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25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龙苹,韦拔,易荣松,梁桌信,龙易琴,刘昕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诊断;误诊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在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2001~2006年间收治的25例川崎病早期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8例,发病年龄<1岁5例,~4岁15例,>5岁5例,4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80%。

  1.2  临床表现 

  ①全部病例均于病程的第1天出现发热,39℃~40℃23例,≥40℃ 2例;热程5~12天,经抗生素无效。②皮疹15例,热程3~7天出现,为多形性皮疹。③手足硬肿12例,热程1~10天出现。④肢端脱屑8例,肛周脱屑9例。⑤双眼结合膜充血,无分泌物10例。⑥咽充血、扁桃体肿大20例,病程1~5天出现。⑦淋巴结肿大20例,病程1~10天出现。⑧肝脾肿大5例,病程4~10天出现。⑨轻咳5例。

  1.3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5例,血小板升高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8例,C反应蛋白阳性10例。②血培养阳性2例,其中有1例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1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③尿常规异常4例:红细胞、蛋白质。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在病程5~12天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增宽>3~5mm 12例。⑤心电图异常13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ST-T改变8例;心肌酶学异常5例。⑥X线胸片检查出现异常征象者8例。⑦肝功能异常2例。

  1.4  误诊情况

  被误诊情况:①支气管肺炎4例;②上呼吸道感染10例,败血症10例;③药疹2例;④猩红热3例;⑤肝炎2例;⑥颈淋巴结炎4例;⑥病毒性脑炎2例。

  1.5  确诊方法 

  参照诊断标准[1]:①发热5天以上;②多形性红斑、皮疹;③双眼结膜充血;④口唇皲裂、杨梅舌;⑤指趾端脱屑;⑥颈淋巴结肿大。条件具备5条可确诊,或具备4条同时有冠状动脉改变,亦可确诊。

  1.6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常规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全部病例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d-1口服,热退后改为3~5mg/kg·d-1口服,疗程6~8周。23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全部病例均在加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后次日体温下降,获痊愈出院。有12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另13例在第2周、第4周、第12周、1年时随访均未见冠状动脉扩张。

  2  讨论

  2.1  病因 

  川崎病又称急性发热性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抗原(病毒、链球菌、立克次体等)感染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现普遍认为川崎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和免疫性血管炎[2]。川崎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冠脉损害,如在急性发热期未进行正确处理,易造成严重心脏并发症,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很重要。

  2.2  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 

  川崎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眼结膜和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硬肿、皮疹、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等。本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确诊。川崎病早期可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较特异的典型症状出现较晚,易造成误诊。本组病例病初都有发热史,但同时合并有其他某一系统的损害:皮肤粘膜、心血管、呼吸道、胃肠道、肝脏等。往往造成只考虑某一系统的假象,导致误诊或漏诊。以往肝脏损害报告极少,本组病例有2例曾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近年来,川崎病造成肝损害报告增多,多数不经特殊处理,可随着川崎病的治疗而恢复[3]。

    另外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川崎病认识不足,临床医生询问病史不详,体格检查不全面,漏问漏查阳性症状和体征是造成本组误诊的另一原因。由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医生确诊生硬地参照确诊标准,在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易考虑常见病而导致误诊。另外,病程短,症状、体征不全,诊断标准不足,小婴儿症状不典型等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2.3  防范措施 

  避免误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六项主要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发热5天以上为必备条件,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2~3项必备条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及血常规的一些变化,应警惕此病,密切观察其它主要症状,并积极做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沉、心脏多普勒检查。争取早日确诊。②本病的发病常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受累,是因其病理基础为全身中小血管弥漫性炎症。如出现一些局部的症状及相应的实验室异常,如咳嗽、腹痛、颅神经的损伤、尿蛋白及肺部X线检查等应进行综合分析,早期诊断。③对怀疑本病的患儿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出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在排除了其它疾病的基础上可早期诊断,并给予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有一些体征(如肛周皮肤潮红、脱皮或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多于发病后3~7天内出现[4],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文献】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在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2001~2006年间收治的25例川崎病早期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8例,发病年龄<1岁5例,~4岁15例,>5岁5例,4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80%。

  1.2 临床表现

  ①全部病例均于病程的第1天出现发热,39℃~40℃23例,≥40℃ 2例;热程5~12天,经抗生素无效。②皮疹15例,热程3~7天出现,为多形性皮疹。③手足硬肿12例,热程1~10天出现。④肢端脱屑8例,肛周脱屑9例。⑤双眼结合膜充血,无分泌物10例。⑥咽充血、扁桃体肿大20例,病程1~5天出现。⑦淋巴结肿大20例,病程1~10天出现。⑧肝脾肿大5例,病程4~10天出现。⑨轻咳5例。

  1.3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5例,血小板升高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8例,C反应蛋白阳性10例。②血培养阳性2例,其中有1例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1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③尿常规异常4例:红细胞、蛋白质。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在病程5~12天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增宽>3~5mm 12例。⑤心电图异常13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ST-T改变8例;心肌酶学异常5例。⑥X线胸片检查出现异常征象者8例。⑦肝功能异常2例。

  1.4 误诊情况

  被误诊情况:①支气管肺炎4例;②上呼吸道感染10例,败血症10例;③药疹2例;④猩红热3例;⑤肝炎2例;⑥颈淋巴结炎4例;⑥病毒性脑炎2例。

  1.5 确诊方法

  参照诊断标准[1]:①发热5天以上;②多形性红斑、皮疹;③双眼结膜充血;④口唇皲裂、杨梅舌;⑤指趾端脱屑;⑥颈淋巴结肿大。条件具备5条可确诊,或具备4条同时有冠状动脉改变,亦可确诊。

  1.6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常规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全部病例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d-1口服,热退后改为3~5mg/kg·d-1口服,疗程6~8周。23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全部病例均在加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后次日体温下降,获痊愈出院。有12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另13例在第2周、第4周、第12周、1年时随访均未见冠状动脉扩张。

  2 讨论

  2.1 病因

  川崎病又称急性发热性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抗原(病毒、链球菌、立克次体等)感染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现普遍认为川崎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和免疫性血管炎[2]。川崎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冠脉损害,如在急性发热期未进行正确处理,易造成严重心脏并发症,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很重要。

  2.2 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

  川崎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眼结膜和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硬肿、皮疹、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等。本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确诊。川崎病早期可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较特异的典型症状出现较晚,易造成误诊。本组病例病初都有发热史,但同时合并有其他某一系统的损害:皮肤粘膜、心血管、呼吸道、胃肠道、肝脏等。往往造成只考虑某一系统的假象,导致误诊或漏诊。以往肝脏损害报告极少,本组病例有2例曾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近年来,川崎病造成肝损害报告增多,多数不经特殊处理,可随着川崎病的治疗而恢复[3]。

另外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川崎病认识不足,临床医生询问病史不详,体格检查不全面,漏问漏查阳性症状和体征是造成本组误诊的另一原因。由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医生确诊生硬地参照确诊标准,在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易考虑常见病而导致误诊。另外,病程短,症状、体征不全,诊断标准不足,小婴儿症状不典型等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2.3 防范措施

  避免误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六项主要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发热5天以上为必备条件,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2~3项必备条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及血常规的一些变化,应警惕此病,密切观察其它主要症状,并积极做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沉、心脏多普勒检查。争取早日确诊。②本病的发病常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受累,是因其病理基础为全身中小血管弥漫性炎症。如出现一些局部的症状及相应的实验室异常,如咳嗽、腹痛、颅神经的损伤、尿蛋白及肺部X线检查等应进行综合分析,早期诊断。③对怀疑本病的患儿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出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在排除了其它疾病的基础上可早期诊断,并给予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有一些体征(如肛周皮肤潮红、脱皮或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多于发病后3~7天内出现[4],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