生素B1、多酶片等药物。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4周,心理干预每周1~2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本组显效加有效例数为总有效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疗效统计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1 各组患者疗效比较 (略)
从表1结果显示,综合组经联合心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
2.1 Hp检出情况
85例中有26例Hp阳性,阳性率30.59%,Hp阳性者未予Hp根除治疗。
2.2 不良反应
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观察组中丙氨酸转移酶轻度增高2例、白细胞减少3例,但未影响治疗,停药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FD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目前认为 FD的发病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精神心理因素、Hp感染等有关,可能是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一般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引起餐后饱胀、早饱。而多潘立酮为选择性D2受体拮抗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明显改善患者上腹不适、早饱感、餐后饱胀等症状。内脏敏感性增高是FD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FD患者是否存在高胃酸分泌状态尚有争议,但刺激引起的酸分泌增加可引起酸相关症状,亦可能与部分患者胃十二指肠对酸敏感有关。奥美拉唑为PPI制剂,能改善患者上腹痛、烧灼感等症状。本研究显示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治疗F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促动力药及酸抑制剂在FD的经验性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相关性已得到共识。虽然急性Hp感染可引起短暂的消化不良症状, 但长期Hp感染在FD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故亦无须常规应用抗Hp治疗[2]。本组病例未行根除Hp治疗。也有研究显示根除Hp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对合并Hp感染的FD患者,如应用抑酸、促胃动力剂无效建议根除Hp治疗。
胃肠道是机体唯一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的系统,既有感觉又有运动,胃肠道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器官。精神心理的异常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刺激,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改变,并通过内分泌、免疫、酶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中介作用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或导致内脏感觉过敏[3]。目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激烈,对工作、家庭和未来的期望都会增加生活压力,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心理负担更重,普遍存在的紧张焦虑心理,生活事件可作为诱因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经久不愈,患者常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可改善病人的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缓解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使病人保持乐观、自信而平稳的情绪,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显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FD疗效,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的关键是患者对医生分析的认同、积极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心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健康知识水平和积极配合治疗的顺应性,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减轻了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其不适主诉相应减少,从而提高了病人的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病人尤其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人应重视心理检测,对伴有心理问题的病人应及时进行针对心理干预,可改善临床症状。
【】
[1]刘芳,樊艳华,魏育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展[J].中日友好学报,2007,21(5):303-304.
[2]陈建芳.功能性消化不良346例临床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37.
[3]覃江.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