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归因理论;护士病人关系;心应用
护士与病人通过特定的护理与被护理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称为护患关系,它是护理实践中众多人际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文化水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望在住院过程中得到护理人员全方位的服务。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职责范围的不断扩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是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寻找和分析影响医患护患关系的成因,提出解决医患护患关系紧张的办法,这种过程就是归因理论。
1 归因理论的形成和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归因”即“原因归属”,即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即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过程确诊原因的认知过程,亦可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1]。
2 归因理论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往往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起因及效果,希望护士能够时刻满足他的各种要求。病人评价护理工作时,不单是评价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更多的是评价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础之上的。而影响医患护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2.1 护士因素
2.1.1 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工作繁杂、琐碎,若心不在焉和有不耐烦情绪,护患纠纷就不可避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接错药水、发错药,把青霉素打错到有青霉素过敏的邻床病号身上。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擅自离岗或人虽在岗但心思却想着家里的琐细事,都会分散其工作注意力,导致医疗事故或护患纠纷的发生。如我科一位护士由于与丈夫经常闹矛盾,上班时心不在焉,交接班不清楚,把一患者400ml血液忘记输给患者,导致血液变质而浪费,增加了病人的负担,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延误了病情。
2.1.2 业务技术老化 随着的迅速发展,护理技术的要求就不是打针、发药这么简单,各种医疗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临床,光靠在护校学的这点老本,远远不能适应今天临床护理的要求。例如我科在近几年来新购进了呼吸机、亚低温治疗仪、除颤仪等设备,如果护士对这些仪器使用操作不熟练,使用呼吸机时报警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使用亚低温治疗仪时病人出现寒颤以为是输液反应,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时需要使用除颤仪却不知所措,耽误了病人的抢救。
2.1.3 服务态度不好 少数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过于生硬,使得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纠纷仍然发生。我科为颅脑外科,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重且危急,家属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护士在病人入院时说话不注意,很容易与家属发生争吵。患者住院时间长,花钱多,期望值高,有可能人财两空,如果护士解释工作做不好,也很容易与病人或家属发生争吵。虽然护理工作琐碎繁忙,终日劳碌,但面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仍应保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不厌其烦地解释病情及相关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尽可能使得患者和家属获得充分的知情权,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配合护士做各种治疗,以求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2 患者因素 因患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其生活环境、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有较大差异,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及家庭情况,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护患交流中出现信任可以使护患沟通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护患交流可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影响患者“归因”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素养、医学知识、患病的等。Marby[2]研究调查了市区和乡村居民对疾病产生原因的看法,发现市区居民更经常地用工作场所、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因素来解释他们的头痛、普通感冒、心脏病等;乡村居民则更经常地将他们的心脏病归因于遗传,而把感冒归因于细菌和病毒感染。这种差异一般被解释为这两类患者所接受的文化教养和生活经历不同所致,生活经历和文化教养程度限制了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解释。人们对疾病的解释还受他们处理应激事件的习惯方式的影响,Band等[3]对100例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有许多人因自己的疾病而责备他人,这似乎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处理情绪紧张的方式和一般的人格特点,或者说,患者的人格特点和对疾病的情绪反应影响或限定了他们对所患疾病原因的认识。通过调适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帮助其躯体疾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引导患者对其疾病作出适当的归因是一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归因”是客观存在的,护士不仅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加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新技术,服务态度要好,而且要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身体素质,引导病人把疾病因素归结到有利于治疗的方面上来,调节病人的情绪来积极配合治疗;把“归因理论”和整体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应用“归因理论”的重点[4]。“归因理论”的应用可化解患者“归因”造成的矛盾,调动患者自身积极性,配合治疗以获得更佳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意外事故发生,这就是“归因理论”运用到护患关系中的最终目的。
【】
[1] 刘文渊,刘永芳.归因理论在医护实践中应用的综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4):366-367.
[2] Marby MJ.Attribution and attribution-behavior relations:The effect of level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4,6:1099.
[3] Band JN,Dyk LZ.Developmental differeness in the use of distinctiveness,consensus and consistency information for making causal attribution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6,14:474.
[4] 钱淑芬.归因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00,2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