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间断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出血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富凤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环形间断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用环形间断缝合的1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病例进行。结果 用环形间断缝合方法止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一例需切除子宫,且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环形间断缝合术是前置胎盘剥离而引起出血的有效止血方法之一。

【关键词】  缝合技术;胎盘,前置;剖宫产;出血

  环形间断缝合术产科中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时出血是一种操作简单、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由于能及时止血,减少出血量,同时又保留了子宫,保存了生育功能,对年轻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提供了有力保障。笔者总结了10例前置胎盘术中出血行环形间断缝合止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于1999~2004年在我科剖宫产时因前置胎盘引起手术中出血,年龄22~36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3例,有剖宫产史2次,全部病例均有人流史,孕周34~40+2周。中央性前置胎盘3例,部分性3例,边缘性4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应用宫缩剂、按摩及压迫子宫,胎盘剥离后仍有活动性出血,立即用妇科可吸收薇乔线自子宫浆膜面进针穿透内膜,自浆膜面出针,间距1cm,每针跨度2cm,在出血区域上下两行间断缝合,如仍有出血,可于距开始缝合外1~2cm处平行交错缝合,如为中央型出血来自颈管,则下推膀胱后同法缝合。

  2  结果
   
  10例病例均用缝合止血成功,无一例需切除子宫,出血量及缝合针数见表1。所有病例术后均用抗生素治疗,选用菌必治及甲硝唑静脉滴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产褥病例发生。术后均跟踪随访。产后月经恢复后周期、经期正常,经量同前,无痛经;妇科检查、盆腔无异常发现,宫颈管长度2~3cm,子宫大小正常,活动,无压痛。

  表1  1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环形间断缝合情况(略)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处理特别是前置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处理,一直被视为棘手的问题。以往常用的处理是按摩子宫及加强宫缩、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也有出血部位宫腔内子宫缝合止血纱布按压止血[1]、宫腔填塞纱布的报道[2]。但这些方法留有晚期出血、二次手术及感染的隐患[3],给病人增加了心理及负担。

  3.2  前置胎盘因胎盘附着子宫下段,胎盘剥离后下段因缺乏足够的平滑肌,宫缩剂不能引起其强力收缩以及压迫血管、血窦止血。压迫子宫动脉往往仅阻断了子宫动脉的上行支,而子宫下段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子宫动脉的下行支,也达不到止血效果,行髂内动脉结扎术虽为有效措施,但手术难度大,而且妊娠子宫下段增宽增大,给暴露术野,分离髂内动脉造成困难,在大出血的紧急情况下,更难准确迅速地进行手术。采用环形间断缝合术,阻断了出血部位、周围的放射动脉与部分弓状动脉,达到了止血的目的。放射动脉是分布于肌层的末梢动脉,环形间断缝扎后,仅阻断了局部末梢的血液供应,而没有影响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绝大部分弓状动脉,故不影响子宫的整体血供。

  3.3  环形间断缝合的可能并发症就是子宫肌层缺血坏死,我们认为只要缝合间留有适当的距离,术后加强抗感染,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子宫肌层缺血坏死的发生。

  3.4  本术式自浆膜层缝合,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又能迅速控制出血而保存子宫。我院自从开展这种手术后,无一例因此原因引起的产后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故此术式在基层单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前置胎盘术中出血的止血方法。

【】
    [1] 陆元庆.子宫腔内缝合加用凝血酶止血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6):311.

  [2] 应豪,王德芬.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62.

  [3] 刘桂英,佟静,张健,等.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68例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