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普及型IUD副效应与社会学方面关系回顾性调查研究
作者:秦宇,陈书文,张学敏,胡兴照
【摘要】 目的 对传统普及型宫内避孕器(IUD)副效应与社会学方面年龄、文化、劳动体位等关连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期在临床实践中借鉴。方法 对13437例使用传统普及的IUD者遵循医学研究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等量匹配抽样,“O、T、?”三种类型各636例,合计1908例。将此三种类型IUD放置前后生理与心理方面变化的差异值与年龄、文化程度、劳动体位(姿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T、?”三种IUD副效应与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与劳动体位亦有关;特别是劳动立位与三种IUD副效应关系明显,尤其是“?”型高达78.79%(P<0.01)。结论 传统普及型“O、T、?”三种IUD的副效应与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以及劳动体位等有关。
【关键词】 计划生育;宫内避孕器;社会学
在国内对宫内避孕器(IUD)副效应的有关研究中,很多是通过医学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2],罕有从社会学角度观察IUD副效应与其差异性。我国是世界上使用IUD最多的国家,占全球IUD使用的近70%,占国内采用避孕措施已婚妇女的40%以上[3]。我国人口众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从社会学方面研究IUD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3年3月9日~2005年8月31日完成13437例辖区内育龄妇女使用IUD避孕者的调研资料[4]。
1.2 方法
1.2.1 对13437例使用IUD避孕者,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对传统普及的O型、T型、?型三种类型IUD进行等量匹配抽样,每种类型636例,合计1908例。
1.2.2 IUD副效应包括:腹胀、腹痛、腹坠、腰酸、腰痛等;月经和白带变化;心悸、虚汗、低热、尿频、尿急等;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等。
1.2.3 统计学处理 根据以上数据和内容分出放置IUD前和后,放置前数据为正(+)值,放置后数据为负(-)值,正负相加得出差值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传统普及型IUD(O、T、?)副效应阳性率与年龄大小的关系,见表1、图1。
从图1中可见3种类型(O、T、?)表现基本平行。
2.2 O、T、?3种类型IUD副效应与文化程度高低的关系,见表2、图2。
从图2中可见小学与初中的O型和?型曲线,虽然略有升高但几乎平行;而自高中开始曲线陡度骤然加大,文盲与小学之间亦出现同样表现。
2.3 劳动体位(姿态)与IUD副效应阳性率,见表3,图3,3种类型(O、T、?)IUD副效应均是立位最高,走动次之,坐位最低。
表1 不同年龄段IUD副效应阳性率(略)
图1 不同年龄段IUD副效应阳性率曲线图(略)
表2 文化程度与IUD副效应阳性率(略)
图2 文化程度与IUD副效应阳性率曲线图(略)
表3 劳动体位与IUD副效应阳性率(略)
图3 劳动体位与IUD副效应阳性率曲线图(略)
3 讨论
从上述表中数据及趋势曲线图上看,传统普及型IUD副效应与年龄、文化程度和劳动体位等差异均有显著性。
本组人群局限于本区辖区内,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是93.22%为流动和暂住打工者,绝大多数来自内地;因此,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1.68%,小学占61.16%,初中占32.29%,高中以上者仅占4.87%;使用IUD避孕者平均年龄28.74岁。
从表2、图2的数据及趋势曲线图像上看,文盲至小学段和高中以上段,曲线陡度骤然增大;可理解为没有文化与有文化,初等文化与高等文化之间,由于知识面的差别而对待使用IUD避孕方法的认识上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
使用IUD临床上的副效应最常见的主要为月经和白带等变异[3,4]。因此生理上的变化对心理上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因果关系十分明显[5]。劳动强度(职业、劳动姿态)与IUD使用者的副效应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在表3、图3的数据及趋势图上亦得到答案;然而IUD副效应的阳性率立位大于坐位可以理解,而大于走动体位让人费解;且3种类型IUD的表现基本一致,其平均百分率坐位51.68%,走动位53.85%,立位72.82%。为此可否认为置入子宫腔内的IUD,在人体立位时重量和“地心引力”的双重作用大于坐位和走动位之故,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本组资料还反映出不同年龄段与IUD副效应阳性率呈正比。而李国红报道[6],放置IUD后副效应与环龄和年龄呈负相关;本组之所以与之不同,可能为对副效应的所含内容上差别所致;前者比较单纯的从临床医学生理病理角度观察,后者是将生理病理和心理变化与职业、文化、年龄相结合,进行社会学方面的综合分析。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性逐渐成熟,观察、思考问题就较为复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然会反映到主观意识上。因此,3种类型IUD的副效应的阳性率与年龄段呈正比,亦顺理成章。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郭友宁,车焱,吴敏伦,等.上海市夫妇产后首选避孕措施社会心理行为学影响因素的研究[J].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9(3):171-173.
[2] 陈旭,李雁,张传仓,等.我国五城市已婚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措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4,25(12):1449-1451.
[3] 李瑛,李少丽.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技术出版社,2003.
[4] 陈雅红,王萍,谭颖,等.放置IUD者其生理与心理变化的调查研究[J].医药世界,2006,8(8):48-52.
[5] 杨明明,高尔生,李瑛,等.江苏省农村妇女节育措施并发症和副作用的调查[J].生殖与避孕,1990,10(4):66-69.
[6] 李国红,楼超华,袁伟,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妇女产后避孕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