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尿崩症15例诊治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毅毅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颅脑损伤;尿崩症,神经性

  颅脑外伤所致的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TCDI)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8年3月~2006年5月共收治该类病人15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病人的2.63%。经临床处理9例疗效良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4例,年龄16~63岁,平均37.5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3例,钝器击伤2例。着力部位:额部8例,颞部5例,枕部2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受伤当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时GCS 3~5分3例,6~8分8例,9~12分4例。尿崩症最早于伤后1天出现,最迟7天出现,平均3天。除昏迷者外,均有烦躁不安,多饮、多尿,尤以夜间多尿明显。

  1.3  诊断标准  本组15例采用安德仲的尿崩症诊断标准[1]。患者24h尿量最少为4150ml,最多为9890ml,平均6150ml。尿比重<1.006,尿糖、尿蛋白均阴性。

  1.4  影像学检查  15例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9例示有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合并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者3例,合并颞顶叶脑挫裂伤4例,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5例。15例中行头颅MRI扫描3例,均示下丘脑损伤,垂体柄增粗、水肿。

  1.5    所有病例均按颅脑外伤常规治疗。有颅内高压者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脑脊液漏时持续卧床休息,抗生素控制感染及禁止腰穿。有5例因出现脑疝分别行开颅硬脑膜下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出现尿崩症状后24h尿量为4000~6000ml者可单纯口服(或鼻饲)双氢克尿塞25mg,3次/日。服药期间尿量减少至2500~3500ml,服药1~2周尿量恢复正常可停药,治疗期间详细记录出入量及查电解质。在服用双氢克尿塞期间如尿量继续增多或24h尿量>6000ml者,加以激素替代疗法,予垂体后叶每次6~10u皮下注射,记录每小时尿量。如超过200ml/h,追加用一次,必要时改用微量泵持续静注,3u/h。治疗10天后改用鞣酸加压素油剂0.3ml肌注,以后根据患者口渴程度、饮水量及尿量逐渐减量。尿量增多期间,注意补钾(按每1000ml尿量补充2g氯化钾),定时监测血压、血电解质。意识清楚患者可口服平衡液补液。昏迷者根据每小时尿量来调整静脉或鼻饲的补液量。

  2  结果
   
  15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2例,4例因伤情恶化导致中枢衰竭死亡。随访:有3例治愈患者随访24个月无复发,2例好转患者出院后,每10天肌注鞣酸加压素油剂1ml,经1~24个月随访仍需定期肌注鞣酸加压素。

  3  讨论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以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颅脑外伤所致的TCDI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受损所致。ADH主要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分泌,然后沿下行纤维到达垂体后叶储存,当血液渗透压升高时,ADH释放到血液中,随血循环到达远曲肾小管和集合管,与其细胞膜受体结合,使管内的细胞膜细孔开放、数量增多,通透性增强,促进水分回吸收,因而尿量减少。上述任何一个部位受到损伤,均可导致尿崩症发生。本组15例,除1例外,其余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底部挫裂伤和(或)颅底骨折,且大多为额、枕部着地减速伤。这种损伤极易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大幅度移动,脑底组织与颅底骨嵴反复摩擦、碰撞造成脑底部挫裂伤。而垂体柄在颅底相对固定,前颅窝底、蝶鞍骨折时,垂体丙柄的视上核、神经垂体束可因垂体柄受到牵拉、旋转、剪力作用而受损,导致储存于垂体后叶的ADH来源通路中断,引起严重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学者指出[2]:凡破坏①渗透压感应器;②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束;③ADH作用的远端肾小管,都能引起尿崩症。并知道损伤视上核、正中隆起以上的神经束发生永久性尿崩症。若损伤正中隆起以下或垂体后叶,只发生暂时性尿崩症。因此ADH缺乏或肾小管对ADH素失去反应,均可出现尿崩症,表现为每日排出大量稀释尿液。本组15例TCDI中,均无肾脏病史,又无尿常规及肾功能损害的异常表现,可排除肾小管病变,系属颅脑伤所致ADH相对或绝对缺乏所引起。本组获治愈的9例暂时性尿崩症,有8例继发于颅底骨折,尿崩症于伤后1~5天出现。日尿量平均5600ml,尿比重低于1.006,持续1~14天,以后尿量恢复正常。说明此尿崩症ADH仅为短期相对缺乏,原因可以认为垂体柄在颅底相对固定,前颅窝底、蝶鞍骨折时,由于垂体柄受到旋转、剪刀作用使ADH减少,其病情演变过程与局部水肿发生和消退过程相符合,说明暂时性尿崩症发生的病理原因为正中隆起或垂体后叶水肿所致。2例永久性尿崩症系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术后者,伤后2~4天出现症状,以后持续多尿,虽然术中未探及下丘脑、鞍区,但头颅CT证实脑底部有广泛脑挫裂伤。发生尿崩症的原因可能为下丘脑广泛损伤,合成ADH的视上核—垂体束被破坏,待ADH释放完后,再无ADH合成及分泌,即产生永久性尿崩症。
   
  TCDI虽发生率较低,若漏诊而延误,可导致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加重伤情,影响颅脑外伤预后。临床上由于此类颅脑外伤病人病情常较危重而尿崩症往往被忽视,我们通过对本组病例观察,认为有下列症状之一者,应考虑尿崩症:①使用脱水剂间隙时间内,尿量仍增多,尤其夜间尿量增多大于1500ml;②使用皮质激素期间,尿比重连续2次低于1.006,停用皮质激素后,尿量显著增多;③尿量增多,伴有低血钾、高热或体温不升,意识障碍加深。对颅脑外伤者应常规记录24h出入量,并监测尿比重及血电解质。目前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往往仅做头颅CT检查给予诊断,很少有人在急性期做头部MRI检查,因而垂体—下丘脑部位损伤在影像学上很少准确发现,若在临床上发现有下丘脑损伤症状,有条件时最好做头部MRI检查,更有利于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
    [1] 安德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54-755.

  [2] 谭启富.神经外科病人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分册,1983(10):4.