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43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所致血管性痴呆(VD)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43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32例患者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塞、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结论 VD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等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脑梗塞 脑萎缩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VD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此病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它预后相对较好,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应引起大家重视。我院自2003年3月~2007年9月共收治VD患者43例,现对其危险因素、影像学和颈部血管彩超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VD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塞部位、数目及脑白质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住院患者,共43例,其中男36例,女7例,年龄51~83岁。目前对VD的诊断[1,2]仍无明确的统一标准,较公认的诊断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临床上有痴呆的症状,如智能减退、反应迟钝等。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估,评分都在7分以上。②同时有脑血管病的足够证据,包括病史、临床检查或影像学证实。③两者必须相互关联,必须是在脑血管病发生后3个月内突然出现的逐渐进展或阶梯状的痴呆。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均为经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病人。其中脑梗塞39例,脑出血4例。脑卒中为首次发作28例,反复发作15例。临床表现:肢体瘫痪31例,智能障碍43例,表情淡漠28例,假性球麻痹19例,失语16例,行为异常8例,双侧锥体束征阳性26例。
1.2 研究方法
对43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合并高血压32例(74.41%),高血脂28例(65.12%),糖尿病9例(20.93%),4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动脉硬化(100.00%)。
2.2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
43例患者中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32例,32例患者颈部动脉均有粥样硬化,部分有斑块形成,其中8例伴有轻-中度血管狭窄。
2.3 影像学检查
43例患者均进行头颅CT或(和)MRI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脑白质疏松(LA)以及大小不等的单一或多发的梗塞灶、出血灶、脑软化灶。其中脑萎缩38例(88.37%),LA 34例(79.07%),脑梗塞39例(90.69%),其中单灶性梗塞7例(16.28%),多灶性梗塞32例(74.44%),梗塞灶部位:基底节区26例,脑叶19例,丘脑4例,内囊5例,脑干3例,小脑2例,脑出血4例,病灶分别位于丘脑、基底节、颞叶、额叶等。
3 讨论
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仅次于Alzheimer's病(AD)造成老年期痴呆的第二位原因。目前VD的分类较多,但常见和较公认的类型有6种:①多灶性梗塞性痴呆;②单一脑梗塞灶性痴呆;③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性痴呆 ;④Binswanger's病(脑白质疏松症);⑤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痴呆;⑥低灌注性痴呆。因VD的产生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故一般认为VD应与脑卒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高凝状态等。而高血压是VD所有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多发小动脉坏死,是造成VD的主要原因之一[3]。有研究认为[4],卒中再发是VD的危险因素,其可能的机制为:卒中再发使病灶累积或增大,病灶部位增多,大脑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智能障碍的发生率增高。本组资料大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眼底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硬化,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32例患者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反复发作15例,占34.88%。故笔者认为,对于易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并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及早临床干预,这是防治VD的前提。
VD的结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脑梗塞、脑萎缩、脑白质改变。脑梗塞引起的VD与以下两方面有关:①梗塞灶的体积和数目;②梗塞的部位,多数研究者认为梗死灶体积越大,梗塞的数目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小的梗塞可以导致痴呆,故梗塞灶在引起痴呆的过程中,部位比大小更重要。郭国际[5]研究认为,VD基底节发生率高,这是由于基底节处核与核之间,各核与皮层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许多纤维与记忆和认知功能有关,如受破坏即可出现痴呆。本组中,多发性脑梗塞占74.44%,病灶以基底节区为主,与上述报道相符。脑萎缩CT表现为脑沟、裂及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侧脑室扩大。脑萎缩一般分为皮质萎缩和中央性萎缩,VD患者以中央性萎缩更明显,许多学者研究证实[6,7],主要决定认知障碍的因素不仅是梗塞灶,在已有明确的脑萎缩基础上,再发生脑梗塞较容易导致智能下降。本组CT或MRI证实有脑萎缩者38例,占88.37%,可见脑萎缩与VD发生有密切关系。LA的CT扫描可见侧脑室周围对称性低密度区,MRI扫描T2WI呈现双侧弥漫性或脑室周围“月晕状”高信号区,即白质高信号(WMH)。LA是VD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改变。有64%~100%的VD患者MRI可显示LA,提示LA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因素之一[8]。本组LA 34例,占79.07%,与报道的结果相符。白质异常是皮质功能损害的基础,赵欣春等[9]研究结果表明,随LA损伤程度的发展,痴呆的发生率亦增加,即LA损伤程度与VD发生有一定关系,也与白质损伤引发皮质萎缩,特别是额叶萎缩有关。
【文献】
[1]丁素菊.血管性痴呆[J].老年学杂志,2003,23(4):200-203.
[2]田金洲.血管性痴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295.
[3]李学松.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2.
[4]孙相国,陈立杰,张绍忠.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3,27(1):31.
[5]郭国际.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部位及促发因素相关性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2):88.
[6]陈湛,娄海燕,张秀侠,等.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33-36.
[7]刘举祥,张冬梅,蒋建章,等.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2):725-726.
[8]王亮.血管性痴呆的MRI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2):70-72.
[9]赵欣春,黄岚.老年性血管性痴呆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