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科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漆光紫,李阳,庞雅琴,谭盛葵    、

【摘要】  目的 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科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和程度,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民族医学院校9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的调查对象听说过AIDS,94.14%以上知道AIDS有传染性,97.30%以上知道性接触会传播AIDS,82.42%以上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预防AIDS。但仍有平均75.76%的学生认为HIV携带者等同于AIDS患者,22.65%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AIDS,仅有平均67.29%认为关心、帮助和不歧视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对预防AIDS有意义。结论 民族医科院校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关键词】  学生,医科;少数民族;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认知;问卷调查

  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AIDS)病例以来,AIDS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据卫生部2005年的最新统计[1],目前中国大陆有AIDS患者65万人,2005年的新发感染人数为7万人。如果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计到2010年,我国AIDS感染者将达1000万,其中约60%为青少年[2]。根据卫生部门的检测统计和相关人员实地调查结果显示[3],AIDS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等省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已经成为AIDS高发区。多数民族院校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学生有感染AIDS的危险,且2005年7月卫生部已正式将高校大学生列入AIDS高危人群。因此,及时掌握这类学校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就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保护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探讨民族院校AIDS知识宣传适宜的模式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我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单阶段分层随机抽取我院各年级在校生950人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相关资料并结合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集中调查对象以无记名、独立填写方式完成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AIDS知识来源、AIDS防控知识。

  1.3  统计分析  用foxpro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析、χ2检验、率的两两比较(Scheffe法)。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03份,有效应答率为95.05%。其中男生345人,占38.21%;女生558人,占61.79%。一年级学生256人,占28.35%;二年级学生296人,占32.78%;三年级学生169人,占18.72%;四年级学生182人,占20.15%。本科生750人,占83.06%;专科生153人,占16.94%。被调查学生年龄为17~25岁。

  2.2  AIDS的知识来源  93.80%的被调查者通过电视或广播,包括校园广播电视;88.48%通过报纸或杂志;59.47%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54.37%通过校园内开展的宣传咨询活动;51.50%通过街道或社区宣传咨询活动;此外,通过医生、同乡或同学或亲朋好友、或影视作品等途径获得者分别占27.46%、26.25%、9.75%。

  2.3  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知情况  100%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AIDS;在设置的12条一般知识中,各年级学生答对率均在60%以上的仅有5条;有10条不同年级学生的答对率差异有显著性,且总体上表现为高年级答对情况好于一年级,高年级学生仅在AIDS中文全称、AIDS属乙类传染病、无治愈AIDS方法、同性恋易感方面的答对率差异有显著性,在其他方面答对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医学生AIDS一般知识认知情况的比较(略)

  注:a:P<0.001;b:P<0.01;c:P<0.05;Scheffe表示两两比较有差异组

  2.4  对AIDS传播途径的认识情况  不同年级学生对输血及血制品、性接触、静脉注射吸毒3个传播途径答对率较高,均在86.82%以上,其中在输血及血制品传播途径答对率方面,一、四年级好于二年级;在性接触、静脉注射吸毒传播途径答对率方面,各年级差异无显著性。在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方面,一年级学生答对率最低(79.69%),且与二、三年级学生的答对率差异有显著性;各年级学生对母乳喂养会传播AIDS均认识不足,一年级与二、四年级学生答对率的差异有显著性,一年级答对率最高,但仅为71.88%,二、四年级学生答对率最低,仅为57.77%。不同年级中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的答对率差别有显著性,二、三年级学生的答对率分别为90.88%、85.80%,好于一、四年级的64.06%、68.68%。对其他非传播途径,各年级学生答对率均>87.89%,见表2。

  2.5  对AIDS基本预防措施的认知情况  各同年级学生对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或注射、感染HIV妇女避免怀孕、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认可率为68.36%~94.08%,且差异有显著性,总体上是一年级的认可率低于高年级。关心、帮助和不歧视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对预防AIDS也很重要的认可率较低,仅为62.09%~71.62%,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3。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医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对AIDS一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AIDS有传染性及其传染源、静脉吸毒者易感3个方面,各年级学生知晓率均较高。但在其他方面,知晓率却都不高,如AIDS属乙类传染病、HIV携带者非AIDS患者、性病患者易感等仅为7.03%~58.79%,而且一年级学生多项一般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高年级。这些情况提示学校应加强AIDS一般知识的宣传,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因为尚未接触相关课程,如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等,所以利用各种相关活动宣传AIDS知识的力度要更大。对于一些AIDS的一般知识,四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反而低于二、三年级,其可能是四年级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专业学习紧张,放松了对AIDS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参加相关教育、宣传活动减少的原因。

  表2  不同年级医学生AIDS传播途径认知情况的比较(略)

  注:a:P<0.001;b:P<0.01;c:P<0.05;Scheffe表示两两比较有差异组

  表3  不同年级医学生AIDS预防措施认知情况的比较(略)

  注:a:P<0.001;Scheffe表示两两比较有差异组

  3.2  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对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性接触、静脉注射吸毒、母婴垂直传播)了解程度较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传播途径(母乳喂养)和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缺乏准确认识,这与有关调查结果相一致[4]。这易造成一是对AIDS的防护出现漏洞,二是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从而影响他们对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态度。调查结果还显示,二年级学生对输血或血制品传播途径的答对率低于其他年级,一年级学生对母婴垂直传播答对率低于高年级。以上情况提示,在AIDS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中应注意细节和方式,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多从反面提醒,以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以提高宣传效果。

  3.3  总体而言,二、三、四年级学生对AIDS的一些主要预防措施掌握得较好,一年级学生掌握得稍差一些,尤其是在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或注射、感染HIV妇女避免怀孕等方面,这可能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处于大学一年级,学习医学相关知识还不多,不深入,对疾病包括AIDS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原理等了解还不充分有关。但在“关心、帮助和不歧视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对预防和控制AIDS也很重要”方面,各年级学生认识均不足,暗示仍有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对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持消极的态度。因此,学校在开展AIDS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时要重点关注一年级,而且从学生对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心理和态度角度开展AIDS预防工作的力度应加强。
      
  总之,民族医科院校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有较好的一些方面,但各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学校在普及AIDS相关知识时要有针对性,要重视细节、方式、方法及效果的检验和评价。当然,身处易受AIDS感染危险区的医学生,要想担负起“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也必须主动学习“防艾?知识,先保护好自己,进而才能积极投身到“防艾”宣教工作中,用更多的知识影响别人。

【】
    [1] 于海宁.时不我待——记第16届国际艾滋病大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17):4-6.

  [2] 蒋建国,王林.初探国际互联网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健康教育,2001,17(2):100-102.

  [3] 侯远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疫情及防治策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1):74-77.

  [4] 石福艳,白亚娜,裴泓波,等.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