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汤丽霞,覃志坚,何印蕾,罗斌,龙显科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检验专业课,是基础医学课与临床医学课之间的桥梁,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课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贯穿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1]。过去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验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精神,很难适应化素质的需要,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强化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1  调整教学内容和时数,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临床医学微生物学这门学科的飞速,以往的实验内容暴露出许多问题,已不适应培养现代化医学人才的需要,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同时验证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过去的9个实验调整为15个实验,由过去的45学时调整为73学时,例如,过去革兰阳性球菌只做葡萄球菌的培养及鉴定,而现在增加链球菌的鉴定、肠球菌的培养及鉴定程序,使实验整体化、标准化,培养了学生动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这样又不失原来每个实验的意义,使理论和实践能更好地联系起来。

  2  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变革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验指导教师把所有的试验材料准备好,上课时由带教教师先讲解实验内容、原理、具体过程和预期的结果,然后由学生操作。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只是被动地完成一项实验,很少提出问题,更没有独特的见解。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使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  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如《血液标本病原菌的检验及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痰液标本病原体的检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即将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菌种鉴定等内容综合为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实验系列。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2  增添设计性实验  在完成必须的基础实验内容后,以学生感兴趣的微生物学问题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自己配制培养基及做实验前的准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主动尝试科研工作。如粪便标本病原菌的检验及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3  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专业实验的同时,不忘对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环、接种针的使用、细菌培养、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重点指导、细心检查、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和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谨小慎微者,鼓励其大胆操作,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对粗心大意者则须加强管理,并以实例讲述粗心导致的严重后果。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学生的优良性格和品质。微生物学实验接触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对废弃物有严格要求,实验课中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正确摆放实验材料。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和催化学生学习情绪,尽量避免呵斥和讽刺挖苦学生,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氛围。如我们在观察学生的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特殊染色等的涂片制备及染色操作中,时常采用这种激励性原则[2],对部分学生实验结果特别好的, 及时拿来放在显微镜下,向全实验小组学生展示。这样做既肯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又可激励全组同学, 调动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观能动性。

  4  将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分析和检测引入实验教学
   
  在微生物学各论和实验教学中,为了解细菌各论内容庞杂、枯燥无味、容易混淆,不易记忆掌握的特点,为了配合理论教学,我们将过去“以菌论病”的实验方式改为“以病论菌”,并设计模拟标本进行系统检测的实验方式,解决学生在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组织一系列融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典型病例,并将微生物的生物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作为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并将微生物学检验通过模拟标本作出系统的检测写出报告结果。通过这种方式的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意识。

  5  指导学生认真并完成实验报告,批改实验报告
   
  实验总结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每次实验课大部分学生操作规范、结果准确,但也有相反结果,因此,实验课的总结要肯定成功的结果,并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教师在总结时提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分析、推理并加以总结。实验报告是实验后的书面总结,必须严谨、、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尤其对实验设计后的分析总结、结果讨论,要重点要求,以达到训练学生初步掌握科研能力的目的。课后,教师对实验报告逐个进行认真批改,每次实验报告都给学生评定一个客观成绩,对学生上好实验课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通过强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既达到了加深、延续和补充理论课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曾民勇.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2001(1):46-47.

  [2] 周祖玉,何亚平,周玲,等.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