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的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新疆,麦泉云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心脏停搏;复苏术;抢救
  心跳骤停是临床中最危重急症,脑复苏是心肺复苏(CPR)中的难点[1]。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救治手段、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我科自2001~2005年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83例,初步复苏成功164例,经进一步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疾病,最终23例完全康复出院。回顾性分析23例心跳骤停患者救治资料,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6.3岁。心脏病11例,其中冠心病3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Ⅲ度房室束(AVB)2例,急性心肌炎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阿片类药物中毒3例,电击伤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药物过敏2例。

  1.2  心跳骤停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并经心电图证实(室颤、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停搏)[2]。

  1.3  复苏开始时间  即刻~10min,平均1.46min。

  1.4  救治方法  所有救治均参照《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指导的BLS的ALS进行操作[3]。早期即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无心跳者予无创心脏起搏及电击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3次360J。肾上腺素1mg,每3~5min静注1次,复苏时间10min内不用碳酸氢钠,脑保护措施包括脱水(甘露醇、激素、速尿),控制抽搐和采用深低温疗法(30℃~32℃)。

  2  结果 
    
  23例患者全部达到心肺脑复苏标准,意识恢复,无后遗症,13例能正常工作,10例生活能自理。

  3  讨论
    
  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如开始复苏的时间,施术者复苏技术熟练程度及配合是否熟练,抢救设施完备与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等等。

  3.1  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4]。心脏骤停发作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提示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或除颤开始的时间越晚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就越低。本组23例患者复苏成功同样证实这一结论。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心跳停搏——心肺复苏开始间期同样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和这一指标相关的因素包括心跳停搏时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等。本组23例复苏开始时间平均1.46min,医护人员几乎算是第一目击者。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是当今急救治疗的方向。

  3.2  尽早尽快建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这是保证重要器官氧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

  3.3  及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是被公认为最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虽然能明显提高心脏复苏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一组2400余例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显示[7],大剂量肾上腺素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与标准剂量(1mg)相比,存活率出院率则无显著提高。指南2000推荐小剂量使用肾上腺素。本组23例康复者均采用标准剂量1mg,如无效3~5min重复使用,说明复苏时肾上腺素1mg是有效、合理的。

  3.4  尽早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室颤最有效的方法。电击除颤每延迟1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5~10min内除颤成功率下降到10%,10min以上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到1%以下[5]。药物除颤无效或效果差者应尽早进行电击除颤起搏。除颤从200J能量开始,采取除颤—给药—评估—再除颤的方式进行。因为电击除颤时对心肌有一定损害,连续除颤尤其是对AMI来说也许损害更大,对复苏后心脏功能恢复不利。因此电除颤时应严格掌握好电量,一般以200~300J为妥,同时应用心肌细胞保护剂和加镁极化液。

  3.5  脑复苏应与CPR同时进行,并积极催醒,CPR的最终是脑复苏。心跳骤停后幸存者中约20%出现持久性和不同程度脑损害,因此CPR一开始就应注意保护脑细胞,当时有效的脑保护措施主要是头颅有效的冰枕冰帽降温。随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予以脱水、大剂量激素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物,同时予以纳洛酮、醒脑静等催醒。有条件者应进行高压氧疗法,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6]。

  3.6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注意补钾补镁。在心跳骤停及CPR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酸碱失衡,易产生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遵循复苏指南宜酸不宜碱原则、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适当使用碱性药物,同时依据血清电解质的监测适当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高钾或低钾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3.7  CPR后心脏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并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CPR复苏后心电仍不稳定,仍可再次发生心跳骤停或心律失常,应持续合理使用药物及采取措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适量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以维持肺功能并应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以达到CPR成功之目的。

  3.8  合理应用纳洛酮  纳洛酮是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β-内啡肽等)介导的各种效应。近二十年来在麻醉剂过量中毒、休克、脑缺血性卒中、脊髓损伤、呼吸抑制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新近在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证明[7],其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有一定作用,专家建议正式将纳洛酮列入心肺复苏指南作为急诊抢救的必备药物,本组复苏成功者均使用纳洛酮。
       
  总之,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及时开通气道,在没有恢复自主循环以前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正确掌握除颤时机,合理应用各种复苏药物,注意纠正酸中毒,同时加强脑复苏及复苏后加强护理、营养支持、防治感染、是有望取得成功的。

 

【】
    [1] 景炳文.心脏骤停的当代救治[J].实用内科杂志,1996,16(10):585-587.

  [2] Weil MH.CPR: resuscitation of the arrested heart [M].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1999:13.

  [3] Cummins RO,Hazinski MF.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C and CPR guidelines 2000 [J].Resuscition,2000,46(1-3):431-437.

  [4] Herlitz J,Bang A,Acsen B,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mong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 hostital cardial arrest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val between collapse and start of CPR [J].Resuscitation,2002,53:21-27.

  [5]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急诊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指南讨论论稿(2)[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138-139.

  [6] 郑艳杰,秦洪秋,胡家芬.高压氧综合救治心肺复苏后脑复苏50例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7):451.

  [7] 王一镗.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