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廖伟华,胡迎春,潘燕群,郝凤琴

【摘要】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入户调查,对社区128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病人服药依从性良好411例,占32.57%;依从性差 851例,占67.43%。其中274例(占21.71%)没有服药、随意增减药量或随意换药,不定期测量血压;409例(占32.41%)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到正常后自行停药,有症状才又服药,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114例(占9.03%)自认为服药效果不好或擅自换药或服民间验方、使用降压手表等;54例(占4.28%)自认为年老血压高是正常规律,完全不服药。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偏低,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服药依从性干预。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人;病人依从;问卷调查;护理


  高血压病是多病因长期作用引起血压超正常升高,病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如能坚持长期,控制病程进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管、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病死率和和致残率[1]。如果高血压病人血压一下降,便立即停药,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即服药—停药—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易于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塞、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2]。因此,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极为重要,为了解我院管辖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情况,2005年1月~6月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280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80例患者均是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下的1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的社区老年人,其中男579例,女683例,年龄60岁~ 408例,70岁~ 586例,>80岁268例;大专或以上学历57例,高中或中专186例,初中245例,小学或以下77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设计,内容分为三项: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状况、病程),服药情况(服药来源、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每月服药费用、是否规律服药、是否定期测量血压、出现不规律服药原因),药疗知识了解情况(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规律服药后果、停药及换药注意事项、定期测量血压意义等)。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病人基本资料,采取入户随访调查,成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调查小组,选出调查指导员、专职调查员,全部人员均接受培训合格后上岗,调查指导员在专职调查员入户调查后3天内作随机抽查,调查信度系数为0.98。专职调查员以问卷式调查表为基础,入户直接与被调查者及其亲属交谈,并对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以使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完全理解后认真填写,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本次发放1280份,回收1280份,有效问卷1262份,有效率为98.59%,资料分析方法采用百分比构成法。

  1.3  评价标准  坚持规律服药,不随意改变服药计划,定期复测血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增减或变换服药者为服药依从性良好,反之为服药依从性差。

  2  结果

  2.1  患者服药情况  本组有效问卷1262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411例,占 32.57%;依从性差851例,占67.43%。其中274例(占21.71%)没有规律服药、随意增减药量或随意换药,不定期测量血压;409例(占32.41%)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到正常后自行停药,有症状才又服药,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114例(占9.03%)自认服药效果不好或擅自换药或使用民间验方、降压帽或降压手表等;54例(占4.28%)自认为年老血压高是老年病无需服药。

  2.2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疗知识了解程度  见表1。

  表1  1262例高血压患者对药疗知识的了解情况(略)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定期复测血压  高血压病是慢性病,其病理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头晕、头痛或鼻出血等症状,然而很多病人即使患高血压多年,甚至血压很高,仍然不会感到不适。所以,高血压更大的危害在于它是“无声杀手”,高血压一旦被发现,不论轻重,都应尽早治疗[3]。高血压只要坚持长期规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可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高血压患者一样可以正常工作,正常生活。

  3.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262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851例(占67.43%),主要原因:一方面社区健康未落到实处,表现在:①药疗知识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停药、换药效果知识缺乏(了解的只占6.66%),不规律服药效果认识不足(10.54%);②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认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引起重视,忽略了高血压这一“无声杀手”,114例(9.03%)自认服药效果不好或擅自换药或服民间验方或使用降压帽、降压手表、降压床等。另一方面是社会、家庭支持系统低,社区干部对高血压病知识认识有限,往往社区注重关心重症病患者,当并发瘫痪造成经济困难给予补助,本镇社区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只是补住院病人,未有顾及到占社区病患者大多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怕长期服药影响家庭经济而不坚持规律服药,再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未有落到实处,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未有落实专案管理,患者得不到相对固定的服务,又怕找医生看病麻烦,自行到药店购药,病程较重到诊治花费过大,难以承受,因病程反复而失去信心。

  4  护理对策

  4.1  护理人员积极把社区健康落到实处  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计划,针对社区老年人特点制订可行的健康教育措施,通过电视、广播、宣传专栏、派发健康小册子或健康处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向社区居民讲授高血压病病因、病程、用药的疗程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长期综合(药物、饮食、运动、心理)、定期测量血压意义,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有效减少心血管病,减少血管、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把高血压治疗原则及目标告诉患者及家庭成员,取得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监督支持和参与作用[4],使病人对自己病情、治疗、康复有一个的认识,提高其服药的依从性。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坚持治疗与疾病控制的利害关系,让他们认识到正确合理用药不仅取决于医生,更重在患者自己配合和家属的监督。

  4.2  落实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有效管理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专案管理,社区护士与患者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为患者提供24h服务咨询电话,让患者及家属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制订定期随访服务计划,每月门诊跟踪或电话随访追踪,提供每季度上门随访服务,通过上门访视,了解患者情况,针对性解决有关问题,指导家属监督患者的服药,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差往往造成漏服或错服药,指导家属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采取相应对策:①用字体较大彩色的标签标明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便于老年人记忆;②将服药同生活中某些必做的事情联系,例如,一天内血压是波动的,上午六至八点钟最高,之后会逐渐下降,夜间睡眠中会降到最低,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h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最好使用每天1次给药而有持续24h作用的药物,为了防止漏服采用闹钟或把药放在醒目处提醒患者服药;③让患者家属或者陪护人员了解药物名称,用量,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头晕、头痛、低血压等,如果出现应尽量休息,提醒患者降压药一般不在临睡前服用;④对患者或家属存在对高血压治疗的误点及时纠正,必要时反馈给医生,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4.3  建立家庭、社区支持帮助系统  国务院发出大力社区卫生服务就是让广大群众看得起病,社区医护人员大力宣传国家政策,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多数是多病并存,坚持长期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各方面支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完善的高血压病三级防治网,以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社区居委会为基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康复、健康指导等防治活动,让社区干部积极参与,落实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护理人员要做好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控制高血压病干预活动[5],在各小区组成高血压病友小组,由社区护士定期组织活动,增进患者间交流,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多种形式开展患者家属活动,让家庭成员参与一些娱乐、游戏、评奖等活动,建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社区的支持系统,有效、全面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社区慢性病致残率及病死率。

【】
    [1] 潘红,崔华光.150例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随访调查[J].全科医学,2006,9(3):224-226.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3] 张云,候子龙,陈立,等.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94-395.

  [4] 林中.社区高血压治疗中健康教育[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0):851-852.

  [5] 蚁丽侬,郭玉碧,赖胜芳.护理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04,26(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